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志峰 肖正利
摘? 要: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往往會忽略讓學生閱讀數學內容,學生不能深入理解數學文字表述的意義,解答問題便會出現困難,甚至出現學過的知識依然不會解題,或忘得快的現象。這是教師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不夠的表現,學生在學習中沒有較好地對數學知識實現真正的閱讀理解。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尤為重要。
關鍵詞:小學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數學閱讀是讀者通過數學語言符號獲得數學意義的一種心理過程。數學閱讀需要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它是用相關的數學術語與符號,依據數學原理對邏輯關系進行分析與理解。數學知識的表述具有語言上的精確性和邏輯的嚴密性,數學不會出現含糊不清或容易產生歧義的詞匯,結論對錯分明。因此,數學閱讀要求認真細致,要反復推敲關鍵字詞所隱含的意思。
有專家指出:“數學課堂教學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數學閱讀是掌握數學語言的前提,數學課堂教學是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陣地。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以保證數學學習活動順利、有效進行。
一、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現狀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大部分中學比較注重對中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而小學階段雖然也有部分學校對此問題比較關注,但實踐教學中,很少有教師能夠把這個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有效體現出來。教師普遍認為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學習能力差,不敢放手讓學生通過閱讀來獲得新知。在講解習題時,教師反復講解,學生被動接受;在批改作業的時,教師發現學生有不少錯誤;在考試時,一部分學生還是沒有完全掌握相關知識……這些現象的出現,教師往往會認為是學生粗心所致,僅僅只是告誡學生以后要認真,糾錯時,教師也只將題目讀一遍,然后按部就班地根據答案的解題思路進行講解。這種教學現狀,既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習慣,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不能讓學生形成獨立學習的意識。
一般而言,學生數學學不好,往往是缺乏數學閱讀的能力。閱讀能力強的學生,理解能力也強,做題的準確率就高;閱讀能力差的學生,在做題時,蜻蜓點水式的閱讀,讀不出關鍵詞,讀不懂題意,悟不出數量間的關系。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一個閱讀能力不好的學生,就是一個潛在的差生。”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尤為重要。目前,學生使用的教材是依據新的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知識結構和年齡特征來編寫的,編寫過程中,考慮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大部分學生都能看懂。所以,利用現行教材開展閱讀教學,完成是可行的。
二、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提升的意義
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對學生各種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要使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學習,就必須重視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通過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現狀調查及培養策略探究,有助于幫助學生認識自身在數學閱讀這一重要學習方式上的不足,有助于教師認識到在數學教學中教學數學閱讀的重要性,有助于促進小學階段數學教育的“教”與“學”。
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可以使學生在有效的時間內快速和高效地掌握數學知識、掌握通過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與思考,以達到教學的預期效果。
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將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落到實處。集體教學的一大缺點是統一進度,兼顧大多數。教師講授的內容滿足不了接受力、領悟力強的學生,難以落實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而數學閱讀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學習,從而實現因材施教,真正做到面向個體,提高質量。
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理解和掌握了數學思維的學生認為數學非常有趣,而基礎薄弱的學生會認為數學非常枯燥無味,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更難理解與掌握。造成這種兩極分化的原因就是教師沒有重視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在興趣培養上,提升學生數學閱讀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通過閱讀,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知識及數學概念所表達的含義,才能讓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產生濃厚的知識探索欲望。
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數學語言具有嚴謹、科學、抽象、簡潔等特點。因此對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著力點在于提高學生有效、嚴謹解讀數學語言的能力。這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數學語言,充分理解每一個數學概念,而這種有效的解讀本身是一個邏輯性極強的思維過程。培養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有助于學生對數學語言產生更嚴謹、科學的認識,養成良好的數學邏輯思維習慣。
三、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課中留有空白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閱讀
數學課上應該多留空白時間,讓學生獨立完成數學閱讀,并為學生提供一些有效的數學閱讀材料。在學生閱讀前,教師可以先示范閱讀,并提醒學生注意教師閱讀的語言節奏、語氣輕重、關鍵詞句的強調,而后讓學生模仿閱讀,這樣反復多次的閱讀,有利于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文字所表述的意義,學習新知識能更加輕松,數學難題也能迎刃而解。
例如,這道練習題:“甲和乙從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兩地距離是20千米,甲每小時走6千米,乙每小時走4千米,如果甲帶了一只狗,和甲同時出發,狗以每小時9千米的速度向乙奔去,遇到乙后,又回頭向甲跑去,遇到甲后又向乙奔去,如此反復,直到兩人相遇狗才停下來,問這只狗跑了多少千米路?”題目中文字較多,題中的狗反復奔去跑回,讀一二遍后還是令學生難以明白題中隱藏的數量關系。這時,教師要留有較多的時間,讓學生充分閱讀題,反復閱讀,并指導學生邊讀邊想邊畫圖,直到學生弄明白本題的實質意義。
