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鳳鳴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要做好學生的核心素養工作,并以此作為教學的中心。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強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通過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內容,構建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發展觀,幫助他們更加真實地感悟到人與環境間的發展關系,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本文將對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進行深入探討,針對高中地理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加以分析,并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強化學生在地理學科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形成。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地理;培養策略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隨之增加。為適應這一需求,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要改進傳統的教學理念,在講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工作。高中階段正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最佳時刻,在講解高中地理學科知識的同時,將核心素養的培養放置其中,幫助學生認識到多元的地域知識,幫助學生形成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及地理綜合思維,使學生在課程內容的學習中,增強積極主動、探索求知的意識,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向著全面發展的方向努力,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建設添磚加瓦。
一、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一)人地協調觀
在地理教育過程中,最為核心的教育觀念就是人地協調觀念。通過教師的講授,幫助學生完成地理知識內容的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建立人類與地理環境間和諧共生的理念,特別是在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的過程中,要做好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工作,協調好不同關系,才能獲得共贏。所以,教師在知識內容的講解中,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念,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在工作、學習方面開展某些活動對地理環境所帶來的影響,以及長期開展這類活動,會對地理環境產生哪些破壞。通過學習相關內容,建立學生對人類與地理關系進行階段性的認知,并結合實際生活,對人地發展中的矛盾進行歸因,繼而正確認識到人類發展與地理環境間的關系,對其關系的內涵進行把控,甚至可以提出相應的改進方案。
(二)綜合思維
在地理知識的學習中,要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學習思維,需要根據地理知識的重難點,建立全面、系統化的思維和透過地理現象看到本質的能力,認識到地理現象產生的本質,是不同要素間相互關聯的后果,并通過不同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對其進行深入探究與分析,強化學生對地理現象產生與發展間的認知,建立綜合思維能力,并運用這類綜合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對地理問題進行分析,認識及理解不同地理環境下的差異,從而以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對客觀事物進行更為理性的認知。
在教學中,學生可以將地理看成一個整體,在這其中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是通過不同要素的產生、發展、演變使其空間結構等內容產生變化,更好地把控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如,在學習“三大產業”發展的內容中,學生可以將其視為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需要對其中的自然環境、土壤特征、水文環境、天然礦藏、生物資源進行把控,并從整體發展到局部發展有更深一層的認知,根據自然資源的變化,去追溯整體條件的變化,繼而對產業發展進行判斷,完成對該知識內容的學習。
(三)區域認知
在地理知識的學習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區域認知,這也是基本認知的方法,同時也是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對地理環境、特征問題的分析與預測能力。高中學生的區域認知,是通過對知識內容的學習,可以從區域認知角度出發,對地理現象進行客觀分析,了解不同區域間的特征,并對不同區域的特征進行對比,為人地關系學習奠定基礎知識理論,并在其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因地制宜的觀念,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如:以“城市發展——以資源型城市為例”這一教學內容的開展,課堂可以圍繞著什么是資源型城市、資源型城市為什么衰退、資源型城市如何轉型這些問題展開,從問題式教學概述出發,從課標再現、行為透視、價值剖析三方面論述,并以安徽省潛山為例,通過潛山之興、潛山之困、潛山之變三大探究活動,層層遞進,圍繞問題、結合區位條件,分析資源型城市發展之路。課堂最后滲透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從經濟(產業)層面延伸到社會、環境方面,提出相應的措施。
(四)實踐能力
在地理知識講解過程中,教師會讓學生利用模擬的方式進行知識內容的訓練,學生可以利用調研、考察等方式對地理知識建立相應的總結與行動能力。所有的知識內容學習就是為了后續更好地服務于實踐活動,而學生實踐能力的搭建,則是利用地理知識與相關的工具開展實踐活動,更好地促進學生探索未知的能力,并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更好地開闊視野,從課堂中走出來,以更加靈活的思維去認知世界,欣賞世界。
二、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現狀
(一)教師教學素養參差不齊
部分學校會因為這門學科在高考中占分較低,沒有重視對這一門學科的教學工作,導致聘請來的教師教學素養上存在差距。一些教師缺乏教學經驗,在課堂上僅僅是講述課本中的知識內容,并沒有建立自身的教學特色。甚至一些教師沒有做好授課進度,更無法因為學生間的差別進行因材施教,從而導致課堂教育教學極為枯燥,無法通過實際講授情況隨機應變,學生在這樣的狀況下,完全提不起興趣,最終不得不選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對所學知識進行記憶,沒有真正將地理知識進行吸收與掌握,從而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影響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工作。
(二)對地理學科重視度較低
基于升學的壓力,學生會將自身的學習重點放置在主要學科上,類似地理這類分值較低的學科,會使大家輕視這一門學科。很多學校因為這樣的原因,沒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更無從提及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工作。即使一些學校重視這一門學科的教育,多數也是為了提升學生在地理這一門學科的考試成績,并不會將核心素養的培養放置在其中,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僅僅停留在表面,忽略了地理這門學科所具有的獨特魅力,面對這樣的教育現狀,很多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充滿迷茫,從而導致學習效率的低下[1]。
三、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方法
(一)開展地理實踐活動,提高學生核心素養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地理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多層次的方式開展地理知識的教育工作,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去感知地理,了解不同區域中人文地理的特性,而不是一味地通過知識內容講解,讓學生覺得所學的知識沒有地方實踐。所以,在開展地理教育課程之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地理的實踐活動[2]。
