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設計是指教師以現代教學理論為基礎,為了達到課程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對教學活動的諸多要素進行分析和對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策劃的過程。這是基于學生立場、教師主場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新理念、新主張。
【關鍵詞】優質課堂;經得磨;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戴智(1972—),男,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皇崗小學。
一、“經得磨”計策內容
(一)“經得磨”原意
磨,“麻”為象符部件,表示麻點?!笆睘樾畏渴祝硎旧笆?。《詩·衛風·淇奧》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磨”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用磨料磨物體使光滑、鋒利或達到其他目的。我們常說,一位普通型教師要成長為卓越型教師,是一個漫長的成長過程,需要經過不斷的磨練和摔打,只有這樣,才能走到新的高度與境界。
(二)“經得磨”本意
“經得磨”是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旨在通過“磨”構建精彩而又生動的課堂,是教師提升專業素養的過程,是走向專業的細“磨”。教師只有經過不斷地實踐、反思與改進,才可以走進學生的心里,帶領學生找到最好的學習方法,找到最佳解決辦法。
“經得磨”環節磨什么,不外乎磨教學目標、授課思路、教學方法、環節設計,怎樣突破重難點,如何訓練、板書、設計作業等,甚至教師的語言是否準確、精煉、生動,提問是否有效,怎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可能出現什么問題,教師如何解決等,總之磨得越細越好。
二、“經得磨”計策分析
“經得磨”是教師提升專業素養的過程,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和研究能力,讓教師在相互學習中,實現對教學目標的理解、教學方法的優化、教學結構的重構和教學評價的革新。它能引領教師圍繞實踐課不斷經歷“切磋—商討—設計—實踐—反思—修改—再設計—再實踐—再總結”的循環過程,通過“磨”達到“合”,通過“磨”掌握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筆者將從四個方面論述“經得磨”環節:1.找方向;2.磨環節;3.磨教法;4.深錘煉。
(一)找方向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明燈,是教學設計的路標。教學目標的設定必須基于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從知識、情感態度、審美等各種層面出發。教師要明確、突出并落實教學目標,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找方向”的成功就是課堂成功的開始。
(二)磨環節
教學目標指明了教學的方向。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圍繞教學目標,環環相扣、步步深入,逐一實現教學目標。每個步驟的設計都要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下由淺到深、由點到面、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經得磨”環節磨的是科學的教學設計,其賦予了一堂精品課“矯健的骨架”。
(三)磨教法
有了方向,有了步驟,怎樣將巧妙的方法融入步驟當中,把一堂課有血有肉地呈現給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將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融入每一個環節中,潤物細無聲?!敖浀媚ァ杯h節磨的教法,通俗來說,就是教師們日常教學中用到的“金點子”,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點睛之筆。
(四)深錘煉
一堂成功的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千錘百煉而厚積薄發的。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地進行試課、研習、反思,再不斷改進、調試,尋找更加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基于為學生服務的理念設計教學活動?!敖浀媚ァ杯h節中的深錘煉,就是在實踐當中積累,最終讓一堂課通過教師的“磨”變得豐富充實,讓學生如海綿吸水一樣學習。
年輕教師“經得磨”,能使自己早日成型;老教師、骨干教師“經得磨”,則能磨出精品課、更藝術的課。教師要在細“磨”中,“磨”出教材的寬度,“磨”出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創新思維的火花,“磨”出更高的課堂水平。
三、“經得磨”計策案例剖析
(一)無的放矢—目標明確
