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燕
摘 要:古詩詞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其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但由于古詩詞語言相對精練、時代較為久遠,學生在掌握古詩詞大意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信心。基于此,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幫助學生提高把握古詩詞大意的能力。在詩詞教學中,幫助學生結合背景資料、景物特點、地名信息理解關鍵字詞,通過反復朗讀去抓住“詩眼”進而整體準確把握詩詞大意,有助于培養他們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有助于活躍詩詞課堂的氣氛,提升語文教學活動的魅力。
關鍵詞:古詩詞;傳統文化;文化認同
古詩詞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其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但由于古詩詞語言相對精練、時代較為久遠,學生在掌握古詩詞大意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信心。基于此,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幫助學生提高把握古詩詞大意的能力。
一、搜集歷史資料,從詩詞的時代資料和寫作背景入手,引導學生對詩詞的內容進行初步感知
明確詩詞的背景資料、題材特點及作者簡介,對幫助學生掌握詩詞大意有著很大的幫助,課堂出示背景資料和作者簡介也是大多數語文教師教學設計的必要環節。為了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我嘗試把搜集這些歷史資料作為學生的周末課前作業。以統編語文小學五年級下冊《古詩三首》為例,我布置了三項課前作業:一是搜集有關盛唐君主衛邊拓土、南宋和金的對峙、“安史之亂”等歷史資料;二是梳理2-3首學過的邊塞詩,描繪邊塞畫面;三是制作王昌齡或陸游、杜甫的人物卡片。課前作業的布置能夠讓學生變被動接受信息為主動搜集資料,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探究興趣,有助于將古詩詞作品放置于學生已初步了解的一個大的歷史環境中,也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詩詞作品的孤立感。
二、融匯地理知識,抓住詩詞中描寫景物和地點的詞語,指導學生對對詩詞信息進行梳理提煉
在學生掃清了文字障礙、掌握了背景資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詩詞中的景物和地名進行分析,有助于幫助學生對詩詞的客觀情境進行進一步把握。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例,學生很容易找出了“劍外”“薊北”“巴峽”“巫峽”“襄陽”“洛陽”等地名。其中“劍外”“薊北”可以借助注釋進行理解,為了幫助學生厘清其余四個地名之間的位置關系,我布置的課前作業是讓學生畫出四個地名的方位圖,并在課堂上向學生出示了地圖。通過標方位、看地圖,學生理解最后一句中的“穿”“下”“向”時難度就降低了。
三、反復指導朗讀,品悟詩詞中對人物或事物描寫的關鍵字詞,幫助學生找準表達詩詞情感的“詩眼”
掌握了一首古詩詞的背景資料,把握住詩詞中景物的特點、地名的關聯之后,需要通過反復朗讀,去推理、猜想事情的因果或人物的情志。以《從軍行》為例,我在指導學生初步朗讀的時候,引導他們去掉描寫景物和地名的詞語,重點體會 “暗” “遙望”和 “百戰”“穿”,把握準這四個詞就把握住了邊塞環境和戍邊生活;我在指導學生再次朗讀的時候,引導學生重點體會“不破”“終不還”,把握住“終不還”這個詞,就抓住了這首詩的“詩眼”,也就理解了戍邊戰士令人震撼的豪言壯語和報國之志。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例,在指導朗讀的時候,重點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描寫去體會“喜欲狂”這一“詩眼”。
四、結合當今事例,借助詩詞的情感與單元教學主題的碰撞,激發學生與作者情感的貫通共鳴
將一首詩詞流露出的情感與當今事例相結合,并融合在單元教學的主題之中,能夠幫助學生拉近與詩詞的時空距離,激發出新時代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以《古詩三首》為例,抓住三首詩的詩眼“終不還”“又一年”“喜欲狂”,把握住作品感情的同時,我以播放視頻的形式與學生分享祁發寶、陳紅軍、肖思遠等戍邊英雄的感人事跡,與他們交流了疫情期間“舍小家,為大家”的白衣戰士執行完任務、隔離期滿終于與家人團聚的感人場景。當詩詞教學與本單元教學的主題“責任”進行關聯融合,學生再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時就有了更深切的體會。
五、讓學生展開想象,據詩作畫,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詩句的意思想象出畫面,然后用圖畫來表達出詩意。如李白《望天門山》中的“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就很有可畫之意,可以讓有興趣的學生來據此作畫,看看他們對詩意的理解。最后,可以將好作品在教室里展出,供大家品評、觀賞。有較大缺點的作品也可以讓學生們評議,找出其不足所在,分析其不足的原因。這樣一來,不僅使學生們牢記了詩句,還鍛煉了他們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更激起了他們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
此外,利用班活動課,開展幾次古詩詞誦讀比賽也是很有好處的。比賽可以分幾次進行,一是教師提出詩詞的題目、作者,學生分組推薦代表背整首詩,這是各參賽組的必答題;二是由教師盡可能生動地描述出詩詞句的內容,或告訴學生詩詞句所包含的意思,或報出題目和作者,讓學生以搶答的形式說出詩詞名句;三是將古詩詞改寫成現代詩歌并誦讀,然后由學生評出優劣等次。三項累計得分最高者為優勝組。這樣復習古詩詞,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也很濃。盧梭說過:“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我從課外古詩詞教學的嘗試中,深切感受到盧梭此話之真。
總之,在詩詞教學中,幫助學生結合背景資料、景物特點、地名信息理解關鍵字詞,通過反復朗讀去抓住“詩眼”進而整體準確把握詩詞大意,有助于培養他們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有助于活躍詩詞課堂的氣氛,提升語文教學活動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論小學古詩文教學中音樂資源的選擇與利用[J]. 鄒青.語文建設.2020(24)
[2]淺析如何提升小學古詩文教學效能——以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示兒》為例[J].張玉芳.語文建設.2021(20)
[3]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背景下小學古詩文教學的變革[J].林恩涵.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