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
摘要:根據2019年初教育部的規定,小學語文教材中增加了古文學習的比重,加之我國對文化建設的發展與重視,古文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在明顯攀升。古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更是無數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基于此,本文就如何開展小學古文教學,引導學生在趣味性、愉悅性的氛圍中感受古文世界的哲理性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拋磚引玉。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文;核心素養
古文學習是學生與古人的近距離接觸,是與古代文化的心靈碰撞。意蘊豐富、語言凝練的古文在塑造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文化傳承素養、文學素養與塑造學生精神品質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與新課標中進一步強調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不謀而合。重視古文教學,以“趣”為引,以“理”為核,以“悅”為法是古文教學最可靠、能持久、可執行的教學方案。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古文教學與其他文體教學最大的區別在于,難讀、難懂、難學、難理解。針對以上特定的古文教學問題,我們可以采取營造古文學習氛圍,創設古文教學意境的方式,帶領學生回到那個傳統文化豐富的時代,身臨其境感,進而領悟古文所依賴的燦爛文化,體會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同樣,這也要求我們在古文教學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們感受古文中的哲理并得到思想與精神上的愉悅。
例如,在《伯牙鼓琴》的教學中,本篇古文的教學難點主要在于伯牙破琴絕弦這一行為以及對“知音”的理解上,我們在教學時可以加入相關的音樂伴奏,如《高山流水》的樂曲與相關的水墨動畫。當學生們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中時也能夠受到情感的熏陶。另外,通過情境的渲染,我們以聽讀、泛讀、合作朗讀等方式,讓學生在熟讀古文與感受優美音樂情感渲染的基礎上,在清雅秀麗的水墨動畫中更深層次地理解古文,感受伯牙、子期的知己之情,使其自然而然對偉大友誼而動容。不管是通過信息技術創設的教學氛圍還是通過音樂營造的“悅讀”氛圍,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對古文學習的心理障礙,在生動的教學氛圍中,營造了一種古典文學學習氛圍,學生們也興致勃勃。
二、聯系生活,加深直觀印象
古文是古人智慧與文化的結晶,取材于生活、來源于生活。因此,在小學語文古文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將古文內容與生活進行有效聯系,消除他們對古文學習的畏難情緒,提高學生對古文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切身感受古文的生命力與魅力,真正讓學生讀懂古文,助推他們個人的內涵式成長。
例如,在《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學中,我嘗試反其道行之,在學生們沒有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先用PPT為學生呈現了古文中描述的大致場景。然后,讓學生們根據PPT展示的內容,盡情發散想象,描述PPT呈現的故事內容,有的學生說“幾個小孩在一起玩耍”,也有的學生說“他們看到路邊樹上有果子,都跑去摘果子,但是只有一個人沒有去”,還有學生說“有的小孩兒摘了果子給那個沒摘果子的人,但是他不吃”。學生們看圖說的故事內容與古文內容大體相似。這時,我們再帶領學生對古文進行斷句,將重點字詞進行釋義。這樣一來,學生們通過聯想可能會發生的生活故事,將其與古文內容聯系起來,同時將漢語中的表達習慣遷移到古文閱讀中,對古文內容有了更直觀、簡單的理解。相較于以往說文解字的教學方式,滲透更多生活化的內容,讓學生們從現實生活出發思考“王戎為何能猜到李子必苦的原因”,由人及己感受小小年紀的王戎具有認真觀察、善于思考與推理判斷的精神品質。一堂課下來,學生們通過將自己的生活、學習內容加注到王戎身上,在理解上也更快一步。更關鍵的是,該篇故事中蘊含的哲理,幫助學生們建立起了正確認知,以“理”為核心的古文教學順理成章。
三、故事敘說,散發經典魅力
故事化“古文教學”,讓看似難讀難懂的古文,以學生能更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呈現出來,簡化古文教學難度,調動并培養小學生對古文的學習熱情,能夠更好更快地讓他們入情入境,而這樣的古文教學也是事半功倍的。
例如,在“囊燭夜讀”的教學中,主要講述了晉朝一個叫車胤的人利用螢火蟲照明讀書的故事。短短的幾十個字,借助注釋,我帶領學生們初步體會了每句話的意思,并讓他們展開想象,感悟故事帶來的啟發。但由于四年級的學生對文言文的了解較少,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呈現出了很大的新鮮感,為了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本篇古文基礎之上,我給學生們講解了與“囊燭夜讀”有關的其他古人勤奮好學的故事,意在讓學生們涉獵更多,觸類旁通,感受字字珠璣的古文內涵與哲理,如“聞雞起舞、懸梁刺股、鑿壁偷光、程門立雪”等。這些故事主題內涵一致,由故事的引入,學生們也能舉一反三,進而更好地理解該篇古文。在這樣的故事薈萃中,從每個勤奮好學的古人身上,學生們也能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四、劇本表演,迎合學生心理
小學教材中的古文教育性較強,道理淺顯易懂,代入感極強。我們也可以把握這一教學特色,特別是在教材配圖的輔助下,創編古文劇本表演形式,讓學生們在理解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或者故事情節,將古文內容真實呈現出來。一來,可以調動學生們對古文的學習欲望;二來,這一形式有利于加深學生們對古文內容的理解,讓他們由表及里感受古文中蘊含的道理。而且小學生普遍呈現出模仿能力較強、思維敏捷的特點,以表演形式推進古文教學切實可行。
例如,在《守株待兔》的教學中,通過帶領學生在文字與圖片的綜合作用下,感受古文的大致含義。雖然學生們對古文有了初步感知,但這樣的教學是索然無味的。根據文章內容,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如農夫、兔子、樹樁等,加上自己對所扮演角色的理解,呈現出自己對這篇古文的創編理念。這樣一來,學生們在閱讀、理解與表演的綜合過程中感受到了古文的趣味性,更對課文加深了印象,明白了守株待兔、不懂變通的危害。愉悅的課堂氛圍、趣味的學習方式、淺顯易懂的育人道理,讓文字理解與德育教育在古文課堂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有利于落實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
古文學習雖有難懂之處,但它并不是歷史的化石,相反,它包羅萬象、風格多變、意蘊深厚,怎能以“晦澀難懂”一言以蔽之呢?從小學生的學習方式、認知心理出發,揚趣、理教學之長,創愉悅學習之感,帶領他們在性靈的古人文字中重新出發尋找古文的浪漫。
參考文獻:
[1]茜琴魯.關于提高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效率的方法思考[J].現代教育論壇,2020, 3(7):100.
[2]李明娟,韓先娟.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20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