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周海平
摘要:在落實“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背景下,依托“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做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探索,就是為了更好地發揮課程思政育人作用,將思政課程的“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充分結合起來。文章在分析“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中應用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基于理論分析和調查問卷結果,探討如何發掘大學英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把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構建和實踐大學英語思想政治教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旨在將信息技術與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深度融合,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英語知識相融合,為英語課程思政研究、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三全育人”;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1-0122-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河北省教育廳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線上+線下’混合教育模式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GJJG644
大學英語作為一門通識教育課程,具有量大面廣的顯著特點,擔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需要理解“課程思政”的核心內涵,運用線上、線下資源和多媒體信息技術,種好大學英語課程的“思政田”,推動形成高校“全員、全面、全程”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本文以河北工程技術學院為例,分析當前大學英語在課程思政教學方面的不足,深入挖掘課程思政要素,創新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提高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推動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與實施,促進學生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用英語向外國友人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從總體上來說,課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具體實踐。要種好大學英語課程的“思政田”確實不易。
(一)學生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現狀
鑒于河北工程技術學院學生的英語實際水平,課題組邀請了該校軟件學院2020級4個班級共165名同學進行了有關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問卷調查。在第一部分關于食物的9種常見小吃中,最高答對6個,只有3人,占1.81%。答對5個的有11人,約占6.67%。絕大多數學生只答對了1個或2個,分別占42.93%、45.78%。16人是空白卷,占9.84%。第二部分是關于5種常見菜譜,只有19人正確回答了1個,占11.51%。第三部分要求學生用英語介紹端午節,只有42名同學能正確寫出端午節名稱,其中只有31名同學能用略顯蒼白的英語介紹端午節習俗。最后一部分要求用英語介紹中國的名勝古跡,有效問卷答案只有36份,占21.81%。
研究數據表明,大多數學生不能用英語清晰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總之,學生明顯缺乏母語文化知識,用英語講解母語文化的能力更是不足,這一現狀令人擔憂。
(二)大學英語教師現狀
對于英語教師來說,具備高超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系基本要求,教學中,不僅應該做好知識的傳授,也應該主動承擔起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傳遞正確思想道德理念的重任。然而,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部分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局限于教材,教學手段因循守舊,只注重傳授知識,卻忽略思想文化引領,未能很好地在英語課堂中融入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等思政元素,難以發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基于以上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現狀分析,課題組以河北工程技術學院軟件學院2020級軟件工程專業本科生為研究對象,依托河北工程技術學院超星教學平臺、ismart智能外語學習平臺,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和實踐,為英語課程思政研究、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參考,為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標提供借鑒。
(一)深挖思政素材,推動網絡平臺載體發展
思政元素是推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有力抓手,開發利用好思政元素能有效樹立學科的德育理念,提升思政育人的效果,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1]。挖掘思政元素要立足于課本內容,課題組成員針對教授的課程,立足單元內容深度挖掘思政元素,讓課程思政教學有據可循,有章可依。
依托《大學體驗英語綜合教程》(基礎目標·上冊)六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每單元思政元素總結如下。第一單元主題是談論大學生活,思政元素為大學生活是人生新篇章、新起點;適應大學生活,樹立新目標,融入大學生活。育人效果為培養學生積極向上、斗志昂揚的良好精神面貌,開啟人生新航程;正確處理好學業和社團活動關系,實現全面發展。第二單元主題是談論大學教育,思政元素為成功者具備的品質:獨立思考,不依附,不盲從。育人效果為培養學生批判思維、理想思辨能力;追溯學校的發展歷程,增強學生對中國語言文化的認同和自信。第三單元主題是培養目標感,思政元素為收集目標明確的勵志名人名言;講述身邊克服困難的勵志故事。育人效果為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堅定意志品格;強化堅強勇敢、不怕困難、敢于實踐的精神。第四單元主題是獨立生活,思政元素為欣賞自立自強名句;分享閱讀對自己的影響、啟迪。育人效果為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讀好書、好讀書;學會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第五單元主題為社交,思政元素為播放英文歌曲《友誼地久天長》;社交讓人幸福感滿滿;禮樂文化為中國成為“禮儀之邦”奠定重要基礎。育人效果為讓學生珍惜友誼,與人為善;學習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增強文化自信。第六單元主題為志愿服務。思政元素為抗疫中堅強不屈、克服困難的志愿者;學生講述自己的志愿者服務經歷。育人效果為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感受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效率。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互聯網技術在高校被廣泛應用,并逐漸在教學中占有較大比重[2]。特別是在近年來疫情防控中,為了保障停課不停學的順利開展,網絡直播平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大量網絡教學平臺紛紛涌現,比如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云班課、智慧樹、大學生慕課、與客體等教學平臺。結合河北工程技術學院實際,最終該校大學英語教學選定以超星網絡教育平臺為主,ismart智能外語教學平臺為輔的“互聯網+教學”模式,推進線上、線下協同育人,開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領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針對以上教學思想元素挖掘點,大學英語I課程教學根據每單元的主題和中心思想,依托CGTN網站資源、網絡公開課平臺、Ted講座視頻、微課視頻資料、英文課外讀本《中國好故事》等搭建資源平臺,既立足中國文化又緊貼時代前沿,豐富學生英語知識的同時,又加強了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二)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思政教學效果
