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珊
內容摘要:文章基于支架式教學理論,詮釋了支架式教學的內涵,指出支架式教學在初中小說教學設計中的重要性,最后以《孔乙己》一文為例,詳細設計了初中小說教學活動的過程。基于支架式教學理論的初中小說教學設計分為五個階段,為一線語文教師的教學設計實踐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魯迅 《孔乙己》 支架式教學 小說教學 教學設計
現代文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重要語文文體樣式的小說則是現代文閱讀中的重點學習內容。而目前的初中小說教學設計存在著套路化、簡單化、類型化的問題,導致學生“喜看而惡學”,學習沒有興趣,不利于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在中高考中也成了失分的重災區,小說教學設計期待科學有效的理論的指導。支架式教學強調情境學習、自主探究、協同合作等在教學過程的重要性。而語文課標也強調教師在學生的閱讀學習中應起到“指導、引領和點撥”的作用,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可以看到,其與支架式教學的主張是較為契合的。經典文本的對人的影響是深遠和持久的,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經典選文,對學生在語文知識的學習,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引導、促進作用。本文以《孔乙己》一課為例,從支架式教學理論出發,開展初中小說教學設計,幫助學生用恰當的學習方式沿著支架攀登,提高小說閱讀水平,同時也期待能為一線語文教師提供科學可行的設計思路,提高初中小說教學效率。
一.支架式教學在初中小說教學設計中的重要性
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為“學習是通過信息加工活動建構對客體的解釋,個體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建構知識的”。[1]注重創設真實情境、加強合作交流學習以及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建構主義關于教學的基本思路。基于此,建構主義者提出了相應的教學方法,支架式教學便是其中之一。支架式教學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為學習者提供一種概念框架,幫助其進一步建構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習者的實際和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可得以消除。
(一)有助于教師改善教學設計
小說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是不可忽視的重難點。首先體現在教材小說篇目的編選上,以當下統一使用的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小說課文數有27篇,共占初中語文總課文數的20%。其次體現在對小說閱讀能力考察的重視上,“文學類文本閱讀”是中考的必考內容,而這一板塊中,又主要以小說為重點考察對象。在教學小說的過程中,部分小說人物性格復雜,主題意蘊深刻,無疑都增加了小說教學的難度。科學地運用支架式教學理論,有助于教師優化教學設計,教會學生如何閱讀小說,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小說作品所表達的內容上,提高初中小說教學效率。
(二)有助于學生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對自己行為能力的主觀判斷”[2]。基于支架式教學的初中小說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主體,幫助學生認識到小說的世界不是只有浪漫言情和穿越架空,經典小說文本同樣有著歷久彌新的魅力,提高學生閱讀和學習小說的興趣,使學生不再困囿于“灌輸式教學”帶來的疲憊。面對學習小說過程的遇到的難題,教師為學生提供概念框架,一步一步分解學習任務,幫助學生走出僵化的思維模式。隨著學習的進行,逐步減少外部支持,學習閱讀小說的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給學生自己,最終使學生能夠獨立學習。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不斷提升,當運用所學自主完成下一次的小說閱讀任務時,會趨向于有一個正面積極的主觀判斷。
二.基于支架式教學的初中小說教學設計
教師將支架式教學理論運用至小說教學設計中,通過了解現實學情并搭建教學支架、依據小說文本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探索小說情節及人物形象、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小說的解讀方式這五個環節來展開。
(一)搭建支架,確定教學目標
支架式教學的“搭建支架”環節,通過梳理教學內容、考察教學對象,在教學起點和教學重點之間尋找差距,確立以學生實際學情與學習需求為主的小說閱讀教學課堂目標。
《孔乙己》是統編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從課型類別上看,屬于教讀課文,從單元導語的目標性要求來看,本單元主要是小說文體的學習,重點在于把握小說的情節、人物形象和主題。本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初三年級學生,他們對小說這一文體樣式并不陌生,課文語言簡潔流暢,篇幅短小精悍,作為具備一定認知能力的青少年的學生們,掌握文本的表層敘事并非難事。小說的本質在于敘述與虛構,本設計重點探討人物形象及文本本身的敘事技巧。
