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摘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認識數學規律的本質,有效引領學生的思維。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很難得到培養,也不利于思維能力的提高與發展.使學生產生深度思考的前提與關鍵,是教師要重視深度教學.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認知規律,探索體現數學本質的教學方式方法,提高學生思維能力,進入學習的更深層次,。
關鍵詞:初中數學;深度教學;預習
引言:有效參與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前提與重要保障,可以說,沒有有效參與就沒有學生的數學學習。在數學課堂中,筆者發現,許多學生在課堂上常常會出現一種“身體在場,而心靈離場”的學習現象,即所謂的“身在曹營心在漢”。因此,教師必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從而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數學學習。
一、重視預習,促進學生由淺入深的思考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預習環節效果的提升,要認識到預習是學生數學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教師要精心設計預習作業,提高學生的預習效率。學生在預習中一定要經過教師的引導,形成深度思考的習慣。教師要設計富有梯度的數學預習作業,使學生由舊知過渡到新知,由簡單到復雜,引導學生了解教材主要在講什么,有哪些關鍵性的公式定理性質等,使學生通過計算、操作等歷經知識的形成過程,達到深度學習的狀態。明確的預習任務單,不僅可以促進學生閱讀數學教材,而且學生還可以在任務單的引導下,由淺入深,促進學生對知識之間聯系的理解,使學生由低層次思維向高層次思維過渡,促進學生逐步進入深度學習。
二、引導學生進行感知上的深度參與
感知是數學學習的第一道門戶,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第一道門戶。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度地看、聽、觸、做等,通過多樣化的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協同參與數學學習。以往我們總是認為,初中學生的思維是抽象性的邏輯思維,因而往往忽略了學生的感知能力。實際上,有感知參與的活動就是一種深度參與的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感知上的深度參與,要求教師要善于喚醒、激活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與外在化、物質化的活動親密接觸。例如,在教學“有理數的加減法”時,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只是讓學生進行形式化的計算,學生在機械化、重復的操練過程中,或許能掌握計算技能,但卻難以形成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筆者曾經對學生進行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許多學生會計算,但卻說不出計算背后的意義和算理,這樣的教學不能不引發教師的深度反思。事實上,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多感官深度參與學習,多給學生呈現生活化的素材,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比如,電梯的上下樓問題、校門的進出人數問題、銀行的借款存款問題、家庭的收支問題、生活垃圾的再生量與轉化量等。借助這些問題,學生能將抽象的公式具象化,理解有理數加減法的意義和算理。
三、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上的深度參與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環節,有效的交流能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從封閉的“小我”走向開放的“大我”。在交流過程中,學生之間的信息能得到相互補充,知識能得到相應的拓展與延伸,智慧能得到相互碰撞。交流不僅是學生彼此之間言語的互動,更是感知的互動、思維的互動、想象的互動。教師要激發學生參與交流互動的熱情,讓學生在交流中獲得信息、知識、智慧的分享和共享。深度交流是初中學生學習數學的常態。相比于小學生,初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交流學習能力明顯增強,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將自我的意見、建議呈現出來,從而通過交流讓數學學習形成一個“眾聲喧嘩”的狀態。例如,在教學“分式的基本性質”時,教材直接從學生小學階段學習的“分數的基本性質”入手,引導學生進行猜想。這樣的教學能讓學生快速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質”,但卻不能讓學生有效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與“分式的基本性質”的區別,也不能讓學生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質”的意義。通過小學階段的“分數的基本性質”引導學生猜想“分式的基本性質”。例如,在教學中,筆者提出實際問題:“兩張同樣規格的長方形紙張拼接在一起,組成了一個新的長方形。如果一張長方形紙張的長是b個單位,而面積是S個平方單位,那么寬是多少個單位?新的長方形的長是多少個單位?面積是多少個平方單位?寬是多少個平方單位?”通過聯系實際問題,學生能認識到“分式的基本性質”的內涵、意義和價值,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與交流。有的學生用語言表達分式的基本性質;有的學生用符號表達分式的基本性質;還有的學生畫出直觀的長方形示意圖來表達分式的基本性質等。在此基礎上,學生對乘或除以同一個數的閾值進行交流,形成了二者都不能為0的共識。深度交流是學生深度參與數學學習的標志。在學生深度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應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其中,讓學生積極闡述自己的見解、觀點和主張,讓學生群策群力、眾籌眾謀,形成數學互動交流的“群言堂”。通過學生深度交流的結果,教師也能觸到學生思維的脈搏,了解學生認知的現狀,從而更好地開展適合學生學情的教學活動。
結論:通過課堂教學,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突出對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訓練與鞏固,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觀點去分析與解決問題,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要通過具體訓練,逐步引導學生進入知識探究的更深層次。同時,教師要注重精心設計課后作業,把課后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要通過引導學生完成數學作業,反思自身學習過程,總結學習經驗與數學規律,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鄭霖芳.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數學深度教學的有效途徑探究[J].考試周刊,2021(70):91-93.
[2]賀玉亮.初中數學深度教學重在觸及本質、引領思維[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21(12):35-37.
[3]孫雅琴.問題導向:初中數學深度教學的實踐研究[J].數學通報,2020,59(11):35-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