(二)巧妙設置懸念,讓學生探知閱讀
在數學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教學的實際需要,充分挖掘教學中存在的趣味因素,不斷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心理學家布魯納曾提到:“學習比較明顯的激勵方式應該為根據所要研究的課題是否有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探知閱讀。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教師巧妙設計了一個比賽環節,看誰算得又對又快。題目是(8+4)×25=( ),(25+17)×4=(),待學生計算一半時,教師就把答案寫在了黑板上,這時,學生會感到疑惑,問道:“為什么算得這么快?難道是您先算好了答案再與我們比賽嗎?”教師看到學生疑惑的樣子,可以說道:“不奇怪,是這節課的知識幫助了我。”接著教師板書課題“乘法分配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乘法分配律。”學生帶著疑惑,驅動著好奇心,快樂地進入新授知識的學習,一節有趣的課在懸念中便展開了。
(三)抓住關鍵字句,讓學生重點閱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數學語言文字的關鍵字句進行推敲,對文字的含義進行斟酌,明確關鍵字句之間的依存與制約關系。因此,數學閱讀教學要像語文閱讀教學一樣,要善于抓住文中的關鍵字句進行重點閱讀、反復閱讀、品味閱讀,感悟字句中所蘊含的數學符號、數量關系、空間形體等,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重點字句的閱讀,自然地使數學與生活,知識與技能,空間與圖像,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相融合,從而達到教學的可期效果。
(四)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分角色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當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時,會積極地去探究、開發。要使學生對數學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中,帶著問題分角色激情閱讀。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應用題時。上課伊始,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昨天班上表現優秀的同學鼓掌祝賀。接著教師問道:“學生鼓掌是怎樣運動的?誰能從兩只手開始運動的位置、時間、方向及運動的結果告訴老師?”學生回答:“完成一次鼓掌的兩只手開始運動的位置先是在兩側,運動的時間是同時進行的,方向是相對,結果是兩只手碰在一起。”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邊板書:兩手運動——兩側(兩地)、同時、相對(相向)——兩手碰在一起(相遇)。這時,教師選派兩位學生分別站在講臺前的兩側,表演相遇情景,學生會非常有興趣地觀看同學的表演,學生在觀看中,不知不覺地理解了相遇的三要素(兩地、同時、相對)。
(五)補充條件或問題,讓學生延伸閱讀
新課標強調小學數學教學要重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遷移思維和發散思維,讓學生用數學思維全面地認識客觀世界。在現行數學教材中,每個章節、課時或都安排有一部分開放性的知識內容,學習這些內容能有效地實現新課標的目標要求,達到科學育人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要重點抓好這些內容的閱讀與理解,教會學生補充條件或句子,開展延伸閱讀。
(六)引入數學故事,讓學生情趣閱讀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適當引入數學小故事,可以增強學生的閱讀情趣、提高閱讀興趣。數學教學有些枯燥,這時引入數學小故事進行閱讀,可以起到潤澤的作用,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有趣的平衡”一課時,講到杠桿原理,教師可以巧妙地引入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說過的話“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這個論斷的出現,會讓學生驚訝,學生或許會驚呼:“真的嗎?這是什么原理?”教師便可解釋說:“這就是杠桿原理。同學們還想知道阿基米德的其他數學故事嗎?”學生會回答“想”。于是,教師在屏幕上展示“阿基米德的故事”,學生饒有興趣地開始閱讀,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七)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拓展閱讀
學生具有豐富的數學閱讀經驗,和較強的閱讀能力,才能準確并正確地認識數學客觀世界。日常生活中蘊含著很多數學知識、數學問題,只要善于閱讀,學生就能發現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產生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方向與位置”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要求學生對上學放學所走過的路線進行辨認,畫出路線圖,讓學生用數學知識表達每個點所表示的方位。這種讓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融入課堂的教學方法,降低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可以更形象、更直觀地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生活經驗,并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八)借助閱讀范本,讓學生課外閱讀
小學階段的閱讀學習是培養數學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期,僅僅依靠課堂教學培養閱讀能力是不夠的,教師應多開辟課外途徑,拓寬閱讀范圍,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提高課外閱讀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借助課外閱讀范本,如《數學方法報》《聰明泉》《課堂內外·學生版》《趣味數學》等,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培養數學思維,激發數學學習興趣,樹立解決數學問題的信心。
四、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充分發揮教學智慧,應用教學技巧,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數學知識、解答數學問題,還要讓學生樹立一種把數學學習作為一種文化、一種語言進行傳播的思想,教育學生學會數學閱讀,讓數學閱讀成為習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為學生的思維發展與能力培養提供堅強的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建文. 閱讀能力,數學老師也追求——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研究[J]. 現代交際,2011(04):156-157.
[2]樊偉. 小學高年級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研究[J]. 數學大世界:下旬,2017(12):89.
[3]冉啟平. 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5):53.
(責任編輯:鄭? 暢)
* 本文系江西省立項課題研究“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現狀調查及培養策略研究”(課題編號:GZSXZD2022-45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