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部分學校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教學形式單一、教學觀念落后等問題,提出將“六義四動”生態智慧課堂教學模式運用于道德與法治教學,同時以《買東西的學問》一課為例,說明該教學模式的具體操作方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六義四動” 智慧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25-0070-03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強調“教學活動在內容上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或與兒童合作選擇內容,或利用兒童自身的選擇來組織活動;教學活動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從內容,可根據具體目標、內容、條件、資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選擇不同的教學活動類型”。目前,部分學校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依然存在教學觀念落后、教學形式單一、“滿堂灌”、缺乏趣味性等問題,學生主動學習的意愿不強。為改變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筆者嘗試將“六義四動”生態智慧課堂教學模式運用于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六義四動”生態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強調以生為本,注重創設智慧靈動的課堂,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六義”是指“問”“讀”“思”“做”“簡”“厚”,以追求學生智慧發展為指向,其中“問、讀、思、做”主要是指課堂教學中的師生行為,“簡、厚”是指課堂教學效果。“四動”是指“生動”“活動”“互動”“智動”,強調課堂教學要以生為本,為學生構建情境化、智能化、互動性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以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最終達到學生靈動發展的目標。下面,筆者以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4課《買東西的學問》為例,闡述“六義四動”生態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
一、“生動”導入,激發興趣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對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影響。在教學導入環節,教師一般采取以下幾種方式:利用教材提供的話題導入教學、以學生感興趣的事情或熟悉的事物導入教學、以時政熱點或社會熱點話題導入教學。在教學《買東西的學問》一課時,筆者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出示學生去超市買零食、去書店買書、去公園買門票等圖片,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購物經歷,吸引學生的注意。在教學導入環節,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深入挖掘教學資源,以生動的情境呈現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等,有效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從而順利進入新課學習。
二、“活動”體驗,促進交流
這里的“活動”是指課堂教學活動,也指學生在課堂中開展的探究活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當根植于學生生活的世界,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心理需求出發,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和探究活動中深入學習、思考,在與他人的互動與交流中培養問題意識、發散思維。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設計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學習與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中增長知識,豐富經驗。
教學《買東西的學問》中的“購物講文明”這一內容時,筆者設計了兩種不同的購物活動情境,請學生進行表演。
第一次購物活動主題是“顧客的不文明行為”。先請一組學生進行表演,組內的一名成員扮演超市營業員,其余成員扮演顧客。顧客在超市購物時出現了不文明的消費行為,如隨意試吃商品、用手亂捏水果等。學生完成表演后,筆者提問學生:“看到顧客不文明的消費行為,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說些什么?”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初步認識了什么是不文明的購物行為。筆者接著提問:“你在生活中見過哪些不文明的購物行為?你有什么感想?”學生認為,顧客在購物時出現的不文明消費行為令人感到憤怒,不僅影響了自身的形象,還影響了他人和社會。因此,顧客購物時要遵守秩序,規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講文明、講禮貌。
第二次購物體驗活動主題是“文明購物”。依然由學生扮演超市營業員和顧客,不同的是,這一次顧客在購物時做到了禮貌詢問價格,不需要的商品放回原處。學生表演之后,筆者提出問題:“如何做一個文明的消費者?”學生結合表演時的感受和生活經歷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消費者在詢問商品價格時要有禮貌,易碎的物品要輕拿輕放,未經許可不能隨意試吃商品等,同時反思了自己日常購物時的言語和行為,認為文明購物能夠給人帶來愉悅的心情和體驗,而不文明的購物行為會給大家帶來傷害,還意識到了尊重他人、文明購物的必要性,最后總結得出要樹立“我要做一個文明的消費者”的觀念。接著,各小組合作完成《文明購物倡議書》寫作任務,加深對文明購物的認識和理解,改掉不良的購物行為和習慣。這樣教學不僅改變了單一的教學形式,還豐富了學生的體驗,促進了學生的互動與交流,使學生學會換位思考,真正成為一名文明消費者。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實踐性較強,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活動體驗。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加強與他人的互動和交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三、討論思辨,“智動”生成
四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消費經驗,但是缺乏生活閱歷和自我保護能力,在購物活動中與賣方產生糾紛時,很容易從消費者變成弱勢群體。因此,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和經驗設計教學,讓學生在與他人的討論和思辨過程中豐富經驗,加深對社會的認識。依據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結合教學目標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設計能夠引發學生思辨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多維度去思考問題,對他人的言行及社會現象做出正確的評判,培養理性思維,生成智慧。
