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 王雁
摘要:通過改進心理健康課的教學方法與模式,提升學生自信水平。在實驗組的心理健康課中引入團體輔導模式,進行8次干預課程,干預前后分別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缺陷感量表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自信水平分別進行評估。同時,在研究過程中對實驗組及其任課教師分別進行訪談以了解干預的實際效果。[結果表明]干預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自信水平沒有統計學差異,干預后實驗組的自信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結論]在中職心理健康課中引入團體輔導模式并將訪談作為心理健康課堂的延伸,能夠有效提升中職學生的自信水平。
關鍵詞:團體輔導;中職生;自信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90
中職學生大部分都經歷了中考失利,普遍對自己評價過低,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這些學生大部分在初中都是被老師忽視、被家長責罰的群體。她們對自己的品質和能力容易做出不合實際的過低評價,即使對于稍加努力就能夠完成的任務,也容易輕言放棄。有些學生甚至有破罐破摔、自暴自棄的傾向。這些都是學生缺乏自信,嚴重自卑的表現。
自卑心理是個體在外界的消極暗示下,由于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產生強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貶低、自我否定的一種消極心理狀態。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同時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緒體驗,諸如害羞、內疚、抑郁、失望等。嚴重自卑會造成生活適應困難,脫離現實,不利于人格的健康發展。所以提升學生的自信水平,幫助其克服自卑感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當務之急。
班級團體輔導是團體輔導的一種,以班級為單位,以全班學生為對象,運用團體輔導的策略或方法,借助于團體互動,協助學生重新評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調整認知并增進適應能力,以預防或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問題并激發學生的潛能。本研究以人本主義理論和積極心理學理論為指導,將班級團體輔導模式引入心理健康課堂,通過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進,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提升自信水平。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烏魯木齊市某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工科專業學生28名,均為男生,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17歲。其中的以焊接專業學生14人作為實驗組,以隨機選取的另外一個工科班級學生14人作為對照組。
1.2方法
1.2.1心理測量工具
(1)缺陷感量表(The Feelings of Inadequacy scale,FIS)該量表共有36道題目,采用7級評分,得分越高,表示被測者的缺陷感越低,自尊感越強,自信水平越高。FIS分別從自尊、社交自信、學習能力、外貌以及體能五個維度評估被測者的自信水平。
(2)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SES)自尊量表(SES)由10道題目組成。5道正向計分題,5道反向計分題。計分方式為:很不符合記1分,不符合記2分,符合記3分,非常符合記4分。第3、5、9、10題為反向計分題。計分方式為:很不符合記4分,不符合記3分,符合記2分,非常符合記1分。所有的分數加起來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
1.2.2訪談法
在研究的不同階段分別對實驗組及其相關老師進行訪談,了解研究過程中學生的感受以及老師對學生表現的反饋,并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為相關教師提供行之有效的提升學生自信的方法。
1.2.3實施步驟
首先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SES和FIS的測量。測量結束后,對照組的心理健康課程繼續采用傳統的授課模式,課后不做任何干預。實驗組則將班級團體輔導模式引入心理健康課堂。本研究為實驗組設計了八次團體輔導模式下的心理健康課。
首先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 SES 和 FIS 的測 量。 測量結束后,對照組的心理健康課程繼續采用傳統 的授課模式,課后不做任何干預。 實驗組則將班級團體 輔導模式引入心理健康課堂。 本研究為實驗組設計了八 次團體輔導模式下的心理健康課程,并將針對學生及任課教師的訪談作為實驗組心理健康課堂的課后延伸。
八次干預課程結束之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再次進行SES和FIS的再測。
