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知穎
摘 要:思維導圖是一種用于表達發散性思維的圖形思維工具,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可將文章的結構框架、主題思想等綜合起來,幫助學生厘清思路,建立聯系,有助于學生把握寫作技巧,提升寫作能力。本文便依托思維導圖探討了該教學方式助力學生有效寫作的對策。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語文;寫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4?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24-0052-03
Relying on mind maps to help students write
JIANG Zhiying? (Yuhu Primary School, Kunshan High-tech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Mind map is a graphic thinking tool used to express divergent thinking. The use of mind map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practice teaching can synthesize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and theme ideas of the article, help students clarify their ideas and establish connections , which will help students master writing skills and improve their writing abi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is teaching method to help students write effectively based on the mind map.
【Keywords】Mind map; Primary school Chinese; Writing teaching
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許多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思維,因此通常難以在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掌握核心要點,故而行文時多有語言蒼白、邏輯不清和表達混亂等不足,隨著教學理念的進步和發展,思維導圖被廣泛用于寫作和閱讀等活動中,應用思維導圖模式的作用在于幫助學生厘清學習思路,掌握行文規律,摸清習作方法和特點,具有鮮明的價值。故而,教師在開展習作教學時,應充分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理解語文知識,提升理解能力,形成正確的學習思路,提高靈活變通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高效地解決習作中的問題,養成良好的核心素養,為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1.依托思維導圖助力學生自主思考
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首先應為學生規劃好學習寫作的大方面,然后陸續落實思維導圖教學步驟,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導,教師起到引導思維的作用,幫助學生養成自主探索和反思問題的寫作習慣,提升其對構架文章的能力,深度認知寫作模式,為培養良好的寫作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思維導圖實際上是一種將表層思維具化為立體思維的邏輯轉換工具,很適合學生構建知識框架,用于記憶和推理寫作內容,教師要靈活地利用思維導圖,構建良好的教學環境,為學生的習作學習提供有效的保障;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考慮到小學階段的學生的語文知識基本功較為薄弱,思維正處于逐漸開發的狀態,因此需以思維導圖作為導向工具,結合他們的學習水平,選擇具體明確的寫作學習方向,多層次分析寫作的選材、題目、結構和核心思想,羅列好寫作的大綱流程,構建系統的學習體系。
例如,利用小學語文部編版三年級上冊《不懂就要問》這一課來開展思維導圖寫作教學,這篇文章講述了孫中山先生在小的時候讀私塾,不明白書中表達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懲罰,敢于大膽地向先生提出問題,而不是糊里糊涂地背誦文章,當先生經過講解后,孫中山便能夠背誦文章了。為了提高學生對文章內容的認知水平,筆者提前采用思維導圖將這篇文章分解成幾個節段,如故事的起因為“背誦課文”,轉折為“孫中山不知道課文的意思是什么”,最后提出了矛盾的中心點“孫中山站起來向先生提出了問題”。筆者圍繞矛盾的中心點展開發散式提問:“為什么學生不敢提出問題呢?”“提出問題的后果是什么呢?”繼而引申出下文中“向先生提出問題,可能遭到先生的懲罰”,再引出本文的核心思想“即便挨打,也要弄清楚道理”。
