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敏紅 柯彪
摘要:高中政治課教學融入人文素養既是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也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及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需要。當前人文素養融入高中政治課教學遇到過于關注知識目標的傳授導致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難以實現、教學方法單一導致人文素養教育效果不佳、教學評價過于注重智育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等問題。教師要通過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人文素養的內容,運用多元教學方法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建立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等措施,將人文素養更好地融入高中政治課教學。
關鍵詞:人文素養;高中政治課;路徑;立德樹人;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3-0028-03
人文素養就是人的文化素質與修養,是個體在以“人”為中心的各種文化方面所表現出的素質與修養,即個人在所擁有的文化基礎上形成的價值觀。它包括思想品質、道德觀念、政治素養、文化素養、身心素養等。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高中階段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教會他們走正路是最重要的事情。思想政治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高中政治課程標準強調高中政治課旨在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這四個核心素養。將人文素養有效融入高中政治課教學,有助于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的實施和完善,有利于培養更加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下面簡述人文素養融入高中政治課教學的必要性,針對人文素養融入高中政治課教學遇到的問題,從幾個方面探討人文素養融入高中政治課教學的有效策略。
1.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旨在培養學生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人文底蘊”素養排在六大核心素養的首要位置,這足以看出“人文底蘊”素養的重要性。高中政治課程標準規定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是高中政治課的核心素養,而“政治認同”素養是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將人文素養融入高中政治課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在要求。
2.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政課要從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來抓好。人的發展具有階段性,不是一蹴而就的。高中生正處于“拔節孕穗期”,需要外界不斷引導,教導他們逐步形成正確的“三觀”,形成對國家的認同感。思想政治教育關注的是人的思想狀態和政治信仰,人文素養的核心是人文精神,關注的是人的心靈,能夠改變人的精神世界,傳播價值觀念和規范。從這個層面看,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是提高政治課感染力和親和力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更好地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使學生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還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
3.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當今社會,不僅需要專業技術知識過硬的人才,更需要身心健康發展的人才。身心素養是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健全的人格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有利于他們更好地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因此,要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關懷,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政治立場,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1.過于關注知識目標的傳授導致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難以實現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達到的三個目標維度。知識與技能目標對教學的要求是要把學科最基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力求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靈活運用知識,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效果。在高中政治課教學過程中,這一目標的完成度較高。過程與方法目標對教學的要求是要讓學生獲得學習知識的方法,重視知識的獲取經歷,而非為了學習而學習。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對教學的要求是通過習得的知識和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形成健全的人格,為學生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石。但由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沒有更多的時間帶領學生在實際體驗中獲得知識,而是通過課堂的講授灌輸知識,因此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難以實現。
2.教學方法單一導致人文素養教育效果不佳
作為思政教師應該當好領路人的角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往往采用硬性灌輸的授課方式,導致學生被動聽講,對學習政治課不感興趣,學習積極性難以提高。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不是簡單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不能把知識倒給學生,而要采用多樣化的方法引領學生自主獲得,這就對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一的灌輸教學難以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往往導致學生認為政治課抽象枯燥,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3.教學評價過于注重智育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為了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高中政治課在教學評價方面進行改革的步伐從沒有停止,但這些改革往往沒有從源頭上改變“應試教育”的評價體系。“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形象地反映了分數是評價學生最重要的參考。當前的教學評價雖沒有像以往“一考定終身”那樣注重分數,但也把分數當成教學評價最重要的參考。素質教育要求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肯定不能僅靠分數來衡量,還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品德、身體素質、審美素養和勞動能力。新課程標準要求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顯然評價方式若過于注重智育,則會阻礙這一目標的實現。
1.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人文素養的內容
高中政治教材涵蓋了人文社科多個方面的知識,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這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作為一名合格的高中政治課教師,理應具備分析教材和深入挖掘教材內涵的能力,將教材中蘊含的人文素養內容展現在課堂教學之中,關注學生的心靈,尊重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例如《哲學與文化》這冊教材,講到分清主流與支流時用“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為例,講量變引起質變時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例,能夠充分彰顯教材的人文色彩。以傳統文化故事為例講解抽象的哲學知識,既能把復雜的知識簡單化,也能吸引學生對哲學的興趣,使學生不再視哲學為空中樓閣。此外,中國很多優秀的文化內容都可引入哲學課堂,讓學生形成對哲學的初步印象,帶著興趣步入哲學的世界。比如老子《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能讓學生在學習哲學時初步感知哲學世界的奧妙,不再視它為空中樓閣,不可觸及。深入挖掘政治教材中的人文素養內容,將優秀的文化滲入課堂啟迪學生心靈,能使高中政治課成為一門培養學生理想人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課程。