1.3施測與統計
以心理健康教師為主試,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數據采用SPSS19.0進行相關分析。對數據采用獨立樣本非參數檢驗和配對非參數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干預前實驗組與對照組FIS與SES測量結果對比
將實驗組與對照組的FIS前測分數進行獨立樣本非參數檢驗,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的FIS前測分數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干預前兩組學生的缺陷感水平相似,沒有顯著性差異。
將實驗組與對照組的SES前測分數進行獨立樣本非參數檢驗,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的SES前測分數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即在干預前兩組學生的自尊水平相似,自信狀況沒有顯著性差異。
2.2實驗組FIS前測與后測結果對比
對實驗組缺陷感量表的前測與后測結果進行配對非參數檢驗發現,實驗組在經過八次班級團體輔導模式下的心理健康課程干預后,FIS的再測得分顯著高于干預前的初測得分(P<0.05),經過八次班級團體輔導,實驗組FIS的平均分比干預前提高了14.86分。這說明經過團體輔導的干預,實驗組的缺陷感水平明顯降低,自信水平明顯提高。
2.3實驗組SES前測與后測結果對比
對實驗組自尊量表的初測與再測結果進行配對非參數檢驗,結果顯示:實驗組在經過八次班級團體輔導模式下的心理健康課程干預后,SES的再測得分顯著高于干預前的初測得分(P<0.05)。經過八次班級團體輔導,實驗組的SES平均分提高了3.43分,這說明研究對象的自尊感提升,自信水平明顯提高。
2.4對照組FIS和SES的前測與后測結果對比
將對照組的FIS前測與后測結果進行配對非參數檢驗發現,對照組的FIS后測分數與前測分數相比雖然略有提高,但差異不顯著(p>0.05)沒有統計學意義。將對照組的SES前測與后測結果分別進行配對非參數檢驗同樣發現,對照組的SES后測分數與前測分數相比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這說明對照組的自信水平沒有顯著性變化。
2.5干預后實驗組與對照組FIS與SES測量結果對比
將實驗組與對照組的FIS和SES后測分數分別進行獨立樣本非參數檢驗,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在對實驗組的干預結束后,實驗組的FIS平均分高出對照組18.29分,差異顯著(P<0.05)。同時,實驗組的SES得分也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自信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從而驗證了,在心理健康課中引入團體輔導模式并將訪談作為心理健康課堂的延伸,對于提升學生自信水平的有效性。
2.6訪談結果
通過在心理健康課中引入團體輔導模式,使實驗組的研究對象對心理健康課程有了全新的體驗。在訪談的過程中實驗組反饋,團體輔導營造了溫馨、平等、信任的課堂氛圍,隨著課程的不斷深入,研究對象深刻體驗了從最初的被動等待到主動參與,從對團體的不信任到敞開心扉的過程。團體輔導不但幫助實驗組更好地認識自我、悅納自我、悅納他人,同時也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并分析挫折的價值,使其能以積極的心態應對挫折,進而從根本上幫助研究對象克服自卑心理,提升自信水平。
在研究的前期、中期及后期分別對實驗組的其它任課老師進行了訪談。在干預前,老師們對實驗組的課堂表現做了如下反饋:“在課堂中,面對老師的提問,大部分學生有低頭的動作,怕被老師點到名;站起來勉強回答問題的學生聲音很小,語調很低;在小組討論發言時,學生的參與度不高”等。在與教師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為任課教師提供了很多提升學生自信水平的建議。例如,注重對學生的語言鼓勵,對重點學生進行積極的眼神關注,當學生進步時給予及時的表揚,在作業批改時評語的使用等。在一系列的干預措施之后,任課教師普遍反映研究對象在課堂中有了更多自信的表現。例如,課堂發言更加積極、聲音變得洪亮、在小組討論和實訓操作中更愿意參與等。
3討論
3.1心理健康課中引入團體輔導模式的意義
成員在積極的互動中增進了解。團體輔導提供了互動性的活動,在活動中,成員可以讓別人更好地了解自己,也會對別人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同時還可以通過聆聽他人的意見等促使自己反省,幫助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
團體提供了各種不同的信息以及多元反饋。團體成員因為各自具有不同的生活成長背景和經驗,對同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見解,因此會提供多種觀點和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樣可以開闊成員的視野,滿足他們吸收不同信息的需要,也可以彌補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認知上的片面性帶來的各種偏差和不足。同時,團體輔導可以給成員提供接受回饋的機會,聽到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對自己的建議,這樣可以幫助成員重新認識自己。