在開展寫作教學時,教師所制定的思維導圖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和延伸性,要為學生撥開迷霧,直指要點核心;摒棄華麗的辭藻,準確捕捉到文章每個段落所表達的意思,思維導圖應隨著文章的進展而不斷變化重點,圍繞故事的起始點不斷延伸,而不是一開始就展現一副完整的思維導圖給學生看,應引導學生循序遞進,不斷思考,這不但能夠讓學生逐步了解到思維導圖的運用方式,更能夠充分鍛煉其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
2.依托思維導圖助力學生寫作思路優化
思維導圖是一種可視化的教學手段,主要作用在于通過讓學生梳理寫作思路,靈活運用和組合詞句,增強寫作質量,在寫作過程中,只有寫作思路清晰,行文才能流暢無阻。思維導圖能夠將整個寫作流程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標寫課文結構,幫助學生整理寫作的順序和結構,從而激活寫作靈感,引發多種寫作思路。另外,教師需引導學生采用思維導圖對文章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究,豐富個人的寫作閱歷和經驗,從教材中吸納有用的寫作素材,融為己用。
例如,利用小學語文部編版三年級上冊《那一定會很好》這一課來開展思維導圖寫作教學,筆者在開展本課時,先在黑板上畫出思維導圖的核心主題“那一定會很好”,接著導圖延伸出一根線,為“種子”,種子下面延伸一根線為“如果能夠呼吸空氣,那一定會很好”,而后核心主題再次延伸出一根線為“大樹”,大樹下面延伸出一根線為“如果我會跑,那一定會很好”,然后在核心主題下延伸出一根線,為“手推車”,下面再次延伸出一根線為“要是能坐著休息,那一定會很好”;核心主題再次延伸一根線為“椅子”,下面仍有一根線“要是能夠躺著,那一定會很好”;最后核心主題延伸出一根線為“木板”。當筆者畫出這幅思維導圖后,就讓學生根據導圖說一說,這到底是怎樣一個故事,為什么種子成了大樹,為什么大樹變成手推車?等等。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指引,組合提示的標語線索,通過自己的思考和組合,將一段段獨立的引子編輯成一段完整的故事,這不但能夠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更能夠提升他們的敘述表達能力。
3.依托思維導圖助力助力學生寫作能力提升
教師在傳統的寫作教學中,通常以教師單方面的語言敘述為主,然而這樣的寫作教學模式具有較強的空洞性和蒼白性,難以有效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甚至部分學生因為難以理解教師所講的寫作模式很容易產生厭學和棄學的消極態度,這極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因此,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小學階段的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有著相應的局限性,他們缺乏對周圍生活的觀察和洞察力,缺少生活閱歷和經驗,因此缺乏客觀嚴謹的寫作思維。如果充分利用思維導圖,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積極引導學生展開寫作練習,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寫作邏輯,完善語文知識體系結構。
例如,利用小學語文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落花生》這一課來開展思維導圖寫作教學,筆者先在黑板上畫上時間、地點、人物和情節等四個起始點,讓學生分別來填,時間是“種花生收獲的晚上”,地點是“主人公家的后院涼亭”,人物是“父親、母親、哥哥、姐姐和我”,情節是“父親讓我們說出花生有哪些好處”,在四個起始點一一被畫上對應的事物后,筆者讓學生通過上述的幾個引子,講述出故事的梗概:“我們種的花生收獲了,決定在后院的涼亭開聚會慶祝,聚會上父親問我們花生有哪些好處。”筆者繼續問:“那么你們覺得花生有哪些好處呢”,以此引出本文的發散點“花生的好處很多,味道好,可以榨油,物美價廉”。最后,筆者引出本文的核心思想:“花生是樸實無華的果實,同時我們也要做腳踏實地的人,不要做華而不實的人”。
通過思維導圖的重重設引,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提取教材重點,并進行思考擴寫,再以文章要點還原文章全貌,這不但能夠養成學生善于探索,樂于求知的寫作習慣,更能夠提高其寫作概括能力,完善書寫邏輯,豐富語文知識體系。
4.依托思維導圖助力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過度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培養學生的能力,教師在寫作教學中,通常以自身經驗來構建教學計劃,缺少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考量,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缺乏靈活的創造性思維,寫作內容大多蒼白空洞、單調乏味,學生缺乏寫作的興趣,難以獨立完成寫作。為提升學生的個人寫作能力,教師應在寫作教學中,充分利用思維導圖,直觀地展示寫作過程,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養成發散性思維模式,鼓勵學生大膽寫作,勇于創新,敢于突破固有界限。
