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麗
摘要:閱讀本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尤其是提高閱讀素養更是需要循序漸進,不可一蹴而就,對小學生來說,由于他們的年齡較小,在閱讀的過程中,要關注他們的閱讀心理,重視他們此階段的閱讀想法,再依據他們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的閱讀教學,從而引導他們從文字內容到思想的延伸,從課文的形式到具體的內容,從部分到整體,從淺表內容到本質的理解??傊?,為了不斷提高閱讀的教學有效性,除了要關注學生的閱讀心理外,更要他們增加閱讀量,不斷進行閱讀積累,在閱讀積累的過程中,也是閱讀心理發生變化的重要過程。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策略
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不僅能夠收獲對閱讀內容的更多理解與認識,還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一些閱讀方法與閱讀技巧。這些閱讀技巧能夠幫助學生在今后的閱讀當中更加有效的進行閱讀,還能夠促進學生將閱讀知識與個人情感互相結合。不僅如此,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還能夠進一步帶動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將自身掌握的語文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及今后的學習當中。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鍛煉與學生的運用意識有著較強的聯系,小學階段的孩子尚未養成主動運用語文知識的習慣,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將這部分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一、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
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學情,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達到精細化的程度。教師要利用課下時間,深入學生群體,展開明確、詳細的調查,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和興趣愛好,制訂與學生年齡階段相符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此外,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多角度的閱讀指導,引導學生熟悉掌握文章中出現的每一個生字,并利用正確的閱讀技巧代入文章的情節設計,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課文《樹和喜鵲》時,就需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從簡單到復雜對學生展開閱讀教學。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學習文章中“窩、孤、鄰、靜”等生字以及這些生字的讀音,帶領學生對文章進行跟讀,保證學生會讀每一字。然后,教師帶領學生對文章的大意進行概括,了解文章講述了孤單的樹上住著一只孤單的喜鵲,后來因為種植了許多樹木,出現了許多喜鵲,樹和喜鵲都變得不再孤單的故事。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理解文中所寫“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的深層含義,讓學生反思保護生態和種植樹木的重要性,實現有效的閱讀。
二、創建有趣的語文課堂
對于語文閱讀教學來說,教師在課堂中的指導對學生的影響相對較大。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的優勢,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開展有趣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共同創建一個活躍、充滿趣味性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進行閱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閱讀文章,并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促進其語文素養的提升。另外,教師還應該利用情境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到文章中,讓學生體會文章抒發的情感。例如,在教學《青蛙賣泥塘》一文時,教師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模擬文章中不同動物之間的對話,讓不用的學生扮演不同的小動物,如一位學生扮演賣泥塘的小青蛙,一位學生扮演路過的老牛。通過展開有趣的對話,學生可以加深對文章的認識和理解,提高閱讀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中的場景,了解老牛、野鴨等動物不買泥塘的原因,以及青蛙為了賣泥塘做出的努力。教師通過創建情境的方式,可以將抽象的文字生動地呈現出來,讓學生了解青蛙最后不賣泥塘的原因,并分析文章的意義。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文章進行閱讀,使學生從有趣的課堂中獲得閱讀的樂趣。
三、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熱情
為了創造一個鼓勵學生閱讀的環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教師應該深入研究,改變以前僵化的閱讀教學方法,把重點轉變為關注學生的閱讀動機,并在此基礎上整合多方面的資源,創新采用更加靈活多樣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例如,教師可以采用課內文章和課外知識結合的方式,選擇學生喜歡的傳說或者神話故事,并要求他們理解故事和傳說的含義。這種方式可以鼓勵學生獨立閱讀。例如,教師在教學《精衛填?!返膬热輹r,可以著重引導學生獨立分析“精衛”變成小鳥的經過以及“精衛”名字的由來,在此基礎上理解文本想要表達的引申含義。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閱讀比賽,在教室里設立閱讀角,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找出文章的主要內容,總結文章與所讀內容的不同之處,然后做出評價。在閱讀角,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不同的文本,提出不同的閱讀建議,鼓勵他們閱讀并嘗試找出文本之間的差異,然后與大家分享,增加學生閱讀的信心和成就感,幫助他們進一步享受閱讀。
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相矛盾。因此,教師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創造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還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安靜的學習環境中閱讀和思考,分析文章的內容,感受文章的情感,逐步提高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幫助學生感受文本中所表達的情感,理解作者這樣寫文本的原因,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以便能夠在今后的寫作中使用這種風格。此外,教師還應幫助學生學會閱讀和做筆記,讓學生在閱讀時寫下重要的定義或有意義的短語,為今后的閱讀和寫作積累更多素材。同時,學生還可以進行主題閱讀,從閱讀中得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選擇合適的課堂教學模式,降低文章的閱讀理解難度,使他們更加深入地體會文章中的情感內涵,將實踐與理論學習有機結合在一起,在寫作中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水平的局限性,從而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今后閱讀活動,激發他們的參與積極性,提升語文閱讀的教學質量,為其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1]任興偉,雷春梅.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提升閱讀能力的策略[J].中外交流,2018(31):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