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新形勢下,青年人的就業機遇與挑戰并存。2023年,高校應屆畢業生達1158萬,比去年多了82萬,這意味著今年的就業市場將承擔比往年更大的就業壓力。雖然今年的就業形勢相對嚴峻,但經多方發力、齊心協力,高校輔導員仍能夠探尋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新路徑,制定出新對策,保證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持續穩定地進行。
[關鍵詞]新形勢;高校輔導員;就業;工作策略;實現路徑
就業率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指標,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截至2023年7月,高校應屆畢業生達1158萬,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個百分點,大學畢業生數量預計比去年增加82萬,這是繼2022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首次突破千萬大關后,又一個高校畢業生超千萬規模的就業年。此外,2022年尚存部分離校未就業的畢業生,這對原本壓力頗大的就業市場來說,其壓力進一步加大。就業工作事關高校健康發展以及社會和諧穩定,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分析原因、尋找對策、探索路徑,增強大學生就業教育的力度、廣度和深度,穩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
一、新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現象原因分析
青年學生在新形勢下就業難這一現象的產生存在宏觀和微觀原因。從就業市場這一宏觀層面分析,大學畢業生是新增勞動力,無職場工作經驗及資源,在就業市場上需較長的適應期,而用人單位培養大學畢業生這個過程需耗費相當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資源。所以,當經濟形勢利好、業務擴張的時候,用人單位愿意招聘大學畢業生,也愿意花時間和資源培養;但當社會發展處于經濟下行階段,用人單位面臨經濟收縮期時,它們對高校應屆畢業生的招聘需求降低,矛盾便凸顯出來,這主要是因為作為提供就業崗位的主力軍,民營企業當前普遍處于復蘇前期的過渡階段,尚無太強的就業吸納能力。所以,勞動力市場短期內存在供過于求的現象,加劇高校畢業生之間的競爭,造成就業形勢相對嚴峻[1]。
從微觀層面上分析,面對激烈的競爭,一方面,部分應屆畢業生并不急于求職,而是以旅游、備考公務員或事業單位等為由,在求職路上放緩步伐,于是出現了“懶就業”“慢就業”的現象。另一方面,由于用人單位用工需求與畢業生求職期待并不完全匹配,這就導致部分缺乏競爭力的應屆高校畢業生在求職道路上受阻,產生自卑、焦慮等心態。總體而言,從心態上分析可知很多學生缺乏行動,只從自身主觀感受的角度,認為就業難,目前還不到時候,想再繼續觀望,加上部分畢業生對就業市場的信心不強,普遍盲目追求“體制內”就業,沒有正確認知公務員和編制崗位的責權利[2],在“大我”與“小我”上選擇失衡,主觀地為自己限定了就業范圍,于是被動地等待崗位的發布。但實際上,當年可能并無合適的招考崗位抑或崗位競爭過大,因此高校應屆畢業生難以成功上岸,錯失了求職的黃金時期。
就業是高校畢業生的“心頭大事”,是一項民生工程、筑基工程,關系到千家萬戶的福祉與期盼。即便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問題上面臨著諸多挑戰,作為高校輔導員,我們更應迎難而上,采取更為積極的舉措拓寬就業渠道,多管齊下、多方發力促就業、穩就業。同樣,各部門也要充分落實主體責任,貫徹落實“1+1+1”的就業跟蹤模式,即“輔導員-班主任-專業指導教師”的責任體系,充分發揮全院教師的力量,力促高校畢業生平穩就業。
二、新形勢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策略
做好、做實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就業指導工作應重點關注兩個方面:一是在新形勢下如何穩步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盡全力確保畢業生穩定、高質量就業;二是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如何豐富就業指導服務內涵,將就業指導、就業幫扶與服務育人相融合。因此,了解新形勢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和難點,探索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穩定開展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助力高校畢業生早就業、就好業。
