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梅梅
摘要:在美術教學中,發展和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學質量的重要檢驗標準,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它可以使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而進一步實現自身的終身發展。本文具體從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圖像識讀、古今中外的藝術作品的文化理解、多學科知識相互滲的美術表現、信息媒體運用的創意實踐四個角度展開探索,進行多元作業的設計,將美術核心素養與多元作業設計緊密結合,實現提升學生審美判斷能力的目的。多元作業的設計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對于美的鑒賞能力、運用美的能力、探究美的能力、創造美的能力。
關鍵詞:多元作業;小學美術;美術核心素養
引言
相比于傳統的作業方式,多元作業是形式更加豐富,對于學生課后吸收課堂知識有顯著的幫助。從美術學科特點來說,美術教學與多元作業的有效結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習興趣以及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本文將美術教學多元融合、資源優化,從跨地域、跨時代、跨學科等方面進行多元作業設計的串聯,讓學生提升美術核心素養,而不只是停留在一堂課的教學內容上。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是融拓展性、探索性、創造性于一體的課程?!豆獾镊攘Α愤@一課作為具有代表性的綜合探索類美術課程,采用了多種形式探究“光”。在了解生活之光和理解藝術之光之后,本課融合多元資源探索光之魅力。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像藝術家一樣思考,教師將多元作業設計與五大美術核心素養(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相互對應、環環相扣。
一、融入情境
在一次美術課后,一位小學生給美術教師的授課這樣的反饋:“老師授課內容很好理解,很‘接地氣’”。接地氣是指教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案例開展課堂教學,從便于理解的日常經驗出發,讓學生聽得懂、學得通。在布置課后作業時,小學美術多元作業設計通過融入情境的方式,讓教學內容更加地“接地氣”。教師可以在已有知識中創設生活情境,重視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并且從家庭、校園和社會的生活中汲取經驗,深入生活實踐,感受美術趣味,體悟生活與美術同在。
美術核心素養的理論所強調的,并不是讓學生掌握某種單一、獨立、機械化的知識或者技能,而是更加看重學生綜合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里,結合情境和實際情況去理解藝術、去設計美術課的多元作業與核心素養的需求不謀而合。
由此,本文以人教版小學美術四年級課程《光的魅力》為例,筆者將生活情境與美術核心素養有機結合,協同設計多元作業,讓學生切實感知光之造形、感受光之色彩、感悟光之角度,理解光是有情感的,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二、文化交融
文化交融既有橫向又有縱向的。橫向的文化交融指處于同樣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中外文化交融。而縱向的文化交融指相同地域、不同時代的古今文化之間的交融。
對于中西的美術結合,早在康熙年間就出現了,當時的意大利人郎世寧曾任宮廷畫師。留學法國的畫家林風眠利用中西文化的結合,創作了風格獨特的美術作品。在世界各國文化交流如此密切的今天,深刻地理解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精神內涵對于美術教育是有意義的。
古今文化的交融也大量出現在了現當代的作品中。一些古代文物、繪畫的文創作品在市場中大受歡迎。
在小學美術的課堂上,可以欣賞到古今中外優秀的藝術作品,幫助學生認識作品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作品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從而感受到文化的差異和融合。美術核心素養的理論強調欣賞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既能認識中華優秀傳統美術文化內涵,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又能理解不同國家作品的藝術性。
三、學科融通
每一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立科之本,美術的立科之本是“視覺形象”。學科融通有利于培養綜合人才,這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人才成長的需求,是教育的趨勢。美術與多學科融合,可以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豐富美術創作中所需要的想象力,打破學科邊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就《光的魅力》這一課而言,作為觀察對象的“光”與許多學科都有交集。比如光是物理學的研究對象。課程作業的設計方面,為了體現光的藝術魅力,通過光與音樂的結合設計互動性強的作業。具體形式是老師或家長播放一些節奏感強的音樂,在學生面前擺放紅黃藍三原色的燈。讓孩子在教師或家長的引導下,跟隨著音樂的節奏點亮或熄滅不同的燈光。
四、媒介融合
手機、電子書包、電腦和電子白板等多媒體巧妙運用到美術表現中可以更加直觀、生動地展現美術作品的魅力。這些現代化的媒介工具與媒材融合,使多元作業設計打破學科邊界,促進學科間相互滲透、交叉的活動。
無論是美術學科教學過程還是課后布置作業,現代媒介工具對教學輔助已經滲透到了各個環節。在《光的魅力》這節課的教學中運用H5動畫資源,實現學生與畫面的實時互動;多元作業也利用了手機的流光攝影拍攝功能創作;小組合作排練皮影戲可以運用電子書包,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創作,同時對孩子們的審判判斷、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結束語
本文選取《光的魅力》這節課,從融入生活情境、中外文化交融、學科融通、媒材和媒體的融合角度進行課程多元作業的設計,并進一步將這種方法拓展到整個美術教學的多元設計中,充分的把生活與課堂進行勾連,拓寬學生的美術視界。就像《光的魅力》課程的結束部分展現的無人機光影秀,學生看到光的探索不能局限于課堂,而應該回歸于生活,懂得像藝術家一樣做一個留心觀察生活的光影藝術者,理解“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真諦。
現代社會發展需要“會生存、善學習、敢創新”的復合型人才。多元作業的設計符合人才培養的需求,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情境的圖像識讀、理解古今中外優藝術文化的理解,學生更加喜歡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創意實踐;多學科知識相互融合相互借鑒多種材料選擇和信息技術手段的使用,服務美術表現,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海燕. 設計多元作業 提升小學美術學習效果[J]. 名師在線, 2017.
[2]尹少淳. 從核心素養到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中國基礎教育美術課程的大變軌[J]. 美術觀察, 2017, 000(0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