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
摘要: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必須而第一章第一節(jié)《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根據教學過程產生的問題,將傳統(tǒng)講授改變成探究實驗,自主設計實驗方案,通過社團活動帶領學生進行研究學習,提高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第一定律;教學創(chuàng)新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生物教學中,“重實踐”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主動參與的過程,教師既要讓學生參與動手活動,又要讓學生積極地融入涉及動腦的環(huán)節(jié);通過探究類學習活動或完成工程學任務,加深學生對生物學概念的理解,提升應用知識的能力。在這樣過程中形成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對此,筆者通過對《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在實驗過程完成對孟德爾第一定律的講授,僅供大家參考。
1.實驗教學目標
1.1利用“課堂---社團---研學”的模式,滲透生物核心素養(yǎng)。
1.2將孟德爾第一定律由傳統(tǒng)教學轉化為實驗教學,深化學生對孟德爾第一定律知識的理解。
1.3通過實驗教學,讓學生親身經歷雜交過程,培養(yǎng)學生質疑精神和尋找證據精神。
1.4加強對生物技術原理和目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利用生物技術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
2.實驗儀器
雜交鑷、離心機、PCR儀、電泳儀。
3.實驗過程
3.1傳統(tǒng)講解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豌豆雜交實驗
孟德爾利用純合的高莖豌豆和純合的矮莖豌豆做親本雜交,得到F1植株全為高莖,F(xiàn)1植株自交得到F2植株,運用統(tǒng)計學發(fā)現(xiàn)后代既有高莖又有矮莖,并且性狀分離比為3:1。
3.2提出問題
通過傳統(tǒng)授課方式講解孟德爾第一定律,由于高中生沒有親身經歷豌豆雜交實驗,他們對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現(xiàn)象存在疑問:F2性狀分離比一定約為3:1?通過中國知網上查詢,并未發(fā)現(xiàn),在高中階段沒有教師帶領學生進行雜交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雜交過程,進行孟德爾分離定律的教學。能否在高中階段再現(xiàn)孟德爾豌豆雜交,得出F2性狀分離比為3:1?
3.3論證雜交可能性
3.3.1豌豆雜交實驗不可能
高中階段再現(xiàn)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的困難:第一、豌豆生長周期較長,約為3-6個月不等;第二、豌豆植株較大,株高為0.5-2m,種植空間需求大。
3.3.2尋找新材料---擬南芥
第一、擬南芥生長周期短為1-2月;第二、植株較小,種植面積要求不大,可在室內種植;第三、擬南芥為自花傳粉,自然狀態(tài)下為純合子,具有明顯的性狀。
擬南芥野生型和擬南芥突變體bri1-301(油菜素內酯受體突變體),野生型植株較高,突變體植株較矮。同時,它們還有其他不同性狀,例如:野生型的蓮座葉比較松散,突變體蓮座葉比較緊湊。
3.4實驗步驟
3.4.1 F2代顯隱比例驗證
播種,將野生型和突變體播種到土壤中培養(yǎng)至開花。雜交,按照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四步法進行雜交。收集種子,收集雜交種子并種植得到F1代。種植F2代,
現(xiàn)象:F2植株既有高莖又有矮莖,且運用數學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高莖有237株,矮莖有79株,性狀分離比約為3:1。
F2植株數量
3.4.2繼續(xù)探究
按照孟德爾分離定律的解釋,F(xiàn)2植株中顯性純合子、雜合子及隱性純合子的比例為1:2:1,即BB:Bb:bb=1:2:1。能否運用生物學分子知識,如何在不經過連續(xù)自交的情況下得出F2中BB:Bb:bb之間的比例為1:2:1?
3.4.3資料收集
野生型油菜素內酯受體BRI1,989位點應為甘氨酸(G),對應基因的脫氧核苷酸序列為2961--CGCATAGGATCA--2970。突變體bir1-301中油菜素內酯受體BRI1,989位點突變成異亮氨酸(I),基因對應的脫氧核苷酸序列為2961--CGCATAATATCA--2970。限制性內切酶MboI的專一切割位點為GATC。
3.4.4問題解決方法
通過體外擴增植株的油菜素內酯受體基因,然后,用內切酶MboI進行切割擴增的基因,用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后,最終結果就是野生型為二條帶,雜合子為三條帶,突變體bri1-301為一條帶。從而完成了F2高莖中純合子和雜合子的鑒定,得出BB:Bb:bb之間的比例為1:2:1。
3.4.5 BRI1基因引物設計
BRI1基因引物
在Tair網站,下載正常激素受體BRI1的堿基序列,按照堿基互補配對原則設計引物。
3.4.6實驗鑒定步驟
首先,提取植株的DNA;然后,利用PCR技術擴增目的基因;再后,加入酶切體系進行酶切處理;最后通過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得出植株是雜合子或者是純合子。
4.實驗創(chuàng)新點
利用“課堂---社團---研學”的模式開展教學,指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探究,培育學生生物核心素養(yǎng)。利用擬南芥代替豌豆,在短時間內完成雜交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孟德爾分離定律,培養(yǎng)學生質疑精神和證據意識實踐運用DNA提取技術、PCR技術、酶切技術,對接高考中關于分子方面的情景設置,增加學生理解能力和應試能力。
5.教學反思
遺傳學內容是高中生物教學的重難點,同時,也是高考的高頻考點。教材中知識框架是通過文字描述,將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告知學生,從而得出孟德爾分離定律。對于大多數高中生來說,本部分內容是難以理解的。由于沒有親身經歷過雜交實驗來研究遺傳學,甚至有些學生會對F2出現(xiàn)性狀分離比為3:1產生質疑,而不認同孟德爾分離定律。未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本人利用“課堂---社團---研學”的模式,設計雜交實驗教學,讓高中生可以接觸和完成遺傳學實驗,學生對遺傳學分離定律的理解和認同。
擬南芥具有生長周期短,自花傳粉,具有易于區(qū)分的性狀等等優(yōu)點,為目前植物研究實驗室中做遺傳學相關研究的常用模式生物。所以,擬南芥是作為高中生完成遺傳學雜交實驗的理想材料。讓學生親身參與雜交實驗,深刻體會孟德爾分離定律,更好的學習遺傳定律。同時,在完成雜交實驗后,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生物學技術如何來鑒定純合子和雜合子植株,讓學生學習如何查詢資料,篩選資料,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滲透生物核心素養(yǎng)。
但教學過程存在一些不足。本實驗教學過程,涉及到一些分子實驗,藥品和儀器要求高,加大了實驗成本,目前部分高中還無法承擔相應費用,只能和大學溝通帶領學生去做相關分子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