朱曉艷


摘? 要:當前我國正處于現代化教育建設的關鍵時期,人才需求量不斷增加,也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基于此,教育領域深化改革,目的是轉變傳統應試教育的局限性,從“重視學生考試成績的提升”轉變為“重視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為實現“教育強國”打開新的突破口。小學作為教育初始階段,核心目的是打好根基,在“根健”的基礎上,拓寬學生知識面,助推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工作的落地,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全融合教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已然成為素質教育目標之一。新課標強調以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作為課程育人目標,而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關鍵在于對知識的理解及應用。作為教師來說,必須引入多元化教學模式,將核心素養理念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將其與各個學科知識有機結合,以提升學生的思想認知程度。本文從多個維度,解析全融合教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內涵,探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路徑,旨在找準教學定位,革新教學方式。
一、全融合教育及語文核心素養內涵解讀
(一)全融合教育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世界格局改變之大,分秒必爭,急需高質量人才。教育形勢的變化要求必須與時代接軌,創設各種人才輸出手段。作為人才輸出的重要陣地,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教育“前鋒”,語文本身就是一門極具綜合性的學科,實施全融合語文教育,不僅能鞏固語文主科優勢,還能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夯實基礎。
“全融合”語文教育,是將學生放在教學中心,以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歸旨,關注并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傳統只注重學生考試成績提升、忽略學生綜合發展的局限性,也是響應課程深化的最終歸宿。全融合教育與語文學科接軌,做到了對本學科以及跨學科學習的整體把握,拓寬了教學的深度及廣度。
(二)學科核心素養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涵蓋四個方面:“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具體內涵解析如表1。
介于語文學科特點,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其宗旨就在于滿足學生的多樣需求,讓學生在學科中體驗到愉悅、樂趣。
二、全融合教育下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一)打好語言基礎,筑牢表達根基,成就語境交流
1. 習慣養成,語言自成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語文學習也是一樣,若沒有平時點滴的積累,便不會有“湖海”的存在。所以,教師一定要抱著打持久戰的準備,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如閱讀、繪本、朗讀等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力求從“量”到“質”的飛躍。以閱讀為例,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統編教材選取的課文都是經過精心設計,或用詞優美,或內涵深刻,又或情感豐富,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教師則可以利用這些素材進行合理引導,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收獲高效的閱讀方法,從而落實語言表達的運用。
2. 有效積累,靈活運用
但凡語言學科,所涉及的素養大多包含四個層次:認讀、理解、積累和運用。深入踐行“語言的建構和運用”一大內涵,則要著重于“積累”和“運用”語言的培養。只有兩手抓,方能“雙管齊下”。
(二)著手想象培養、強化邏輯力度,助力思維發展
1. 啟發想象思維
思維對于人類的重要性就好比鳥兒沒有了翅膀,而思維的一大影響因素就是想象力的培養。由于“放得太開”或“關得太死”,讓學生的想象思維固化,這樣的學習是毫無益處的。但如果,我們能在傳統教學上做一些“巧處理”,那么效果就會大不相同。如何“巧”?可以巧妙運用插圖,巧建故事關聯。
以統編教材《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一文為例,與以往天馬行空式的“想象”相比,這篇課文的編排更具體,不僅可以預測情節,更有助于學生發揮想象。
當教師提示:胡蘿卜先生繼續往前走,當他……
胡蘿卜先生又會遇到誰呢?又會給他們帶來哪些幫助呢?
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續編課文。學生可以借助畫畫,畫出心中所想。最后根據所畫,同學間自由分享,互相講解。借助續編、圖文的方式搭建溝通橋梁,在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課文的基礎上深入課文主旨,既活躍了學生思想,又提高了學生表達能力。
2. 強化邏輯思維
一堂好課,既要讓學生的思維深入文本,又要讓學生的思維跳出文本,進而對課文做到更加深入而全面的把握。可以采用問題導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多角度去探究,突出問題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
以統編教材《池子與河流》一課時為例,在學習課文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深入課文,了解池子和河流分別持怎么樣的觀點?在學完課文后,老師可讓學生再跳出文本思考:“對比池子和河流,你更贊同誰的觀點?”接著向更深處引導:“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通過對學生的有效引導,讓其形成一種有序邏輯,從思維進出,到思維聚焦,最后再到思維推進。這種邏輯式課堂,更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重視審美創造,催生審美意象,追求審美共生
1. 催生審美感受