1.現狀分析—無的放矢
新課程改革強調要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融合,這三個維度不是三個獨立的個體,而是互相融合的整體,三者相輔相成。然而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無的放矢。三維目標的確立能夠幫助教師明確教學目標,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審美想象和審美表現能力。
2.改進策略建議—目標明確
“目標明確”是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明確目標,對教材理解到位,環節設計縝密,達到懂、透、化。目標是教學的開始和結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點。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基于學生立場,從教學目標著手,緊緊圍繞教學內容、課堂生成等方面進行細“磨”。細化目標能讓教學組織和教學環節有更明確的靶向,讓教師在研磨中轉變教學理念、挖掘教材深度、創新教學設計,提升教學智慧,從而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例如在2014年全國音樂比賽課中,付老師設計的《拉庫卡拉查》一課的教學目標就十分明確,就是讓學生用心感受美洲音樂的風格特點,增強學生對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一堂課下來,呈現給聽課教師十分清晰的教學設計范本。
例如,筆者設計的歌曲《新年好》的教學目標為,讓學生在動手創作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大膽探索、積極創作;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同伴互助為主,讓學生充分展開聯想,用聲勢律動、器樂伴奏等方式,豐富課堂表現形式?;顒又校瑢W生不必拘于刻板與固定的模式,可自由創編動作,自由加入合適的伴奏。在尋找問題解決方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且創新精神和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養和發展,更重要的是學生從中體驗到了創造性活動的樂趣,而教師想達成的教學目標也輕而易舉地在“磨”中實現了。
(二)教法單一豐富多樣
1.現狀分析—教法單一
教師應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故步自封,按照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授課,不能提高創新能力,那么學生對音樂這門學科會逐漸失去興趣。教師要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效率,就必須實現課堂教學方法最優化,創新教法,把握優化教學過程的實質,促進學生的發展,增加教學的趣味性。
2.改進策略建議—豐富多樣
“豐富多樣”是指教師根據教材、學情以及學生之間的差異設計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常規的做法是先讓執教者根據對教材的理解設計出一種教法,首次展示后,與課題組進行評課、討論、反思。在研磨中,其他教師站在自己的角度進行思考,指出執教者的不足,提出改進意見。當然,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采用“同課異構”“一課多構”等教學方式。
高效的音樂課堂一定擁有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師要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2014年的全國音樂比賽課中,授課者付老師在第一次教學時用吉他彈唱導入,讓人感覺教師只是在展示吉他技巧,學生的興趣點在教師的吉他上,教學思路有點偏;在第二次教學時,付老師以《拉庫卡拉查》作品為主線,再配以吉他彈唱,學生的興趣就落在了音樂作品上。教師示范音樂作品時,將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在一起,巧妙地把課堂中的主體—學生引導到學習的路徑中來,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又如,《如今家鄉山連山》是一首農村題材的歌曲,反映了農村發展的大好形勢。若教師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城市的孩子難以對歌曲進行想象、理解和感受,易導致課堂教學氛圍沉悶。在新課導入中,筆者運用情境導入法,利用多媒體設備設置情境,展現農村改革開放后欣欣向榮、五谷豐登的畫面……學生被形象生動的畫面所感染,猶如置身于豐收場景中,在此情境中能更好地學習這首歌曲。在接下來的學習中,筆者又利用器樂輔助教學,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并讓學生分組展示學習成果。筆者以學生為主體,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思路不清—撥云見日