建構主義為混合式學習提供了理論基礎。國外混合教學研究開始于2000年,2006年Graham等學者開始將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教學視作一種教學新常態。2013年外國學者開始以混合教學模式對學習者開展道德修養教育的理論研究,如Kerri-Lee等人提出了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并重的混合教學理論模式。我國混合教學的研究起步較晚,2004至2015年,隨著MOOC、個性化學習、新媒體的發展,混合教學研究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如基于“云班課”“微信”的混合教學研究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6年,在習近平總書記“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重要論述的引領下,國內很多學者開始在理論層面嘗試構建課程思政混合教學模式[3]。如曹進等人提出了外語課程思政混合教學理論模式;岳曼曼等人提出混合教學與思想政治教學在教育理念、目標、環境等宏觀層面上是一致的,并提出了英語課程中混合思想政治教學的理論路徑。回顧國內外的研究現狀,盡管混合教學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在課程思政這一新型教育理念方面,尤其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方面,如何在“三全育人”背景下發揮混合教學模式的育人作用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值得深入研究探討。
大學英語課程的思政育人目標應是使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具有較高品德修養、綜合素質,即學生在不斷的引領、培育和熏陶下可以養成一雙慧眼和一顆智心,將德育教育與日常生活、學習和實踐有機融合,無縫銜接,并能主動進行自我調節、自我完善,從而真正達到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為了實現思政育人目標轉化,本課題組提出了以思政元素為抓手的“三位一體”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和實踐體系,強調思政元素的開發、利用及其在育人過程中的教育作用。通過教學課堂和第二課堂的育人陣地,提升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反思和不斷實踐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塑慧眼,育智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新形勢下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創新開展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注重轉變教師角色,做學生活動的設計者、學情的診斷者、學習效果的評估者。課前在平臺發布學習任務,學生自主學習,課上進行任務完成情況評價與重難點分析,課后及時復習整理、歸納反饋。為了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有更深入的理解,本課程組在大學英語教程中采用BOPPPS教學模型,以有效教學為終極目標。以形成有效的教學互動和反思的閉環反饋模式,不斷完善教學設計,提升教學質量。利用先進的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內容和課堂活動,有效提升了教學效果。筆者以大學英語I第四單元課文self-reliance為例,簡單闡述課程設計。
1.新課導入
設計新課導入環節的目的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此篇文章的主題是作者在閱讀了愛默生《論自立》這部著作后對其認知世界、認知自我產生的深遠影響。課前在學習通發布愛默生生平簡介視頻,閱讀《論自立》文章節選,并讓學生思考自己最喜歡的著作對自己產生的影響。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使學生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體會自立自強自古以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2.教學目標
新課導入后,向學生闡述本課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本次課程知識目標為理解文章段落大意,能力目標為提升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思政目標為引導學會獨立生活,獨立思考,不依附,不盲從,自立自強。
3.前測
前測目的是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通過將核心詞匯設置成問題的形式,快速了解學生的知識盲區和對教學內容的了解深度。
4.參與式學習
學生討論自己最喜歡的一部書籍和對自己產生的影響,從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以提問的形式加深學生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篇章結構分析總結。在學習通發布主題討論,探討文章核心,讓學生懂得學習的不僅僅是一門語言,更要學習語言背后所蘊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5.鞏固提升
學生分組討論,根據關鍵詞復述文章內容,概括文章大意。學習文章寫作結構,在閱讀中靈活運用略讀、掃讀閱讀技巧。
6.后測反饋
后測內容則在課后發布在超星平臺中。測試題既有基于文章內容理解的5道閱讀理解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深度。又有對“自立”這一主題更深入的探索,為本單元的話題寫作“自立的重要性”奠定良好基礎。
(三)完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河北工程技術學院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評價方法是總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其中,總結性評價包括寫作(20分)、選詞填空(20分)、段落匹配(20分)、閱讀理解(20分)、英譯漢(10分)、漢譯英(10分)六大基本題型,閱讀理解、漢譯英、寫作均可突出課程思政內容,把課程思政與課程教學內容考核有機結合起來。因為混合式教學模式更注重學習過程中的語言自主學習,因此應更應重視過程評價。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課堂討論、項目合作、小組匯報、角色扮演等多種活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團結合作,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潛移默化地實現課程思政教育目標。
課前線上平臺評價,課中教師/小組/平臺相互打分,實時互評,課后平臺/教師對學生任務完成情況及時反饋和評價。整個過程充分體現大學英語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在鍛煉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同時,推進人文教育和綜合素質培養,實現大學英語課程形成性評價體系的多元化和思政化[4]。
課程思政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在高校人才培養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大學英語作為一門范圍較廣、參與人數眾多的公共基礎課,將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就是落實“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任務的重要渠道。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構建和實踐大學英語思想政治教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和實施,培養有責任、有擔當、有家國情懷的跨文化交際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愛菊.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案例探究[J].英語廣場,2022(15):110-113.
[2] 甄偉鋒,張瀛.我國青少年媒介素養研究文獻分析[J].紅河學院學報,2022,20(5):122-126.
[3] 蔣婷婷.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模式建構[J].麗水學院學報,2019,41(6):121-124.
[4] 蔡金秋,丁愛群.“新文科”視閾下英國文學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1(9):59-61.
作者簡介 張倩,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周海平,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