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對學生成長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學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才能使語文學科在學生培養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和價值,成為語文教師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在充分肯定群文閱讀對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的基礎上,本文以群文閱讀為研究的切入點,綜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以及群文閱讀等概念,論述群文閱讀的價值和原則,最后分別從古詩、小說以及散文三個方向闡述了培養學生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以及審美情趣等素養的對策,期待能夠對廣大教師有所啟發。
關鍵詞:語文教學;群文閱讀;核心素養
閱讀一直都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基礎和主要內容,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語文教師需要借助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實現對學生的引導和培養。而群文閱讀主要指的是在單位時間內師生圍繞某個議題合理選擇多個文本進行閱讀的教學模式,它具備形式新穎、可操作性強等教學優勢,可以給語文閱讀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所以獲得了部分語文教師的青睞。鑒于該種閱讀教學模式的優勢,語文教師應對此進行研究和分析,以提升群文閱讀在語文閱讀教學工作中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助力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相關概念綜述
(一)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核心素養主要指的是學生應當具備的,可以充分適應終身發展以及社會發展的一些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強調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既是我國落實立德樹人育人任務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國教育改革工作順應時代發展的新方向、新潮流、新趨勢。總體分析,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文化基礎,二是自主發展,三是社會參與。其主要可以表現為六大素養,即: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劃分出18個基本要點素養。核心素養中包含的六大素養之間存在著非常強的關聯性,彼此可以互相補充以及互相促進。從學生語文學科學習的角度分析,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在日常學習或者是語言實踐中逐漸積累、發展和形成的,能夠在相應情境當中展現出來的一系列語言運用方式和相應品質,是學生在語文知識學習過程中,獲取到的語言知識、語言能力、價值觀念、思想情感、態度以及思維方法等的一種綜合體現[1]。
(二)群文閱讀
受新課程改革持續深入的影響,群文閱讀的定義也在不斷被修正和完善。現階段,群文閱讀主要指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師生圍繞某一個或者是多個議題,科學合理地選擇一組內容或主題相近及相關的文本,并且在單位時間內開展多文本閱讀教學的模式。其中“群文”與現行教材文章中的“單篇”是一個相對概念,但“群”并不是簡單地在“單篇”之上的疊加,其本質是語文閱讀教學的結構化轉化,需要依托教材中的不同篇章,在合理、精選的基礎上,科學、系統、規范地開展教學活動[2]。
二、群文閱讀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的價值
群文閱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的價值較為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靈活性高,便于語文閱讀教學的創新。語文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根據自身教學的要求,靈活地引入不同的文章或文本,引導學生更加靈活地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語文能力的鍛煉,從而提升語文課程教學的效果。其二,針對性強,便于語文教學實效的提升。在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視域下,人們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更具針對性和引導性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以實現科學、合理地培養學生[3]。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下,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對不同的文本進行整合,讓學生圍繞著固定且明確的語文要素進行學習,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語文要素的理解效果,也能更加有效地對學生進行鍛煉,提升學生培養的效果。其三,教學容量大,可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在群文閱讀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多篇不同的文本,而不同文本之間的差異則會成為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關鍵,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的提升。
三、群文閱讀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應當遵循的原則
(一)生本性原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充分調動學生課程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學習實效不高的問題,所以語文教師在使用群文閱讀的模式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應當始終堅持生本性原則,盡可能地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效果。為此,語文教師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第一,教學資源要貼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語文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不僅要依據教材進行選擇,還要選擇學生可以理解的內容和角度對學生進行引導,確保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自主地進行課程內容的探究和學習。第二,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中心。語文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扮好監督者和引導者的角色,要能夠通過鼓勵、引導等工作,讓學生可以積極、自主地探究和學習,真正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生成提供助力。
(二)主題性原則
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群文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引入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先進性和系統性,所以在語文教學工作中,語文教師應當站在科學、先進和系統的角度進行思考,確保群文閱讀在語文閱讀教學工作中能夠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和價值,讓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可能。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始終堅持主題性原則,以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引導。語文教師應當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1.要明確群文閱讀教學的主題和目標,讓群文閱讀教學更具針對性和系統性。2.要明確學生學習情況和需求,適當地對群文閱讀教學的主題進行調整,完成群文閱讀教學內容的有效整合和優化,為更好地引導和培養學生打下基礎。
(三)豐富性原則
