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 李梅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提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為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指導依據。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課程優勢,在完成理論知識、技能傳授的同時,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教學滲透;
引言
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應加強對各類傳統文化的開掘與借助,并以學生實際為基礎,通過各類教學活動的開展,為學生近距離感知、體味、了解傳統文化創設條件。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洗禮下,領悟華夏先輩的思想智慧與勞動結晶,從中汲取養分,獲得語文核心素養的塑造。同時,借助傳統文化感召作用的發揮,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信力,拓寬認知視域,豐富人文涵養,逐步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與積極的人生態度。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日益繁多,文化上的交流與碰撞也越來越多。學習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并將其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民群眾和外國民眾了解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主要陣地,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其更要認識到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課堂教學環節中的重要性,并采取科學恰當的方式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利用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時,應當以多種途徑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當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氣氛中,積極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豐富內心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見,教師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構建更加高效的語文課堂,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
二、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一)結合文化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課程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實際的語文課程教學為例,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將相和》一課時,可以對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品《史記》的課程內容進行講解,如對作者司馬遷的生平、《史記》的艱難創作過程以及主要的文化價值等內容進行講解,然后再轉到《將相和》的課程內容,為學生講解戰國七雄的歷史文化背景,再為學生講解趙國的廉頗、藺相如主要人物的生平,以及《將相和》這篇故事產生的過程等。通過這種故事講述的方式,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充分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學生在感受主人公優秀品質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文化學習能力。
(二)借助各種資源,創設文化情境
教材是由專家學者精心編制而成的,猶如一座蘊藏著大量語言知識的寶庫。細心觀察小學語文教材,可以看到其中涉及很多贊美祖國河山、勵志人物的文章。針對這類文章的講解,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初步了解相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室設置相應的文化角,以海報的形式呈現將要提及的文化知識,并在課堂教學中借助多種資源,如多媒體設備等,為學生呈現與文本對應的圖像、音頻等,能使學生在課前、課中以及課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和熱情,全身心融入課堂,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教學《山居秋暝》《望廬山瀑布》等課文時,要想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中的美景,教師就可以提前搜集一些相關的素材,包括圖片、視頻等,將其生動、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如臨其境,在逼真的環境下感受古詩詞內容,從而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又如,在教學《紙的發明》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創設如下情境:“同學們,紙在現實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學習中,時刻都要用到紙。那么,大家知道紙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嗎?是由哪位發明家創造的呢?”同時,展示紙張的圖片,以此喚醒學生的已有經驗,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中。在此期間,學生可以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看法,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對于紙,同學們都有哪些認識?”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如互聯網、圖書館等搜集相關資料,并在課堂上分享。當學生發言完畢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蔡倫及造紙術相關資料,便于師生交流、互動。通過文化情境的創設,引領學生積極探索新知,由此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敬仰之情。
(三)依托古詩詞教學突出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經常會涉及大量的古詩詞。這些古詩詞不僅內容豐富并且擁有美妙的意境,其中包含大量優美的語言,是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滲透和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通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古詩詞教學,不僅能夠使學生的文化修養得到進一步提高,還能夠使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程度得到提高,從而使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相關的知識時,能夠對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準確掌握。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題西林壁》這一首詩的教學時,可以向學生介紹本詩的寫作背景。作者蘇軾由黃州被貶,奔赴汝州任團練副使經過九江,游覽廬山時所作。了解了寫作背景后,學生更能體會蘇軾寫這首詩時的壯志難酬的情感。通過體會本詩的重點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體會詩句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因為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難免會具有片面性,想要更全面地、更客觀的看待問題,必須脫離主觀偏見。這樣不但讓學生可以對學習的內容可以有更加深刻具體的理解,也讓學生從中明白與學習到作者對事物思考的獨特見解,從而巧妙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是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對于社會和文化的認知還處于初步接觸和理解的階段,在這一時期接觸的文化內容對于其思想觀念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應用作用。教師需要注重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成長狀態,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將優秀的思想和文化內涵作為教學資源讓其學習,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1]劉菊梅.探究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融入策略[J].學周刊,2021(29):73—74.
[2]蔣文彥.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融入[J].家長,2021(27):124—125.
[3]蘇萬祥.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課程有效融合策略之淺析[J].學周刊,2021(28):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