(一)統籌規劃,各方聯動,形成合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做好、做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需要從學校、學院及學生個人等多個方面來制定措施和方案。從學校層面來看,要加強頂層設計,落實相關主體責任。各院系間、輔導員與教師隊伍要齊心協力,共同推動就業工作扎實開展,完善各方主體責任,建立科學有效的就業跟蹤體系,才能更精確、更科學地進行就業追蹤。這需要構建“1+1+1”的就業責任落實制,即形成“輔導員-班主任-專業指導教師”的就業跟蹤體系,才能多方發力共促就業。其次,為使就業跟蹤體系行之有效,需明確各方主體的工作職責,即由班主任把握本班的就業情況、專業指導教師負責組內學生的就業跟蹤,輔導員進行末端落實就業工作,朋輩互促,家校互通,各責任主體各司其職。
針對畢業生困難群體(學業困難、經濟困難、就業困難)的幫扶,應對該典型學生開展專題研討會,進行就業信息摸排,建立“一人一策”行動臺賬。第一,專業指導教師和輔導員可利用各種渠道為其提供實質性指導服務,例如簡歷制作技巧、面試禮儀與方法和就業政策講解等,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輔導員應整理匯總相關工作臺賬,準確掌握重點關注群體的生活基本狀況和就業意愿,定期與該群體學生開展溝通交流,加強溝通談心,進行心理疏導,緩解學生的不良情緒,幫助學生合理定位,既認識到早就業、早鍛煉、早獨立的重要性,也引導學生主動把握就業機會,切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否則朝三暮四、挑來撿去,可能最后會落得“兩手空空”的結果。第二,應暢通家校聯系渠道。一方面,輔導員通過談話了解高校畢業生的求職心境和需求,在與學生談話結束后,應對談話記錄進行梳理,將需反饋的問題及時告知家長。另一方面,針對就業困難的學生,輔導員可將所收集的招聘信息以微信、QQ的方式分享給家長,讓學生家長幫助學生篩選對學生及家庭有用的、可行的招聘信息。這樣做的目的是,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生能夠更精確地排除不合適的招聘信息,同時也能讓家長通過學校提供的就業信息了解當前大學生所面臨的就業形勢,包括崗位需求、薪資狀況等,權衡利弊做出更好的選擇。總而言之,通過家校合力育人,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也可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家校合作,共促就業的局面[3]。第三,發揮朋輩心理輔導作用。創建就業幫扶小組,小組成員每人對接十余名求職的畢業生(包括升學失利的畢業生),了解其就業意向地區、單位以及目前就業進程等信息,針對性地向就業同學推送求職信息,并對畢業生困難群體進行求職經驗分享和幫助,鼓勵未就業學生走出校園,走進職場,踏出第一步。畢業生朋輩互助模式不僅是對學生本身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運用,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互幫意識,促進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增加交流,增強學生的集體感和榮譽感,實現就業輔導精細化、全覆蓋的有效途徑。
(二)提前研判,積極引導,實時掌握
新形勢下,輔導員的就業指導工作需提前開展,從大一新生入學時抓起,提早研判,因勢利導,分析近幾年的就業形勢和現狀,了解學生所學專業的行業和就業動態,展示歷屆學長學姐的優秀就業典范,通過“講好身邊的故事”引導學生樹立“先擇業后就業”的觀念。這樣做既可以幫助高校畢業生從學長學姐的求職經驗中獲取經驗,還可以利用學長學姐的優勢,在最后一學年,爭取為他們提供企業內測的機會,更好地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
除做好就業形勢提前研判的工作之外,輔導員還需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就業觀。培養“四有”新人是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務,首先要培養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4]。對高校畢業生等青年來說,積極的就業觀念是順利求職的催化劑和加速器,可以放大就業政策效應,增強措施效果。在此指導下,輔導員也應利用主題班會課正確解讀國家就業政策,開展相關的思政教育工作,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到西部以及到欠發達地區建功立業;引導畢業生特別是思想上積極上進的學生,把“青春夢”融入“中國夢”,將個人建功立業的志向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聯系起來,主動到部隊、到基層、到艱苦的地方去就業、創業,實現人生價值;引導學生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民族和社會的需要相融合,努力使個人的追求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
契合。
在進行畢業生就業的摸底工作時,為更好掌握畢業生畢業去向實時動態,輔導員應建立學生工作臺賬,實時更新以及掌握畢業生的意向就業城市、崗位和期望薪資,并充分做好人文關懷,主動了解學生當前的就業狀況和心態,積極組織上述畢業生參加各種線上線下招聘活動,或是結合該類學生的專業背景,聯合部分企業推送“專人專崗”,實現“點對點”推送招聘崗位,實現精準以及有效幫扶。
(三)以生為本,精準幫扶,分類指導
