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蘭
摘? 要: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新型閱讀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群文閱讀模式主要通過增加學生閱讀量以達到拓寬學生閱讀視野,開闊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素養的目的。在新課改推動下,筆者嘗試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的方式來推動群文閱讀,下文就重點圍繞此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群文閱讀;課內閱讀;課外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學生閱讀量提出了明確要求,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顯然,群文閱讀模式符合課程標準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構建群文閱讀模式,能夠幫助學生系統地閱讀多篇文本、整本書,讓學生視野更加開闊,思維更加靈活、開放,充分發揮學生個人智慧的同時實現師生智慧共享。與其他多文本閱讀不同的是,群文閱讀模式不是單純為了擴大學生閱讀量而閱讀,更注重學生閱讀文本的質量,閱讀文本給學生帶來的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變化,換言之:群文閱讀更加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提升。基于此,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建構群文閱讀模式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課內外閱讀銜接與群文閱讀的關系
首先,課內外閱讀銜接有利于拓寬學生閱讀量,這是課內外閱讀銜接最顯著的作用。通過將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教學有機結合,教師以課堂閱讀教學為依托,為學生推薦合適的課外閱讀書籍,讓學生在課外也能自主閱讀,逐步增加學生閱讀量。其次,課內外閱讀銜接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的根本目標,而這一目標的達成依靠大量閱讀,當學生閱讀量豐富了,閱讀面廣了,閱讀能力自然得以提升,課內外閱讀銜接首先增加的就是學生閱讀量,然后“量變”形成“質變”,逐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最后,課內外閱讀銜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大量閱讀課內外書籍,能夠讓學生接受更多、更廣泛的文化熏陶,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讓學生從書籍中“以小見大”,樹立正確價值觀念,進一步實現綜合素養的提高。
從課內外閱讀銜接價值來看,其本質與群文閱讀模式相似,與推進群文閱讀模式目標保持一致,都是通過擴大學生閱讀量來拓寬學生視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最終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課內外閱讀銜接是建構群文閱讀模式的有效途徑,語文教師當立足于課內,拓展到課外,加快群文閱讀模式的建構,推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不斷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二、從課內到課外建構群文閱讀的實踐
(一)以“文體”為依托,構建課內外群文閱讀
文體是語文不可規避的話題,從小學語文到高中語文,教材中涉及的文體樣式越來越豐富,對于學生的思維引領作用也各不相同。為建構群文閱讀,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大可依托“文體”實現課內外延伸拓展,借此方式幫助學生深化理解。
例如教學《芙蓉樓送辛漸》這首古詩時,一方面,語文教師可依托“文體——古詩”給學生適當拓展同類型課外古詩,課堂上師生共同閱讀王昌齡的另一首《芙蓉樓送辛漸》,鼓勵學生課后自主閱讀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別》,王維的《山中相送》……以同“文體”古詩閱讀實現課內外延伸,建構起群文閱讀模式。另一方面,語文教師可適當給學生拓展同主題不同文體的文本,比如這首古詩詞的主題是“送別”,便可推薦學生課后自主閱讀童話故事——《告別》,以不同文體實現課外拓展,讓學生在課內閱讀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重組閱讀,在閱讀中深刻感悟“送別”時的情緒,促使學生對這一主題產生更加深刻的情感領悟。
(二)以“單元”為線索,構建課內外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是為推進課程改革和促進學生素養提升而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直接體現。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設計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每一個單元都有固定的教學主題,其目的在于方便學生理解單元內課文主旨,提高學生語言建構能力、審美能力、運用能力,為發展學生語文素養奠定基礎。為實現群文閱讀課內外結合,教師大可依托單元主題整合課內外閱讀素材,尊重教材、依托教材但不困囿于教材,適當結合單元主題拓展符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發展需要的課外閱讀材料,既可強化學生對教材課文的理解,又能拓寬學生知識面,一舉兩得。
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美麗的鹿角》《 池子與河流》,整個單元課文從主題上高度相似,都是以寓言和童話故事為主,通過講述故事,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在教學完這一單元內容后,教師大可以以單元主題為契機,可為學生推薦同主題或者相似主題的課外書籍,引導學生在課外自主閱讀。諸如推薦學生讀《中外寓言故事精選》《伊索寓言》等書籍,讓學生讀不同故事,明白更多道理。通過單元主題延伸拓展,能夠推薦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書籍依然很多,只要教師能夠找準時機,導入課外書籍,鼓勵學生課后自主閱讀,學生的閱讀視野自然更寬、更廣。
(三)以“讀寫結合”為手段,構建課內外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強調閱讀和寫作結合,這其實也符合新課改要求。語文教材的設計和編排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群文閱讀模式,其根本目標就在于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發展,而閱讀和寫作又是影響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兩個最為關鍵環節。所以,要想真正讓群文閱讀發揮效用,語文教師還應當將閱讀和寫作有機結合,以讀寫結合的方式促使學生讀后反思和感悟。
例如教學完《日月潭》《葡萄溝》《秋天的雨》《富饒的西沙群島》《荷花》《火燒云》等課文后,可鼓勵學生自備摘抄本,將自己喜歡的好詞佳句積累下來,也可根據課文中的寫作方法引導學生課后仿寫、續寫、擴寫;教學完《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草船借箭》《景陽岡》等課文后,可鼓勵學生寫一寫讀后感,將自己的閱讀感悟和反思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促使學生對閱讀過的文本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思考,從而達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目的。
當然,如何將閱讀和寫作融合,這需要語文教師認真研讀教材和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書面表達方式,突破傳統教學中閱讀和寫作割裂的困局,同時也鍛煉學生思維和能力。
(四)以“閱讀交流”為途徑,構建課內外群文閱讀
真正有價值的群文閱讀離不開交流和探討,學生個人的思維畢竟有限,而在群體中更容易實現思維碰撞,智慧凝結,開闊學生個性思維。因此,語文教師還應該立足于課內,適當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例如定期開展課內閱讀交流,引導學生結合“閱讀點”進行探討,尊重“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閱讀差異,允許學生就閱讀提出個人感悟和見解,搭建一個思維碰撞平臺,讓學生在相互質疑、爭論的過程中形成智慧共識。
例如教學完《草船借箭》這一篇課文后,可在班級內部開展一個“話說三國人物——周瑜”交流活動,鼓勵學生先課后自主閱讀三國演義其他故事,搜集與周瑜這一人物相關的素材,然后在課堂上交流分享自己的閱讀感悟,鼓勵學生結合課文所學、課外積累各抒己見,談一談自己對周瑜這一人物的理解。如此一來,真正實現了從“課內→課外→課內”循環模式,既深化了學生閱讀感悟,同時也豐盈了群文閱讀價值。
三、結語
綜上所述,群文閱讀是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師非常推崇的一種閱讀模式,也確實是有利于增加學生閱讀量,拓寬學生閱讀面,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有效方法。在課程改革這面大旗指揮下,語文教師應當加強課內外銜接,立足于課內,延伸至課外,助力學生有方向、有目標地進行群文閱讀,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玲. 淺談小學語文“單元整合與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構建[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3(20):13-14.
[2] 錢怡婷. 課內延伸,建構應用型閱讀模式[J]. 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20(01):15-16.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