如:在講述天氣、氣候這一內容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測量這座城市的高低溫度,并通過晝夜的感知去判斷溫差。還可以讓學生去感知海拔高度與當地氣溫的關系,組織學生去爬山,當自身處于較高海拔時,將會感知到氣溫的降低。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利用鄉土資源,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方式開展調研工作,設置開放性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對家鄉十年的環境變化進行講述,學生可以聯合家長進行內容的收集,最后自己完成整理。通過這一實踐活動的開展與調研,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書本中的知識,并清楚地認識到地理是一門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關聯的學科,通過對知識內容的學習,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重視程度,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創設情境模擬,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可以利用情境教學的方式,為學生創設有趣、好玩的情境,并通過多媒體的引入,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喜歡,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完成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工作,并在此過程中,克服心理障礙,建立對地理學科的熱愛??梢耘c實際生活、社會發展的熱點相關聯,將這些內容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地理知識的學習,建立自己的人地協調觀念。
如:教師在講授“水循環”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情境,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內容與課程相關聯,向學生發問:“我們生活中的水與課文中的水循環有沒有關系?生活中哪些操作是在利用水循環?哪些操作是利于水循環的?哪些操作是破壞水循環的?”并分析那些破壞“水循環”的操作,了解長期進行該操作對自然環境有哪些影響,會造成什么后果,還可以為學生引入相關知識的社會熱點話題。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過度開采使用資源,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雖然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生態環境卻不容樂觀。若長期以破壞生態的方式去謀取利益,后輩將會出現無地可憩的狀況。繼而為學生引發可持續發展的話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理念,建立人地協調觀念。通過這樣的方式激發學生探究地理知識的奧秘,讓他們通過問題對事情的本質進行探索,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當然,多數地理知識的講解是枯燥的,為緩解這一問題,教師需要通過多媒體介入的方式,為學生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提升對地理知識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對這一層面的認識。
如:在講解喀斯特地貌時,僅依靠教科書上的圖片,學生很難理解相應的地貌內容,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內容,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相應視頻與圖片,使抽象的內容在學生頭腦中以具體化的形式呈現出來,繼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加強學生的區域認知
我國地理范圍較廣,且每一個區域都有獨特的思想涵蓋在其中。但基于條件的限制,學生無法通過實踐活動去感知所有的區域環境,而為了幫助學生快速了解到不同區域的地理特色,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開展教育工作,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感知地球上的曼妙風光[3]。特別是在講解“海陸變遷”這一內容中,學生無法通過課本中的講解去了解這千年來的變化,這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知識內容進行詳細的解說,或根據書本中的內容進行PPT的制作,或在網絡中搜集相應的視頻,為學生展示無法親身感受到的地理風貌,也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建立學生對地理內容學習的興趣。依靠這種方式既可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還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完善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工作。
(四)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地理中涉獵的知識內容極為廣泛,可通過核心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出發,對問題觀點進行探究,引導學生從多個視角去探究問題的本質[4]。
如:教師在講授“全球氣候變化”時,可以通過課前學習任務的布置,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去尋找導致全球變暖的因素,并在課堂中與其他同學進行探討,利用所學知識對該內容進行防治,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問題,并結合不同因素的考究,提出一個可行性高、涵蓋全的方案。
(五)增加多邊互動,拓寬地理知識
高中地理知識以副科的形式出現,且授課時長不多,教師如果要在有限的教育時間內,完成知識內容的學習,就應提升教學效率,強化學生與教師互動的能力,通過開展多元化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感知到樂趣,并在此機會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對知識內容進行深入探索??梢詫W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知識內容快問快答,教師可以利用課堂前的5分鐘,將所學知識進行提問,學生通過搶答的方式,為自己小組積分,最后比拼每個小組所得的分數。通過這一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僅豐富了學生現有的知識掌握程度,還不斷加深學生對這一知識的印象,加強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只有不斷豐富課堂教學方法,才能擺脫“死氣沉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六)加強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在高中地理學科教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做好知識內容的傳遞工作,還要強化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工作,讓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建立正確的三觀。教師可以在網絡中收集經典案例作為教學資源,讓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世界生態環境,并列舉當下不同地理學家、科學家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所做的努力,讓學生在該內容的學習下,養成環保理念,認識到生活的環境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以人地協調觀去建立自己的三觀,并在后續生活中更好地保護自然,與生態環境和諧相處,反對傷害大自然獲取個人利益的行為,守護我們的地球家園[5]。
結束語
高中地理知識的學習要做好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工作,一方面,教師要做好自身知識的儲備,另一方面,要摒棄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斷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探索,通過創新、改革的方式,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在學習過程中建立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偉偉.關于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10):127-128.
[2]茍宏亮.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探索[J].新課程研究,2021(10):97-98.
[3]吳海園.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方法[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5):107-108.
[4]車柏林.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分析[J].高考,2021(5):86-87.
[5]閆憲花.探究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J].考試周刊,2020(84):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