例如,利用小學語文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講民間故事》這一課來開展思維導圖寫作教學,筆者先引導學生構建寫作題目,如“你有沒有聽過天上有十個太陽的故事?”學生立馬想了起來:“有的!是后羿射日的故事!”筆者點頭:“對!那么后羿為什么要射太陽呢?”“因為天上出了十個太陽,大地被烤得一片焦熱,人民苦不堪言,后羿挺身而出!”“對的!那么后羿拿什么射太陽呢?”“神弓還有神箭!”“不對啊,太陽不是應該都被太陽射下來了嗎,為什么我們現在還有一個太陽呢?”筆者繼續追問。學生回答:“那是因為后羿覺得如果所有的太陽都被射下來了,大地就沒有陽光照射了,萬物也不會生長了,所以就留下了一個太陽!”“那么你能將這個故事完整地寫下來了嗎?”……
通過以關鍵詞的方式循循善誘,使學生不斷展開聯想和擴寫,進而逐步完善文章的內容,這不但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能夠鍛煉學生對文章的構思能力和表達組織能力。
5.運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充實寫作素材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源流不止,則溪水流之不盡。”可見,寫作與生活是一根雙體,密不可分,如果習作中缺乏生活氣息,那么勢必難以引發讀者共鳴。因此,教師要想解決學生在習作時文思艱難、語言蒼白的問題,就應靈活運用思維導圖,鼓勵學生走進社會,體會與觀察生活,豐富社會經歷,充實寫作素材,提升寫作素養。
讓學生回歸生活、體驗生活是能夠寫出優秀文章的必要前提。當下,許多學生都受到家長的千寵百愛,他們認為父母的愛就是父母無私的付出,自己理所應當地接受這份愛的付出,不懂得體會父母的辛勞,以至于許多寫父愛或母愛之類的作文千篇一律,寫作套路空洞、蒼白,缺乏真情實感。究其原因,在于學生并未悉心觀察過父母的一言一行,在日常生活中,總是父母在付出,自己被動接受,卻未曾想能夠回報父母些什么。對此,筆者布置一篇《我能為您做點什么》為題目的作文,要求學生為父母和長輩做一些事情,可以是洗腳、捶背等,并將這件事情記錄下來,并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寫作。如在為父母捶背的時候——“我”發現父親的肩膀很硬,很厚實——聯想到父親在外面辛苦地工作上班,都是為了撐起這個家,就算在外面再苦再累,回到家中他也裝作沒事人的樣子——但是肩膀上留下的痕跡是無法騙人的——“我”由此明白了真正的父愛是無聲無息,卻又樸實至極的道理。
靈活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去體驗和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通過記錄觀察和體驗所得,可幫助學生積累作文素材,豐富身心感受,同時打開思維的藩籬,激發出創作欲望,進而提高寫作水準。
6.鼓勵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制作手抄報
教師在開展小學作文教學時,為培養學生勤于動筆的寫作習慣,應在日常教學中營造濃烈的班級寫作氛圍。如每周抽出一節語文課作為習作課,在習作課上,教師可提出一個主題,鼓勵學生圍繞這個主題,靈活地利用思維導圖制作手抄報,這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也能提高其動手動腦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例如,根據小學語文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的《生活萬花筒》這一習作要求,筆者以《我家的杏熟了》為示范,進行手抄報的編繪,要求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觀察與記錄生活中點滴小事,并以手抄報的形式展現,具體內容任意發揮,不加限制。如某個學生通過“我家的杏熟了”這一主題聯想到自己的奶奶家,并以此作為開端,展開敘述:奶奶住在一個美麗的小村莊里,奶奶家有一方開闊的大院,院中有好幾顆杏樹,由此又聯想到當時爺爺栽種杏樹的場景以及杏樹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不同的模樣,最后得出總結——歡迎你們來我奶奶家看一看美麗的杏樹,結的杏子可甜了。
在開展小學作文教學時,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小事,并將其一件件的小事,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羅列在手抄報中,這不但能夠培養他們善于觀察細微事物的能力,還可豐富充實其邏輯表達能力和圖文設計能力。
總而言之,語文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基本功之一,是學習語文必須要掌握的重要技術,然而小學生受到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的局限,寫作內容往往蒼白無力、思維邏輯混亂,語言空洞重復,為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就需要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合理運用思維導圖,通過分解理解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行文邏輯,厘清寫作思路,提高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楊菲菲.巧用思維導圖,提高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效果[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1(04).
[2]于潔.小學語文寫作訓練中思維導圖的應用研究[J].考試周刊,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