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群娣



【摘要】“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以“疑”驅動,引發學生獨立辨證地思考,學會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和外部特征抓住本質,揭示事物發展的原因與動力,掌握規律,預見事物發展過程。筆者試圖以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擲一擲》一課為例,通過對四個教學片段的分析,在教學中采用“引疑、思疑、探疑、用疑”四個環節發展學生質疑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逐步學會辯證、批判性地思考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關鍵詞】質疑;思維品質;思辨
“質疑”是學生數學思維品質個性差異體現的其中一個方面,有利于促進學生進行深度思考,《擲一擲》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可能性》這一單元學習結束后的一節綜合與實踐活動課。筆者試圖以《擲一擲》一課為例,通過對四個教學片段的分析,在教學中采用“引疑、思疑、探疑、用疑”四個環節發展學生質疑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逐步學會辯證、批判性地思考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一、案例描述
片段一:創設游戲活動情境,設置懸念
師:今天,我們用兩顆骰子與大家一起玩“奪紅旗”的游戲。想一想,同時擲兩顆骰子,朝上的兩個面的點數之和可能是多少?
生:2,3,4,5,6,7,8,9,10,11,12。
師:現在,老師把這些數字分配到三條線路當中。(板書)
師:游戲的規則是這樣的,當擲出兩個骰子的和是2、3、4、5由線路一向上移動紅旗一格,擲出兩個骰子的和是6、7、8由線路二向上移動紅旗一格,如此類推。最先到紅旗或距離紅旗最近的線路獲勝。
師:這三條線路如果讓你選,你會選哪條線路?為什么?
生1:我選擇線路一,因為它有4個數字。
生2:我選擇線路三,因為它里面的4個數字都比另外兩條線路的大。
生3:選擇線路一或者線路三都可以,因為這兩條線路都有4個數字,比線路二的數字多,獲勝的機會應該會大一點。
生4:……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
環節目標:通過創設“奪紅旗”的游戲情境,把兩顆骰子點數和的11個數字巧妙地分配到三條線路當中,設置懸念。讓學生對線路進行選擇,為接下來疑問的引出作好鋪墊。
片段二:小組活動操作,引發疑問
(小組開展游戲并匯報游戲的結果:線路二獲勝的有9個小組,線路一獲勝的有2個小組,線路三獲勝的有3個小組)
師:看到這個結果,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1: 怎么會這樣的呢?
生2:為什么線路二的數字個數少,反而更容易獲勝呢?
生3:明明線路二只有3個數字,而線路一與線路三都有4個數字,獲勝的機會應該會比線路二大啊?怎么這么多小組都是線路二獲勝?
生4:……
環節目標: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發現實際操作的結果與剛才的選擇分析不一致,從而對此產生質疑,引發學生對疑問繼續探索、思考的興趣與欲望。
片段三:實驗探索,揭示規律
師:看來獲勝的奧秘與數字的多少、數字的大小沒有必然的關系。到底線路二容易獲勝的原因是什么?
生1:我選的是線路三,不知為什么總擲不到和是9、10、11、12的這幾個數,而擲到和是6的機會特別多,所以線路二走得特別快。
生2:會不會與數的組合有關?
(教師相機板書:)
學生用列舉法、列表法等探索各點數和的組合情況,如下圖:
師:通過大家剛剛的討論,你發現線路二容易獲勝的奧秘了嗎?
生:我們發現所有這些點數和的組合一共有36種,其中線路一與線路三數字的組合各占10種,而線路二的數字占了16種,點數和是6、7、8出現的可能性會比另外兩條線路的數字大,所以線路二更容易獲勝。
師:是的。因此,我們選擇線路時,我們不能只看表面,要學會理性思考,分析背后真正的原因。
環節目標:帶著疑問,通過猜想、試驗、驗證的學習過程,對由兩個骰子朝上的兩個面的點數之和2至12這些數字出現的可能性的大小逐一進行研究,在觀察、分析、討論中尋找線路二容易獲勝的真正原因。
片段四:反思應用,積累經驗
(出示某商場周年慶活動的抽獎方案)
師:看到這個活動方案,你有什么想法?
學生分別從老板與顧客的角度對該方案分析。
環節目標:透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抽獎方案,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理性的分析、判斷與思考,辨識事物背后的真象,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積累活動經驗。
二、案例分析
心中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在“擲一擲”案例中,以“疑”為驅動,通過“引疑、思疑、探疑、用疑”四個環節的實施,發展學生質疑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逐步學會辯證、批判性地思考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1.巧設情境——引疑
“疑”的引出,一方面需要打破“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放下“權威”,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奪紅旗”游戲情景的創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另一方面結合學生的認識水平,抓住學生剛學習了“可能性”的相關知識,對簡單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問題也積累了一些經驗的契機,抓住事情表面現象與實質內涵之間的沖突,以學生認為“4個數字出現的機率會比3個數字的多”的認知為切入,巧設了三條線路,在有效的情境中引發思考,為接下來引發質疑作好充分的前期鋪墊。
2.認知沖突——思疑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講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疑是思維的開端。案例中,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發現實際的結果與原先預想的結果不一致:竟然是數字少的線路二反而更容易勝出。面對實驗結果與原有認知經驗產生的矛盾沖突,學生不由對此產生一連串的疑問,并激發起探索與思考的欲望和興趣。
3.動手操作——探疑
帶著因對問題的思考而引發產生的探究欲望與動力,為解開疑問,學生展開了思考、探索研究之旅。在這個探索研究的過程中,學生將會運用各種方法與策略,運用所知、所學在不斷地重復著猜想、嘗試、試驗,被推翻,再猜想、再嘗試、再試驗的過程,直到釋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會經歷沮喪、挫敗的情緒體驗,但當尋求出答案時,卻會體驗到別樣的喜悅。
案例中,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發現,游戲實際產生的結果與原先的猜想并不一致,“數字多的”“數字大的”并非易獲勝的原因。當猜想被推翻后,學生對影響獲勝的原因進行再次猜想、再次試驗,通過探索研究,發現游戲背后中所蘊藏的規律與奧秘,從而解開心中疑惑。
4.靈活應用——用疑
“教育即生活。”對質疑思維品質的培養,不應只停留在我們的課堂學習當中,而應在生活中靈活應用,引導學生學會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提出質疑,學會獨立分析判斷,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跟風、不盲目崇拜權威,善于質疑、勇于質疑,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對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類似“某商場周年慶抽獎方案”這樣的現象進行分析,辨識社會中常見的一些“陷阱”,明白到遇事不能只看表面,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事物本質的核心規律,練就一雙“火眼金晴”洞察事物現象背后的真相。
“質疑”是一種思維品質。它不像具體的數學知識那樣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內容呈現在我們的教材當中,對它的培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師像“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樣,巧妙地把對質疑這一思維品質的培養融入到日常的數學教學的過程當中,讓學生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理性分析的習慣,學會抓住事物的本質,不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敢于“質疑”、勇于質疑,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羅燕燕AC5BD9FF-9FA0-43BD-830B-FAA59F1C84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