從三維目標出發,依照單元要求、課文導讀、學生學情,對《孔乙己》教學目標進行整體架構,確定以下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掌握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2.過程與方法:從敘述者的選擇上,探究孔乙己的“苦人”形象。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深層次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以及當時社會的冷漠與人們的麻木,從中得到自省。
(二)創設情境,喚起閱讀興趣
支架式教學的“創設情境”環節,指在導入環節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出示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帶領學生進入一定的問題情境,喚醒學生的閱讀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意愿。
1.問題導入:魯迅先生一生共寫了33篇小說,在文學長廊中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而其中他自己最喜歡的是《孔乙己》,且高度評價其“能于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顯露,有大家的作風。”[3]受到魯迅先生高度評價的《孔乙己》一文,究竟描寫了一個什么樣的“苦人”形象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篇小說,去探尋經過時間沉淀的經典形象。
2.多媒體播放《孔乙己》小說插圖畫:逐幅播放豐子愷創作的七幅《孔乙己》小說插圖畫[4](PPT展示),引導學生回憶預習時了解到的小說相應情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并通過插圖中周圍看客們不變的“笑容”,讓同學們更直觀地感受到始終處在被人嘲笑中的孔乙己形象。
3.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情境:
(1)結合第二幅插圖,為什么說“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明確:“穿長衫的”往往是有足夠錢財的群體,是要到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地坐喝”的人,而“站著喝酒”說明沒錢,經濟地位低下,只能與同樣不夠闊綽的短衣幫一起站著喝酒。這句話體現了孔乙己的尷尬處境,主要是因為孔乙己看自己與周圍人看他形成了巨大的偏差。從社會的角度看,孔乙己雖讀書卻又沒有最終進學,無錢無勢,與窮困潦倒的短衣幫基本無差。區別于社會對他的實際定位,孔乙己對自己的身份地位有著自我認知,他自認為是個讀書人,短衣幫是不能與他相提并論的,長衫即是他自證區別于短衣幫、作為讀書人的一個工具。
(2)為什么孔乙己一到店里,周圍的人“便都看著他笑”?
明確: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周圍人的不同表情、不同心態的笑,表面上看是因為孔乙己偷東西被打、說些之乎者也的讓人聽不懂的話、讀書人卻連個秀才都撈不到;實際上是因為孔乙己可有可無的社會地位只能是周圍人眼中的笑料。
周圍人其實對孔乙己具體做了什么、說了什么,甚至到最后孔乙己是否真的死去,都毫不關心,只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把孔乙己的不幸當成他們取樂的對象。
支架設計意圖:由于生活時代的不同,大部分學生對孔乙己生活的環境比較陌生,教師利用問題支架和情境支架能讓學生快速地對孔乙己生活的環境,出現的背景——咸亨酒店,有一個初步的視覺感知,同時結合教師的導語共同營造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感悟社會冷漠與人心涼薄的氛圍,引導學生內省于己,不要跟風去嘲笑不幸的人。
(三)獨立探索,發展小說思維
支架式教學的“獨立探索”環節, 在情境中繼續為學生搭建相關支架,與此同時,教師開始放手,讓學生可以自己決定探索的方向和想要解決的問題。
1.作者描寫了一個怎樣的“苦人”形象?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理解。
教師: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關于孔乙己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的語句,并分析其具體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點?
動作描寫:①(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錢。②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
明確:抓關鍵詞(作者進行人物描寫時使用的形容詞、動詞、名詞等):排、摸。“排”:將九文大錢一個挨一個地按著次序擺開,表示孔乙己自我認知還是一個讀書人,相比短衣幫,顯得高人一等,這一動作展示自己付錢是分文不少的,顯示了孔乙己炫耀自己有錢的心態,以及愛慕虛榮的性格,也是他對周圍人嘲笑的反擊。“摸”,用手從破衣袋中探取出四文大錢,對比之前的“排”,此時的孔乙己窮困落魄到極點,也只能丟下他所認為的讀書人的臉面。通過動作描寫和對比手法的運用,進一步塑造了孔乙己可悲可嘆的“苦人”形象。
教師:請大家參考上面的范例,從語言、神態描寫等角度,對文中其他人物描寫的句子或段落進行分析。最后綜合回答作者描寫了一個怎樣的“苦人”形象。
支架設計意圖:語言是小說內容的物質外殼,根據前面單元導語的目標要求,掌握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是本課學習的重點之一,而孔乙己這一“苦人”形象是通過多種人物描寫手段展現出來的,通過問題支架引導學生思考,同時借助范例支架示范具體探索步驟。
2.小說中的孔乙己的形象是真實的嗎?
