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閑
摘要:在新時代的教育理論中,我們需要關注學生的相關核心素養。在小學美術課程中教師需要有效培養小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對于小學美術老師而言,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需要引導學生對線條勾勒以及色彩配置上優化學生對美學的感知,這樣才可以提高學生的相關美術核心素養。因此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培養小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意義以及針對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提出了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美術;素質教育背景;美術素養;培養策略
美術作為一門基礎性課程,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這也是新時代素質教育中的關鍵內容。美術課程中滲透美術核心素養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還可以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在當前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很多小學美術教師并沒有意識到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重要性。這會對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形成造成阻礙。因此基于這種現狀小學美術教師從自身出發,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尋找符合小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夠起到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目標。
一、培養小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意義
小學階段開展美術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觀察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需要傳遞學生一定的美術技巧, 同樣也要讓學生觀察圖形,從而創造出優秀的美術作品,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與專業美術教學不同的是,小學階段的美術課程教學需要從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出發,以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為核心。同時也需要關注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個性發展,這樣才能夠讓小學生對美術課程更有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在慢慢形成自我認知,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大的優點就是對身邊的事物都有濃郁的學習興趣。但是缺點在于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審美能力不強。因此在這樣現狀的影響下我們需要明確培養小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確定三維目標,這樣才能更加順利的完成小學美術課程教學。
二、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概述
美術學科中的核心素養包括:繪畫技能教學和個人能力和思想品德培養。具體來看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形象識圖、藝術表現力、審美判斷、創作實踐和文化理解。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去了解美術世界中的各種意象、符號和造型等內容進行賞析,這樣才能讓學生逐漸形成相關的美術核心素養。同時教師還需要再引導學生在色彩配置、比例優化和風格創作等方面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整體感知,讓學生的整個思想情感都能通過美術作品表達出來。此外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還要包括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感知力和審美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的綜合藝術感染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基于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路徑
(一)因材施教,創新美術教學方法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重中之重。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之外,還包括對學生的心理和思想的教導。陶行知認為:“教學是老師的主要職責,而學習是學生的主要職責。”因此在“教學合一”的影響下,教師要恪守教學理念,在保障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同時增強他們的專業知識。作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單純的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去教小學生,要從他們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因材施教。例如:美術老師在教學一年級小學生畫《春天的顏色》時,就可以帶著學生去生活中感知春天的腳步,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激發小學生的藝術想象力,進而為他們創作出“春天的顏色”這一作品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對于小學美術老師而言也可以引領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美術,讓學生明白生活處處皆有美,帶著學生在生活中感知美術的存在,畫出自己心中的春天。
(二)貼近實際生活,深化色彩感知
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到處皆有美術,小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繪畫靈感也脫離不了生活。為了提高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作為小學美術老師,我時常將學生帶到戶外寫生,校園內外的各種自然景物都是學生美術教學的素材。如春天的草長鶯飛、夏日校園內的荷花、秋天的飄飄落葉和植物園的瓜果蔬菜以及冬日的銀裝素裹都可以為美術創作提供良好條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生活中的事物形態進行觀察鑒賞,最終完成繪畫創作。只有讓小學生直觀地看到自然界的各種景物,這樣才能創作出更加有創意的美術作品。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也能夠為創作良好的作品奠定基礎。色彩能力是學生美術核心素養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觀察空間,讓他們在觀察中漸漸生化對色彩的認知。
(三)借助多媒體技術、實施鑒賞教學
在小學美術課程中老師也可以開展美術作品鑒賞課程,通過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畫作的內涵。例如:在賞析外國畫作梵高的《向日葵》時,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將畫作直觀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觀察了解畫作中的不同之處。在觀察梵高的向日葵時,很多學生都會關注到向陽而生的向日葵,但有一部分學生會關注到畫作中瀕臨枯萎的向日葵。而不同狀態的向日葵其實代表不同的含義,所以只有引導學生深入畫作才能體會作者的思想內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營造良好的教學,讓學生敢于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看法。再比如:在講授《水果》這一課時,教師就需要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展示一些常見或稀奇的水果圖片,然后讓學生自己構思,畫出自己眼中或心中的水果樣貌,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認知體驗還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四)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創造性思維
小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從生活素材入手,不斷優化美術創造活動。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美術實踐活動中去,這樣才能不斷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實踐活動中老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然后讓學生根據不同的繪畫主題創造出自己所想象的具有創造力的美術作品。例如:小學一年級美術課程中的“卷紙動物”這一主題,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讓其想象各種動物的外形特征,并且鼓勵學生用剪紙勾勒出這些動物的主要外形特征,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按照自己的內心想法進行聯想和創造,不斷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
在素質教育的當下的美術課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美術課程實踐中。這樣才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科素養。小學階段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新課改下中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也是能夠不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需要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實施多元化美術教學。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不斷提高他們的藝術審美和感知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金環.淺析小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8(02):145
[2]袁愛莉.試論小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提升[J].美術教育研究,2016(06):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