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教學經驗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采取先進的技術,為地理課堂帶來一系列的新變化,以此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地理課堂的學習中,達到理想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文章從課堂導入、設置情境、開展興趣活動等多個方面來探討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地理課堂。
【關鍵詞】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情境;課堂導入
作者簡介:朱禮朝(1979—),男,江蘇省淮陰中學新城校區。
在初中地理課堂上,教師要結合地理學科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對地理知識的認知程度,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和統一,完善教材的不足;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維持學生學習地理的動力,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對此,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的地理教學經驗總結以下教學心得。
一、采取多樣化課堂導入方式
打造高效的初中地理課堂,需要教師豐富、拓展課堂的導入方式。教師應在課堂一開始就以多樣化的課堂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探索后續課堂內容的好奇心,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讓學生以最好的狀態迅速進入初中地理課堂學習中。
比如,教師在講“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的第一節內容“自然環境”時,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進行課堂導入。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投影的方式,為學生播放有關亞洲地理環境的視頻,通過視頻解說和展示,讓學生可以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同時,教師可以結合地圖和視頻向學生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及范圍,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激發學生的自豪感,使學生通過觀察培養地理綜合思維。在此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通過視頻演示多角度觀察亞洲并拋出思考題,以此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和創新性思維,讓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結論并回答教師的問題。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通過較為直接、生動的方式,了解到本節課所要學習的知識。
教師還可通過視頻為學生介紹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洲之間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規定的洲界線。另外,教師可通過視頻為學生展示亞洲面積廣大,國家地區眾多等內容。相比于教師直接進行課堂教學,應用課堂導入的方式會更有趣,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視頻營造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可以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學習狀態,集中課堂注意力,跟著教師的講解逐步進入地理知識的學習中。
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開展課堂導入環節,同時也可以借助提問問題等方式,激發學生好奇心,并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逐漸進入初中地理課堂的學習中,減輕學生對學習地理知識的抵觸心理,幫助學生適應課堂教學節奏,加快教學進程,從而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二、合理創設地理教學情境
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意識,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課堂。同時教師還要合理創設地理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為學生營造和諧、積極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氛圍和情境的感染下,以更加主動的姿態投入課堂學習中。
比如,教師在講授“中國的疆域與人口”這一章節的內容時,就可以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地理課堂上收獲學習的新鮮感。首先,教師可通過播放歌曲《歌唱祖國》來營造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隨后,教師可通過拋出問題指明這節課要學習的重點內容,引導學生在正確和明確的學習目標下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理解以及探索,以此提升學生在地理課堂上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思考能力。如,“聽著這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我們不禁產生無限的遐想,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地球上處于什么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優越性?我國的國土究竟有多大?我國有哪些陸上鄰國?有多少個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些知識,深入認識我們偉大的祖國。”接著,教師可通過展示地球儀,讓學生觀察我國位于哪個大洲,與哪個大洋相連,了解它們的地理位置。如果僅僅讓學生觀察書上的地圖,無法讓學生產生空間感,也就難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這可能會加深學生對地理學習的抵觸心理。在組織學生通過地球儀學習地理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觀察地球儀,營造互動交流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同時,地球儀還可以幫助學生梳理地理思維,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對地理問題進行思考、探索與解答。
如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構建初中地理高效課堂的一大關鍵問題。每一位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和實際教學時,可通過創設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在情境中學習知識,產生共鳴。另一方面,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使抽象的知識以直觀生動的形式呈現,降低學生學習抽象性知識的難度,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真正成為地理學習的“主
人翁”。
三、開展課堂興趣活動