團體提供了模擬現實生活的情景,使輔導效果持久。團體是社會的縮影,是對社會的真實反映。利富特(1972)說過:“團體咨詢給成員提供一個與真實生活類似的情境,在這個情境中,成員接受多元的刺激,來學習面對、處理自己的困難和問題”。
3.2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指導開展團體輔導的有效性
關注個體積極的主觀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核心內容之一。寧靜、感激、敬佩、喜悅、希望、自豪、逗趣、激勵等都屬于積極主觀體驗的范疇。很多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實,積極的主觀體驗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自信水平。對于個體積極品格的探究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另一個核心內容。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提出了24項品格優勢,其中包括勇敢、正直、堅韌、洞察力、好奇心、善良、謙遜、幽默、審慎等。在將團體輔導模式引入心理健康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心理健康教師致力于幫助學生收獲更多的積極體驗的同時,進一步幫助學生挖掘自身的品格優勢,從而從根本上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提升學生的自信水平。
3.3心理健康課堂的課后延伸
本研究將訪談作為心理健康課堂的課后延伸,對研究對象和任課教師分別進行了訪談。對學生的訪談主要圍繞學生對團體輔導模式下心理健康課堂的感受以及個案問題的解決,這為課程設計的優化提供了依據。
對任課教師的訪談主要包括兩部分的內容:第一,收集學生在不同研究階段不同課程中的態度和行為表現;第二,以積極教育理念為指導,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向任課教師提供提升學生自信的有效方法及策略。這樣學生就可以在不同的課堂中體驗同樣的信任與鼓勵,從而強化學生在心理健康課中形成的積極向上的自我評價模式,進而從根本上克服自卑心理,提升自信水平。
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師還嘗試組織任課教師開展“積極教育讀書會”活動。任課教師通過對《非暴力溝通》《給老師的101條積極心理學建議》以及《幸福的科學》三本書的研讀、討論及分享,樹立積極教育的理念,將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及“請求”有效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以及與學生的日常交流中。讀書會提升了任課教師對積極語言的掌握,使教師能夠有意識地將積極語言的HAPPY模式運用到學生管理工作中,從而讓學生在心理健康課堂之外獲得更多的肯定與鼓勵,擁有更多地積極體驗。在積極的主觀體驗中,學生更好的發揮自己的品格優勢,從而獲得更多積極的自我評價從根本上克服自卑,提升其自尊水平。
3.4未來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為工科專業的學生,人數偏少且均為男生。研究缺乏對男女混班以及班額超過四十人的班級的相關探索,所以本研究的結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進一步的探索研究進行補充和驗證。
除此之外,在未來的研究中將會以積極教育六大模塊:積極關系、積極成就、積極意義、積極自我、積極投入以及積極情緒為研究方向,以定量、實證研究為基礎,以結構化訪談、科學量表為測量工具,對學生進行定量、定時、定期的測量。根據測量結果,對相關課程的教學設計進行有針對性的反思與調整,從而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學業技能以及人際交往、構建意義、情緒管理等核心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品質。
參考文獻
[1]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12:318-332.
[2]樊富珉.結構式團體輔導與咨詢應用實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39.
[3]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積極情緒的力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40.
[4]雷曉元.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提升高中生自信心的團體輔導的干預研究[D].湖南:湖南科技大學,2016.
[5]曾光,趙昱鯤.幸福的科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0:34.
基金項目:2017年烏魯木齊市教育局,烏魯木齊市教育科研規劃小課題“烏市三職專焊接專業學生自信心提升的實踐研究”(SJKYX2017ZJ007)。
作者簡介:李瑾(1982-),女,漢族,新疆烏魯木齊人,碩士,烏魯木齊市米東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王雁(1981-),女,漢族,新疆烏魯木齊人,本科,烏魯木齊市職業教育中心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