明確:小說具有虛構性,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不能與生活中的具體人物劃等號。魯迅先生塑造人物的靈感雖源于生活,但是他往往采用“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5]的手法,使人物具有典型性,從而使塑造的人物形象能夠代表所屬時代的那一類人。作者不僅僅塑造了一個孔乙己形象,而是清朝末年處在科舉制度下的那一類知識分子形象。
支架設計意圖:分析完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后,教師引導學生繼續探索小說文體的虛構性特征,發展小說思維,給學生提供有關孔乙己原型說的相關閱讀材料,助力學生思考,如他原名叫“孟夫子”、“田七”、“亦然先生”等,為學生提供建構新知識的物質材料。
(四)合作學習,共同探討交流
支架式教學的“合作學習”環節,即以小組合作探討、交流等方式解決問題,進一步完成知識框架的建構。
組織小組:全班小組自愿分為正方(小伙計)與反方(孔乙己),小組交流合作開展敘述者的辯論賽:如果你來寫這篇小說,你會選擇誰做敘述者?
教師給學生提供小說發生的故事背景,讓學生帶著背景思考,孔乙己生活的時代大約是19世紀末期,也是科舉制度和封建王朝制度將被廢除的前夕。
明確:沒有標準答案,能說出自己的看法,回答得言之有理即可。如,正方:孔乙己是一個生活在科舉制度之下的處于社會底層的讀書人,他對自己的定位和認知是高于短衣幫的知識分子,如果講故事的人是孔乙己,小說內容可能只會停留在對社會不公與人心冷漠的怨恨,對故事的描述會較為主觀。而小說選擇的敘述者“我”,作為酒店的小伙計,有近距離觀察和了解孔乙己的天然優勢,作為旁觀者視角,又能有距離地,客觀地講述孔乙己的故事。小伙計看到了周圍看客們對孔乙己的嘲笑,看到了他坐著蒲包用手走向酒店的悲慘落魄。并且,在“看”的過程中,小伙計也逐漸加入了冷漠無情的看客的隊伍,與周圍的看客同化。選擇小伙計作為敘述者,以冷靜客觀的語氣來看這樣一個可憐可悲可嘆的孔乙己形象,一個封建末年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讀書人形象,更能表現出當時社會國民冷漠與麻木的狀態。
支架設計意圖:本篇課文的主題思想探究難度較大,需要借助文章的背景才能理解。關于敘述者的問題在之前的篇目中學生接觸的比較少,結合文章背景,利用問題支架,引導學生認識到敘述者與文章主題思想之間的關系。教師搭建的背景和問題支架能夠幫助學生達成目的。
(五)效果評價,促進反饋總結
“效果評價”即是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予以評價。此環節要注重評價多元化,既包括評價主體多元化,如生生互評、學生自評,也包括評價方式多元化,如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教師應更多關注學生在小說閱讀能力方面是否有了相應的提升,對學生的閃光之處予以表揚,待改進之處予以鼓勵,綜合客觀地進行評價。
效果評價活動后的支架撤銷:另換一個敘述者,如作者第三人稱敘述,或孔乙己第一人稱敘述,來重新敘述這個故事。
將支架式教學理論應用于初中小說教學設計,有助于引導學生發展小說思維,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更有助于教師優化教學設計,快速抓住小說文體教學主線等。因此,基于支架式教學理論的初中小說教學設計研究是切實可行的。但也應注意,支架式教學理論不是萬能模板,要結合小說文本特點進行教學設計,注重通過小說知識意義的不斷建構實現小說思維能力的層級提升。基于支架式教學理論,探究初中小說教學設計的優化路徑,一線語文教師可結合實際教學進行調節,為其進行初中小說教學設計提供參考與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128.
[2]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93.
[3]孫伏園.關于魯迅先生[J]晨報副刊.1924.1.
[4]魯迅.豐子愷插圖魯迅小說全集[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13.1:8.
[5]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雜文末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1:538.
(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