高效的課堂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因此,每一位教師應把握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并以此作為出發點,為學生設置多樣、豐富、有趣的課堂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以此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教師在講“我們周邊的國家和地區—日本”這一章節的內容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等知識的了解,掌握日本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征,了解日本農業的發展模式和特點,掌握日本工業的分布特點和主要工業區,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三到四人為一組,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并展示學習成果。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有趣的任務,比如畫地圖。畫地圖時,教師可要求學生不能照著教材進行臨摹,而是要通過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根據記憶繪畫出日本的地圖,并在地圖上標注首都、主要城市或是工業城市的名稱,也可以標注日本的地形或者是資源分布特點。通過這些有趣任務,學生根據自己的記憶對日本國家地圖進行繪制,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這一章節內容的記憶和了解,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有助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了解,幫助教師在后續教學過程中及時完善、調整和補充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有趣的課堂任務,可以使地理課堂教學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讓學生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不斷調動自身的地理思維,鍛煉區域認知能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地理課堂上,教師要由知識的教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一方面,通過完成課堂任務,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任務中,在討論中結合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分享自己的觀點,思維的碰撞可以促進每位學生完善自身的思維方式,實現更好地成長。另一方面,通過完成課堂任務,學生可以擺脫對教師的依賴性,能夠結合自己的學習能力,對新知識進行總結,達到知識遷移的效果。同時,學生又能夠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完善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計劃,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和綜合
素質。
四、充分結合生活經驗
為減輕學生對地理學習的抵觸心理,加強學生與地理知識之間的聯系,構建更加高效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師在教學時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并將其遷移到實際應用過程中。
比如,在講授“地球的運動”這一章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自己對白天和黑夜的印象,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是一天;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極上空看地球成順時針方向旋轉。地球自轉時,地球表面轉到向著太陽的一面,就是白晝;轉到背著太陽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產生了晝夜更替現象”。教師在講地球的公轉和四季變換時,也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了解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變換背后的地理知識。
為了構建高效的初中地理教學課堂,教師可以將地理知識與生活知識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初步了解和學習地理知識,學會用地理思維解答生活中所發現的問題。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地理知識與生活進行有機聯合,幫助學生鍛煉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不斷鞏固學到的知識,優化學習方法,以達到提升地理學習效果的目標,構建高效的初中地理課堂。
五、開展多樣化的評價
打造高效的初中地理課堂,離不開教師和學生對自身的教學經驗和學習成果的總結、思考和完善。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多樣化、客觀的評價,積極引導學生對課堂教學以及自身的學習成果進行反饋,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
比如,在講授“東南亞”這一部分的內容時,在教學結束之前,教師要對本節課所教授的知識進行總結,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起回憶這節課所學的內容,并對學生提問:“為什么說東南亞各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原因是什么?”學生在學習了“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經濟”這部分內容之后,大多能夠回答出教師的問題。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和補充,以此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掌握程度一般的學生,教師要對其回答的內容進行鼓勵性評價,并指明學生回答得比較好的地方以及有待改進的地方。這樣的鼓勵性評價可以提高學生對接下來地理課程的學習信心。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課后尋求教師幫助,解答疑惑,或是通過復習教材,鞏固基礎知識。此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后,再進行評價,讓學生進步得更快。而對于掌握程度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制訂一套標準,如回答的內容要有邏輯,有條理,指出關鍵點等,從各個方面綜合考慮他們的答案,以提高對優等生的要求。高要求讓這些學生不斷對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和梳理,并能夠進行系統性的回答。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邏輯思維得以鍛煉,并能夠總結歸納所學知識,在實踐中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內化,逐漸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地理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對于學生的學習反饋,教師要客觀合理地進行評價,促使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活動,從中獲得啟發,進而更加理性、全面地認識自己當前的學習情況,并加以調整。教師要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使之成為構建高效初中地理課堂的重要保障,幫助學生在學習評價機制下樹立學習信心,進行自我評價。此外,教師也可以開展生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完善教師由于不夠了解學生而造成的評價偏差,讓每個學生在評價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學習到他人的長處,形成正確的認識和定位,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不斷完善自己的地理知識網絡。
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和鼓勵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以及自身經驗展開對地理知識的自主思考,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將構建高效地理課堂落到實處。這同樣也需要每一位教師在自己的實際教育工作中,不斷地探索和總結教學經驗,保障地理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和有效性,讓每一位學生都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曉青.聯系生活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J].中學教學參考,2011(24):72.
[2]陳偉.初中地理高效課堂建構的策略[J].新課程(中旬),2015(12):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