在新形勢下,高校亟須轉變傳統就業指導模式,以“以生為本”為宗旨,“一生一策”為指導,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所學專業和就業需求,分門別類地為學生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就業指導,建立完善的就業保障機制,并根據招生計劃的內容及專業特點,為大學生提供多種不同就業保障服務,提升大學生就業發展能力[5],力促高校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所以說,輔導員“以生為本”的工作理念是“以人為本”理念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運用與體現。
在就業工作的落實上,“以生為本“即從整體出發,輔導員需要把握學生所學專業與就業市場的匹配程度,同時也需專注個體,了解每位學生的性格特點與就業需求,由面到點,做好、做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這就要求輔導員需探索具有個人風格以及適應當代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就業指導模式。當代大學生普遍為社交媒體的追捧者,輔導員們應充分利用好社交媒體宣傳,助力高校畢業生平穩就業。例如,輔導員可以通過線上直播這一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定期為其進行簡歷制作指導以及傳授面試技巧等,為畢業生簡歷進行潤色修改,幫助高校畢業生更好地適應求職狀態,增強自信心。此外,輔導員需對學生的畢業去向意愿進行劃分,要做到學生信息摸排準確,以便更好地開展“一生一策”精準幫扶,為其排憂解惑。在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幫扶之前,要對幫扶對象建立臺賬,了解這些學生的基本情況,其中包括其就業意向城市及崗位、實習經歷、獲獎榮譽等信息,掌握每一位學生當前的就業進度,以便更好地進行“一對一”精準幫扶。
針對不同類別的學生,輔導員應做到:第一、對于主動求職的學生,輔導員們應及時與其進行溝通交流,結合其所學專業,掌握其就業意向、目標崗位,拓寬就業崗位搜索渠道,廣泛搜集招聘信息,為其精準推送招聘信息,也應主動詢問學生目前是否存在求職困境,幫助學生獲取有針對性求職信息,提高求職成功率,以便針對性地開展就業幫扶和指導,如心理疏導、求職禮儀等;第二、對于擬升學的學生,應關注其心理,定期溝通其備考進度,及時推送省考試院發布的相關考綱和考試信息,鼓勵其積極備考,并邀請往屆優秀學長學姐分享經驗;第三、對于被動求職的學生,要深入學生群體,了解學生心理狀況、求職進程以及生活情況,辨別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和痛點之外,也應能夠有針對性地對每位學生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以及指導,并推送相關求職技能講座,充分發揮高校思政教育的引導功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理念,鼓勵學生通過就業理解社會、奉獻青春和創造價值[6]。
結束語
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它一頭連著老百姓的飯碗,一頭連著經濟發展。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當前經濟的發展正處于轉型期,經濟更注重高質量發展,新興行業以及業態不斷涌現,就業市場充滿潛力,這將會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造出更多機會,吸納更多高校畢業生投入就業市場中。在新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需要時刻繃緊促進大學生“就好業”這根弦,始終把高校畢業生放在主體地位,從就業措施的落實以及轉變大學生的心態著手,為青年學生的就業保駕護航,不落下一個人,不丟失一次幫扶機會,努力實現畢業生“好就業”“就好業”,用實際行動譜寫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就業贊歌。
參考文獻
[1]徐方舟.新時代高校輔導員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路徑初探[J].就業與保障,2022(10):172-174.
[2]夏利波.后疫情時代高校畢業生“慢就業”“懶就業”破解路徑探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2(19):23-27.
[3]陳國良.后疫情時代高職院校“穩就業”對策研究:以閩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7(1):10-13.
[4]薛文輝.基于學生視角下的就業能力提升策略[J].新西部,2018(26):119+126.
[5]李超.高校思政教育與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的融合研究[J].就業與保障,2023(3):121-123.
[6]丁建范.高校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2(2):90-92.
作者簡介:蘇雅婷(1994— ),女,漢族,福建泉州人,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