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杰 蔣明琴 劉燕

摘要:基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對高職畜牧獸醫類專業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革和探索。結合企業崗位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合,融入崗位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創新教學方法,融入情景教學法、現場教學法、虛擬場景教學法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改革傳統的考核方法,把學生互評、企業導師評價等納入考核。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真正實踐了產教并重、校企共育的教育理念,實現職業院校培養應用性、技能型人才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形成產教良性互動、校企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筆者近幾年按照國家相關部門的要求,對高職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課程的教學進行了改革探索,取得了明顯效果。
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課程是高職畜牧獸醫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目標是培養飼料設計和生產管理崗位的高級應用型人才[1]。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對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課程改革思路
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教學必須立足于學生技能的培養,更好地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從培養職業能力出發,以《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第二版)教材為基礎,充分聽取相關企業專家和技術人員的建議,構建以工作過程和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在教學中實行項目化和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理論學習和技能學習相互促進,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應職能力和就業競爭力[2];同時深挖課程思政元素,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新時代改革創新精神教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誠實守信的理念、以人為本的理念、綠色健康養殖理念等融入教學過程,把安全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等內容也融合課堂,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二、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教學內容的重新整合
以教材為基礎,對標畜禽生產和飼料生產相關崗位應具備的知識和技能,與企業技術人員一起共同對原有課程進行重新整合,確定新的教學內容,形成基于企業工作過程的五個項目內容:飼料原料的選擇及營養原理、飼料原料的加工與調制、全價配合飼料配方設計、配合飼料的生產、效果評價。使教學內容與生產崗位能力要求更貼近,基本實現了企業要求的理論知識夠用和技能操作能力熟練的培養目標。根據用人單位反饋,整合后教學內容能較好地滿足生產一線各崗位需要,畢業生綜合素質明顯提升,應職能力明顯增強。
(二)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實施
教學緊緊圍繞崗位需要來選擇課程內容(見表1)。以工作過程和崗位需求為導向,設定崗位能力培養目標、創設工作情境,結合技能等級證書的考核要求,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使學生在畢業時同時取得學業證書和相應的技能等級證書。
(三)教學過程的實施
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以課堂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轉為“以職業崗位需求為主線、以學生為中心、理實一體化”的理念,將課堂理論教學、實驗實訓教學、生產性實訓基地教學緊密結合,構成基于產教融合為主導的三級教學模式;同時為適應教學模式改革,在教學方法上也進行了以下創新實踐。
第一,采用遠程情景再現教學法。與校外合作企業或實訓基地進行深度融合,通過得實混合教學平臺、泛亞網絡教學平臺、職教云學習平臺等,實現全方位、立體式交互,遠程真實再現生產情景,實現師生交互、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實現課前、課中、課后、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的全場景立體交互智慧課堂。
第二,采用虛擬場景互動教學法。將挑戰集團、牧原集團、銀發牧業、瑞派寵物等行業龍頭企業的真實項目引進課堂,利用VR/AR技術,打破時間、空間、生產環境的限制,將真實的現代畜禽生產和管理技術等導入課堂,把鮮活的畫面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能最真實、最近距離地接觸各種操作中可能出現的場景,真正做到理實一體,提高崗位適應能力。
第三,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針對崗位需求設定生產中的某一項或幾項技術性環節。在每次教學實施前,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工作小組并分配一項目標明確的工作任務,規定在一定時間內按要求草擬出實施方案,并對完成情況進行初步評價久教學過程中,各小組針對草擬的方案進行展示,在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指導下展開短時間的討論,然后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幫助學生分析并提出建議,學生根據建議進行修改完善。這樣,學生既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又配合了教師和技術人員的指導,真正做到了教、學、做的有機結合,達到了培養的要求。
第四,充分利用校內飼料廠(挑戰集團)、獸藥廠(豫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養殖場(紅楓羊業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共建瑞派產業學院、中原牧業產業學院等作為實踐平臺,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校企協同育人。雙方協同進行課程教學內容的整合和實踐技能培養平臺的開發,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密切結合,在真實的生產工作環境中完成教學,實現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
(四)改革考核方法
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模式下,教學主體不再只有學校,教學工作需要學校、企業共同參與協同完成[4]。為了配合教學改革,我們對課程考核也進行了一些調整。將崗位工作完成情況和平時表現納入整體考核中,成績評定設置為40:40:20,即理論知識考核占40%,崗位適應能力考核占40%,平時成績占20%。理論知識的考核可采用傳統的試卷或其他方法進行,主要針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崗位適應能力的考核主要針對學生職業崗位技能的掌握情況,以企業導師或技術人員為主進行評價;平時成績是學生平時學習態度、對教學活動的參與度及思想表現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可把學生評價納入此項考核,這樣,就形成了“理論與技能并重、課內與課外結合”的綜合考核模式。通過改革,注重了崗位職業技能和綜合素養的考核評價,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的科學意識、創新意識、集體意識得到增強,同時團結協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等綜合素質也得以彰顯。
三、課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以產教融合為主要方式、以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了較為真實的學習工作環境,使學生的實踐技能與職業技能、專業知識與職業素養都得到培養。通過近幾年的回訪,就業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明顯提升,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比較高,一般不需要企業進行二次培訓即可直接進入工作崗位。
總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已成為職業院校培養人才的主渠道,實現了學生、學校、企業、社會的多方共贏,既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又滿足了企業和社會的用人需求。因此,職業院校的專業課程改革必須圍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進行深度探索,采用更加靈活的方式為社會培養更多應用型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楊玉能.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課程教學改革[J].學園,2015(21):49-50.
[2]趙天章,李慧英.《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3,34(02):46-48.
[3]冀建軍,王俊萍,羅永華.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課程的改革探索[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0(15):173-175.
[4]于國鋒,張家宇,趙同峰.基于產教融合培養模式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研究[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23(05):49-51.AF3EE8F8-F80F-4F96-96F9-5D1A5BCF5F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