1.現狀分析—思路不清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許多教師沒有做好教學預設,沒有全面考慮教學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從而導致生成資源的浪費。
2.改進策略建議—撥云見日
“撥云見日”是指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突破自身的局限,理清自己的思路。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中尋找“亮點”、捕捉“亮點”、創造“亮點”、利用“亮點”,讓教學的“亮點”點亮課堂。其環節一是執教者先推敲初版教案并反復修改,磨課教師集中對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修正,切磋琢磨;二是執教者進班試課,磨課教師再提出合理化建議,進行梯次打磨;三是執教者多班級磨課,與磨課教師進行集體研磨,從而再次優化教學設計,打造出精品課。該課堂是參與者、執教者的共同成果。
例如福田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第二附屬小學尹翠老師執教的課例《侗家兒童多快樂》,教學方案經過了三輪設計修改。
第一次教學設計:霧里看花
在《侗家兒童多快樂》的教學中,尹老師的表現非常完美,又是唱又是跳,而且也非常動情地進行解說……一堂課下來總體感覺比較順暢,聽課教師們對尹老師的印象比較深刻。但學生學習音樂作品卻不夠深入,僅僅熟悉了歌曲的主旋律。觀其原因,是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思路不清晰,沒有考慮本節課究竟要達成什么目標,設計怎樣的教學環節才能實現教學目標。
第二次教學設計: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在進行第二次教學設計時,教師首先理清思路,明確本課的目標,找出教學中的難點,在導入環節就進行教學難點的滲透和突破。第二次上課一開場,在發聲練習環節,尹老師播放歌曲的高潮部分,帶領學生們走進歌曲的難點之處—二聲部,讓學生們跟著音樂伴奏用“啦”“嚕”“嘣”等詞哼唱。
這節課下來,聽課教師們覺得尹老師的教學目標是很明確,但是學生卻沒有在課堂中取得好的學習效果。那問題出在哪里呢?結論是,尹老師剛開始是制訂了教學目標,可是因為沒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在課堂中,教師的思路被學生帶跑了。
第三次教學設計:沒那么簡單
在進行第三次教學設計時,尹老師首先明確了本作品教學要解決民歌二部合唱當中音準的問題,能不能用柯達伊手勢進行教學呢?于是,柯達伊手勢中的“1”“3”“6”三個手勢被運用到了課堂當中。尹老師不斷用柯達伊手勢強調這三個音的位置,通過數次引導,解決了學生們在齊唱時的跑調問題。就這樣,尹老師不斷調整教學中每一個環節的設計,使教學效果逐步提升。
(四)浮于表面—穩扎穩打
1.現狀分析—浮于表面
在教學設計中,很多教師沒有自己的想法,而是照虎畫貓,教學流于形式。在設計和實施課堂教學方案的過程中,只有真正基于學生、依靠學生、為了學生,以教師的厚重鋪就學生的厚重,以教師的智慧開啟學生的智慧,以教師的真誠換來學生的真誠,才能夠以教師的精彩促生學生的精彩,同時以學生的精彩彰顯教師的精彩,從而實現師生的共同精彩,創造課堂教學的精彩之美。
2.改進策略建議—穩扎穩打
“穩扎穩打”是指教師不斷錘煉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態度,完善自我認知,實現自我提升的過程。教師不僅要用心領悟教材中的道理,更應該不斷跨學科融合學習,增加自己的知識厚度,拓寬教學視野,提高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
下面分析龍華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王翔云老師執教的《小熊過橋》。
(1)“備戰”—深入挖掘教材,從容研磨教法,熟悉學生知識能力
王老師在備課時深入挖掘國家音樂教學大綱的要求,反復熟悉、分析教材內容,關注本學齡段學生的音樂知識儲備情況和學生的需求,為本堂課的設計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奮戰”—緊貼教學目標,設計流暢的教學活動
從6/8律動的導入設計,到歌唱段落的選擇;從戲劇動作的設計,到教學課件的精心制作;從環節的預設到作品的練習;從國外欣賞課的解析到中國民族音樂的解讀,王老師在教學目標的地基上設計了完美的教學活動。
(3)“迎戰”—實踐出真知,實踐結碩果
王老師設計了58個版本的教學方案,堅持每天到各區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班級,給不同的學生上音樂課,在各種不同環境中試講,并結合每天上課的實際情況,用心地調整每一個教學環節、解決每一個出現的問題。千錘百煉的實踐,磨出了課例的光輝。
一堂好課不一定需要華麗的課件,但需要教師深入揣摩目標,反復琢磨教案,一次次試教磨煉,需要在不斷反思中精益求精的“磨課精神”。優質課堂教學視角下“經得磨”計策傳遞了新的理念、新的思維,能夠在師生多維度的合作與分享活動中激發師生的熱情,開啟師生的智慧,從而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周冬林.略談優質課堂課前設計的幾個關鍵點[J].科技視界,2013(27):236,240.
[2]顏競.淺析小學語文優質教學的有效途徑[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