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并不只是要求語文教師按照統一的標準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培養,還要求語文教師應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將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引導作為教學的方向,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發展成為具有獨立思想的社會主義新人才[4]。所以,當語文教師將群文閱讀引入閱讀教學工作中時,還應當遵循豐富性的原則。一方面,語文教師需要借助群文閱讀的豐富化建設,優化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語文教師也需要借助群文閱讀課堂的豐富化建設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真正將“因材施教”的落實與“核心素養”的培養結合在一起,完成語文閱讀教學實效的提升,滿足新時代對語文教學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四、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群文閱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以古詩為核心開展群文閱讀,推動學生自主發展
“自主發展”是核心素養的三個方面之一,其包括“學會學習”“健康生活”“樂學善學”以及“信息意識”等多種素養。在語文教材當中,古詩屬于較為常見的教學內容,這些古詩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素養以及智慧精華,在實際教學中借助對古詩的學習,能夠讓學生有效地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在促使學生自我修養以及人文素養不斷提高的同時,還可以增強學生對古典文化的了解以及認識,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層次。除此之外,由于古詩類型的文本能夠傳達的情感十分豐富,教師可以借助古詩的一些特點組織學生自主開展群文閱讀活動,以此來促使學生實現語文學科“自主發展”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以古詩為核心,合理設計議題,組織學生自主開展群文閱讀活動。
如在古典詩歌中,各類景物意象出現的頻率相對較高,教師可以將“景物意象”作為開展群文閱讀的議題,組織學生自主搜集和閱讀與景物意象相關的詩歌,不斷摸索學習方法和技巧,然后以“景物意象”為主線,體會不同詩歌中不同景物發揮的作用以及作者借助何種景物傳達了怎樣的情感等,并讓學生自主積累并歸納古詩中常見的“景物意象”所表達的作者感情,間接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鑒賞能力。如在講授詩歌《使至塞上》時,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自主借助互聯網、書籍等方式查閱描寫“邊塞風光”的詩歌,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感受邊塞風光壯美的景色,初步理解作者所抒發的報國之情。在學生自主完成有關“景物意象”詩歌的搜集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成多個小組,自主探討不同“景物意象”在不同詩歌中的作用,并對其梳理和歸類。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主搜集和整理更多與景物意象有關的古代詩歌,以此來豐富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的學習內容。這樣,語文教師不僅提升了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夯實學習基礎,助力“自主發展”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以小說為基礎落實群文閱讀,培育學生社會參與意識
“社會參與”屬于語文學科三大核心素養的內容之一,其主要包括責任擔當、實踐創新以及技術運用等多個層面的內容。小說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對環境描寫、故事情節以及人物關系的完整闡述,將小說人物所處的社會背景以及生活習慣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形象生動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饋社會現實。學生通過開展小說群文學習,能夠了解和掌握很多社會信息,有助于其“社會參與”素養的發展和提升。通過開展小說群文閱讀,教師除了能夠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小說的寫作方式、故事設定以及人物刻畫手法等多種內容之外,還能助力學生“社會參與”素養下的“技術運用”素養培養,這對學生語文學科的學習和人生的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價值。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小說為基礎落實群文閱讀教學。
如在教授學生學習《故鄉》時,教師將本單元《我的叔叔于勒》《孤獨之旅》等小說作品進行整合,構建適于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群文閱讀。相對于散文、詩歌等其他文學作品而言,小說對學生更具吸引力,可以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雖然小說中部分內容屬于作者的憑空想象,但也能反映一些社會現實,可以傳遞一些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能量。譬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這些小說開展群文閱讀,然后為學生布置相關閱讀任務,如“自主提煉議題”“討論讀后感受”等,借助這種方式讓學生深入理解小說內容,體會作者傳達的思想和情感,實現“社會參與”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如,在《故鄉》《我的叔叔于勒》《孤獨之旅》等小說中,學生能夠學到的內容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 分辨人性的美丑,有助于學生進入社會后正確地看待人性,處理好人際關系;2. 能夠體驗到孤獨的滋味,認識到這是人生成長的一門必修課,也是將來學生進入社會之后有可能經歷的一個重要人生經歷;3. 能夠體會到生活的壓力,感悟到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等。
(三)以散文為載體推進群文閱讀,發展學生審美情趣
在核心素養中,文化基礎屬于一大方面,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以及審美情趣、人文情懷等素養。在語文教材中,散文占據著較大的比例。散文取材廣泛自由,表現手法不拘一格,語言凝練優美。在語言方面,散文擅長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法和描寫方法來描寫景物和人物,有時候還運用細節描寫的方法來凸顯人物形象,借助不同的寫作手法合理地對環境進行刻畫,不僅可以帶給學生身臨其境般的感覺,而且還容易引人深思,提升人們對情感的感受。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借助散文為載體推進群文閱讀,在豐富學生的人文底蘊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以散文《秋天的懷念》為例,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講述了一位身患絕癥的母親悉心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的感人故事。文章通過動作、神態、語言等方面的細節描寫,刻畫了一位無私、堅強、寬容、細心的慈母形象。如,為了不加重“我”的痛苦,她隱瞞自己的病情;生怕引起“我”的發怒,她事事小心;“我”答應去看菊花,她就高興極了。在這篇文章中,“母親”在生活上給“我”無微不至的照顧,在精神上喚起了“我”直面困難的勇氣。作者通過這些細節描寫,表達了對“母親”深深的愧疚、熱愛、懷念之情。也正是這些細節描寫深深地感染了讀者,引起人們普遍的共鳴。所以,在群文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將“親情”作為主題,引入《散步》(莫懷戚)以及《荷葉·母親》(冰心)等內容,并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分組討論不同文本對情感描寫方式的不同,并進行賞析,實現在提升學生語文課程學習效果的同時,助力學生審美情趣的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群文閱讀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語文教師應當在厘清相關概念的基礎上,明確群文閱讀教學的價值和實施的原則,并加強對詩歌、小說,以及散文等題材的研究,提升群文閱讀教學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之間的關聯,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引導。
參考文獻
[1]丁磊.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探究[J].讀與寫,2021,18(3):38.
[2]郭勝華.讓學生的心靈在“群文閱讀”中飛揚:淺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J].學周刊,2021,21(21):25-26.
[3]龍妹.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文言文教學設計創新實踐探究:以山水小品文群文閱讀教學設計為例[J].讀與寫,2021,18(6):33-34.
[4]蔣長輝.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初探[J].文淵(高中版),2019(4):488.
作者簡介:胡能勝(1970— ),男,漢族,福建連江人,福建省連江華僑中學,中級,本科。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