作為消費者,人們在購物時除了有禮貌、講文明,還要懂得運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教學《買東西的學問》中“維權意識不能少”這一內容時,筆者播放名為《雯雯買東西》的視頻。視頻講述的是小學生雯雯去超市購買聯歡會小獎品,結賬時警報器突然響起,保安認為雯雯夾帶了未付款的商品,要求檢查她的書包。雯雯只好把書包交給他們檢查。后來,保安發現是警報器出了問題。到家后,雯雯發現新買的幾支彩色筆沒有墨水,于是拿到超市退換,收銀員對雯雯說商品拆開包裝后無法退換。雯雯媽媽認為:“讓保安檢查書包沒什么大不了的,咱們身正不怕影子斜。”雯雯爸爸卻說:“你應該把這些壞了的彩色筆扔在結賬臺上,告訴大家超市在售賣劣質商品。不要怕,我陪你去!”對此,筆者提問學生:“雯雯爸爸媽媽的做法對嗎?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么?”學生四人一個小組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表達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認為“去商場退換商品有可能激怒商家,加上損失不大,可以換一家商店購買彩色筆”,有的認為“這是商家的錯誤,雯雯應該據理力爭,維護自己的權益”。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個問題,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這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關。筆者沒有急于對學生的觀點做出正誤評判,而是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圍繞問題展開思辨,提出質疑。此時,教師要關注學生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的差異,鼓勵學生與擁有不同生活經驗和觀點的同伴進行探討。學生在面對同一個問題時會有不同的感受,對不同的情況會進行比較和分析,根據情境做出恰當合理的判斷。
在設計教學時,教師可以查閱資料或請教法律專業人士,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從學生的生活中挖掘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對規則與法治擁有更深刻的認知和理解。在模擬購物情境中,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思考,提高了道德認知水平,形成了正確的道德判斷,并能自覺踐行規則,達到“智動”的目標。
四、“互動”拓展,“厚實”課堂
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家庭、學校、社區、國家、世界是學生不斷擴展的生活領域,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社會關系是存在于這些領域中的幾個主要因素,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是在逐步擴展的生活領域中,通過與各種要素的相互作用實現的。教學道德與法治時,教師要適當拓展教學時空,將課堂學習延伸至課外、校外,讓學生走出課本,走進社會,融入生活,豐富生活體驗,這不僅有利于充實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使課堂教學變得“豐厚”。
在教學《買東西的學問》時,筆者設計了“我為網購煩惱出妙招”教學環節。網上購物與學生平時在超市購物的場景不太一樣,消費者無須直接面對商家,但是對所要購買的商品也難以辨別真假好壞,消費者遇到的問題也不一樣,這是本課教學的拓展與延伸,對“厚實”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意義。
筆者結合自身網上購物的經歷,提出問題:“雯雯媽媽在網上購買了一件衣服,收到貨后發現衣服的顏色與網店介紹的相差太大,雯雯媽媽應該怎么做呢?”大部分學生對網絡購物比較熟悉,也有一定的體驗,很多學生還分享了爸爸媽媽在網上購物的經歷,有的說媽媽把網購回來的衣服吊牌剪掉了,想退換遭到了商家的拒絕,有的說對網購的貨物不滿意可以和客服聯系要求退貨,有的說如果商家拒絕退換貨,可以打電話投訴……待學生分享自己的經驗之后,筆者再引導學生結合課本中的知識和購物經驗,針對雯雯媽媽遇到的網上購物問題給出解決方案。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認為雯雯媽媽應該先和商家進行溝通,說明情況,再要求退換貨,如果溝通不暢,商家拒絕退換貨物,可以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在這個環節,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比較高,在持續深入地探討中,對網絡購物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無形中豐富了認知。
課后,筆者請學生做個小調查,看看身邊的親朋好友在網絡購物時遇到過哪些問題,又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學生可以請教律師,也可以和家長進行討論,還可以查閱相關的法律條文,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加深對維權方式的了解,樹立維權意識。“小學中高年級是學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會生活的重要時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能力,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將課內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將課堂學習進行適當地拓展與延伸,打破教材的束縛和學習時空的局限,在學生的生活教育、道德教育過程中滲透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五、識記知識,理解運用
小學中高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涉及的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引導學生從小“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為規范和文明禮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懂得規則、法律對于保障每個人的權利和維護社會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義”。為了讓學生了解法律知識,學會利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要求學生熟讀或識記課本中“小貼士”“知識窗”等欄目中的內容。在《買東西的學問》一課中,“小貼士”欄目有這樣一段話:“消費者享有人身、財產不受侵害的權利,商家無權搜查顧客的身體或背包。消費者因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受到人身、財產損害的,有權要求經營者修理、更換、退貨、彌補損失、賠禮道歉。”“知識窗”欄目有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七條的相關內容,以及消費者協會投訴電話等。識記這些知識,學生在購物過程遇到問題時,就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自信從容地應對。
道德的建構是一種知、情、意、行相統一的復雜過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引導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養發展為基本學科目標,具有立德樹人的教育價值。“六義四動”生態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注重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生動”的課堂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有效開展實踐活動,實現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通過“問”“讀”“思”“做”等,促進學生的思考,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達到“智動”,形成良好的品德,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將“六義四動”生態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解決了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存在的內容單一、形式固化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王俊(1972— ),湖北武漢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