相比于其他學科來說,語文課似乎最不缺少“審美鑒賞與創造”,誠然是因為語文課太不缺少“美”了,課課“美文”,時時“美讀”,處處可見審美資源。新課改要求,美的表達與創造主要在于兩個關鍵點:美的發生、美的表達。如果說“美的發生”是前提,那么“美的表達”便是融合在前者形成的過程之中。因此,要培育學生審美表達、審美創造能力,教師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催生學生美的感受。
以寫作為例,什么是寫作?即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體驗、情感、觀點和美的物象。但學生往往缺少“可寫”的東西,要么單調乏味,要么重復講述。寫人物,永遠都是停留著外貌描寫上;寫景物,始終都是那么幾句話。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應善于提取學生的審美情感,從細節處觀察,引導學生從具體的生活感受出發去想象,通過美好的想象表達美好的感情,而不是脫離生活胡思亂想。通過這種方式,催生學生美的情感、態度和觀念,從而收獲審美體驗,實現審美共生。
2. 追求自主共生
“讀讀看看,說說練練”歷來是學習語言學科的好方法。光讀不練,必定缺乏實戰經驗,教師要學會放手學生,給其自主共生的空間,讓他們通過初步創造,進行自我咀嚼和消化,在發現的過程中,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再適時給予點撥解惑。這種脫離“包辦式”的方式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加上教師恰如其分地調控,讓他們在保持高昂學習興趣的同時,又能夠獲得一定的審美技能,從而助力學科教學收獲“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重塑文化理解,明確傳承態度,收獲文化意識
1. 獲取文化意識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語文學科中落實“文化理解和傳承”,重點就是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文化,增強學生民族自信心并養成自覺關注傳統文化的習慣,讓學生在明確自身態度的同時,提升意識素養。小學語文部編教材每一冊都設置有古詩文、經典名著的選文,目的就是讓學生從小對中國傳統文化能夠耳濡目染。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帶領學生品析詩詞中的意象,進而提升他們的鑒賞能力;并注重對比閱讀,把優秀詩詞古文放在一塊學習,加深學生對意象的把握能力,形成想象,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品位。
部編教材中還有一些關于古建筑的篇幅,如《故宮博物院》一文。教師可在課上講解之后鼓勵學生在課后利用互聯網查找故宮博物院的相關資料,我國有很多關于故宮博物院的優秀紀錄片,學生可在網上直接觀看。教師也可要求學生閱讀《中華上下五千年·少兒版》中有關于明清歷史的描寫,對故宮的修建背景及過程有更深的了解;更可鼓勵學生根據課本內容,畫出故宮大致方位圖,不僅能提升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更能培養學生的空間感和方位感,對于學生收獲文化意識有積極的作用。
2. 創設文化沙龍
近些年來,隨著一些優秀電視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的熱播,更多語言文化類節目頻頻涌現。這些節目的共性是傳承傳統文化,通過研讀、學習一些古詩詞、歌、賦,增強人們思想、文化的修養,這是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關注的一種社會現象。近些年來,沙龍頻繁走入大眾視野,涵蓋各行各業。對于學校來說,如何開展好的沙龍活動似乎也是一種高效學習形式,結合國粹開展相關活動,能夠讓學生在討論中形成對話,自愿結合,三三兩兩,自由談論,各抒己見。
以統編教材六年級《北京的春節》一文的教學為例,這是一篇風俗志文章的典型代表。作者用樸實的語言描繪老北京過春節時的民風民俗,表達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在教學這一課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除了春節,我們還有哪些傳統節日?都有些什么習俗呢?通常大家都會干些什么?教師適時開展創設一些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沙龍,可以聯動學校,通過一些實踐活動,如專題開設、主題演講、節日故事會、節日交流會等等,讓學生自主查閱資料,收集整理信息,包括全國各地的民風民俗、不同民族民俗特色及地域差異等,并用自己的話術闡明觀點。這種以教材為主,但又不囿于教材的方式,做到了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的展示,在學生在深入理解課文中沉淀的文化內涵的同時,探究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底蘊,從而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總之,文化沙龍的創設,著力于結對互助,追求研究與成長,能夠為學生提供適合其語文素養發展的需求,也響應了全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
三、結語
全融合教育下的語文教學,通過“由內向外”式延伸,將語文學習從課堂內擴展到課堂外,在降低小學生學習難度的同時,極大地拓寬學生知識面,更有利于小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總之,全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語文核心素養培養,不僅是對學生思想的洗禮,更是教師前行的動力。理論支持恰接精準點撥,為語文學科開墾出一片核心素養的學習新田園。未來,我們也將致力于和孩子們一起共同成長,讓課堂生出別樣的精彩!
參考文獻:
[1]王世宗. 幼師生幼兒教師資格證面試問題的原因——基于銅仁幼專學生的面試調查[J]. 好家長, 2019(20):216-217.
[2]唐超. 信息技術背景下語文學科教學技術研究——評《巧用白板教語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操作指南》[J]. 語文建設,2020(17):83.
[3]李澤民. 緊扣語文要素培養語用能力——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梅蘭芳蓄須》教學為例[J]. 遼寧教育,2020(09):16-19.
[4]郭志強. 研學后教理念下的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與核心素養培養融合研究[J]. 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09):146-147.
[5]張黛靜,吳彥軍. 教師自我提升的平臺和源泉——河南省高中教師全員崗位遠程培訓心得體會[J]. 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08):54+56.
[6]張先彬. 全融合語文:契合時代發展的教育實踐新走向[J]. 重慶行政,2020,21(04):86-89.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