2.運用多元教學方法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當前,很多政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講授為主,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表現更多的就是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但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僅僅在課上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則難以充分體現主體身份。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熟練掌握專業知識,但往往導致學生的情感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得不到滿足。因此,教師一定要在政治課教學中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汲取知識,自主思考與探究,從而激活并發散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所創設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貼近生活的例子和生動形象的場景能夠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實踐證明,良好的教學情境的營造和學生情感需求的滿足是有效提高思政課“抬頭率”的重要方法,能夠獲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教學“民主選舉”時,教師可以組織班上學生模擬選舉流程,讓學生親自體驗,在實際操作中獲取知識。這樣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比教師單純講解更讓學生感興趣,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3.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親其師,信其道。”想要學生相信教師傳授的道理,教師就必須要學生相信和尊敬老師。教師站在學生面前,是為了啟迪學生心靈,激活學生的生命,而非忽視學生心靈需求,照本宣科式地說教。作為中學階段的學生,“向師性”是他們共同具備的特點,教師的言論、行為和為人處世的態度會通過日常教學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人文素養融入高中政治課旨在喚醒人的靈魂,關心學生情感發展需要和生活體驗,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的形成。高中生正值青春熱血時期,朝氣蓬勃,他們渴望得到老師的重視、關心和鼓勵,并且會通過不同的行為表現出來。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有時老師不經意間的一番話、一個行為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在政治課上,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向師性”,營造一種和諧、平等和輕松的課堂氛圍,改變傳統政治課的刻板印象,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表揚鼓勵法的運用、適當積極的心理暗示,都會增加學生的信心,給予學生人文關懷,從而潛移默化地把人文素養嵌入政治課堂之中。
4.建立素質教育評價體系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建立素質教育評價體系,不要以分定論,而要善于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用綜合的多樣的評價方式評價學生,既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又要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情感,做到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縱向評價與橫向評價相結合。要學會做一個傾聽者,平等地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訴求,根據學生的情況合理地進行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和期許。
高中政治課的教學現狀要求教師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融入人文素養,同時學科核心素養、學生全面發展以及以人為本的理念都需要人文素養融入高中政治課。高中政治課的課程標準要求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的人,要實現課標要求,教師就要將人文素養教育貫穿高中政治課教學始終,從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人文素養的內容、運用多元教學方法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建立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布魯納.教育過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劉小巧.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的研究[D].河南大學, 2017.
[4]李立勛.塑造人格提升素養———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策略一二[J].基礎教育課程,2015(08).
[5]黃琴.新課改下高中政治課滲透人文精神教育探討[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3).
[6]朱秋.如何結合思想政治教學培養師范生良好的人文素養[J].中等職業教育,2009(07).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Humanistic Quality into Politics Teach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Zou Minhong, Ke Biao
(Sichuan University of Light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Zigong 643002,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into politics teach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i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discipline, but also the need to cultivate qualified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sound personality. At present,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into politics teach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has encountered some problems, such as paying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of knowledge objectives, making it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f emotional attitudes and values, single teaching methods, poor effect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and too much emphasis on intellectual education in teaching evaluation,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eachers should better integrate humanistic quality into politics teach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by deeply excavating the content of humanistic quality contained in teaching materials, using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to enrich students emotional experience, creating an equal and harmonious classroom atmosphere, and establishing a quality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humanistic quality; senior middle school politics; route;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