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詩筠,邱嘉如,陳月
【摘? 要】 深入探究如何優化課堂教學質量時,往往先聚焦于教師的備課,隨后轉向考量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在此,前者也就是常說的教學設計,而后者則指教學實施的過程。鑒于此,文章旨在深入剖析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這兩個核心環節,細致探討在這兩個環節中應特別關注的關鍵要素,以期能為音樂教師提供一種實用的參考框架,從而助力他們在教學實踐中取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音樂課堂;教學設計;教學實施
一、精心籌劃:教學設計為先
教學設計是教師在遵循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質,對教學活動中的理念分析、教材與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設定等各個環節進行深思熟慮與合理布局的過程,旨在形成一套明確且系統的教學方案設想和計劃。
教學設計的質量將對后續的教學實施產生深遠影響,其優劣直接決定了教學活動的效果。因此,深化對教學設計的理解和認知,對確保教學實施的順利進行以及提升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先決意義。此外,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保持足夠的靈活性,避免設計過于僵化,以利于后期教學實施環節的順利開展。
(一)重視對教學理念的分析
教學設計理念是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剖析、選擇適當教學方法、指導教學實踐以及評估學生學習成果的全過程,它在教學設計中扮演著主導思想的角色,為后續各個環節提供明確的導向。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對設計理念的分析給予特別關注。摒棄過去機械地遵循教材的教學理念,教師應深入認識到中小學課程在促進學生審美和個性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師應以新課程標準和教育教學原理為依據,結合教材內容和社會生活實例,同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對各種教學設計要素進行全面而深入地分析。這將有助于確保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緊密結合,進而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
(二)關注教材分析的廣度
在進行教材分析時,教師不能僅局限于對某一課內容的孤立探究,而應拓寬視野,對整個課題乃至其他單元的內容進行全面考察,深入剖析課題與課題、單元與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差異。此外,教材分析不能只停留在形式層面,例如對基礎知識的簡單梳理,還應該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價值和育人價值,這恰恰是教材分析的核心所在。教師要擯棄那種過分強調知識技能傳授,而忽視育人價值滲透的教育模式,應對教材中豐富的人文內涵進行深入而細致地剖析。這樣做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還能培養他們的人文情懷和批判性思維。通過這樣全面而深入的教材分析,教師可以為基礎學科的教學提供更加科學、豐富的指導和借鑒。
(三)強調學情分析的深度
在教學設計的學情分析環節,很多教育者常常陷入一種共性誤區,即只停留在表面和淺層次的分析上。他們主要關注了學生已經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學生的普遍年齡特征,但并未深入探究學生的個性特點,而是過于依賴自身的經驗進行主觀判斷。更為關鍵的是,他們往往忽視了對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詳盡分析,而這一點恰恰是學情分析的核心所在。因為只有全面把握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深入了解他們已經掌握的知識,教育者才能更有效地傳授知識,實現教學目標。在進行學情分析時,教師應該采取一種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方法,包括對學生學段基礎的分析、對學生應然狀態的分析,以及對學生實然狀態的分析。通過這樣綜合性的分析,可以更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情,從而為教學提供更加科學、有針對性地指導。
(四)厘清教學重點與難點的概念
較多教育實踐者在探索教學過程的優化中,往往陷入一種常見的誤區,那就是對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這兩個核心概念的理解不夠明確,甚至出現混淆使用的情況。這種混淆不僅使原本設定的教學目標難以實現,更重要的是,它為后續的教學過程埋下了重大的隱患,可能導致一系列教學失誤。
教學重點,源于知識體系的內在邏輯和結構,它通常指在一堂課中需要被重點強調和闡釋的關鍵性內容,這些內容在知識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是學生理解和掌握該學科知識的基礎和前提。教學重點的設定和貫徹,應當體現為一堂課的主線,貫穿始終,引領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深入。而教學難點,則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基于他們現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來界定的。它通常指的是那些學生難以掌握和理解的知識技能點,這些知識點可能因為在學生的先驗知識中缺乏相應的支撐,或者因為其本身的復雜性和抽象性導致學生難以理解和應用。
因此,對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準確理解、明確區分和有效運用,是保證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所在。這要求教育實踐者在設計和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對教學內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還要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和洞察,以確保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五)把握好各環節之間的聯系
1. 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的內在聯系。在深入剖析一些教學設計案例后,本研究發現,教學目標在教學推進過程中逐漸被淡化,最終導致教學過程與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產生顯著偏離。問題的根源在于教師未能準確識別本節課的核心要點,而將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了一些非關鍵性內容的介紹和講解上。這種做法實際上是一種資源的錯配和誤用。在教學過程的設計階段,應當構建與教學目標相對應的具體實施策略,并確保教學目標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占據核心地位。教學目標是教育活動的終極追求和評價標準,而教學過程則是為實現這些目標所采取的有序步驟和實際行動。因此,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之間必須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匹配度。
2. 教學用具與教學過程的協同關系。教學用具在教學活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們能夠通過直觀、生動的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學習內容,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促進學生多元能力的發展。然而,當前教學設計中的一個普遍問題是,為追求表面上的華麗和多樣性,教學用具的選擇往往過于繁雜,如樂器、卡片等教具被大量引入,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些教具的使用頻率卻極低,這不僅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教學效果,反而可能對整體教學質量產生負面影響。另外,以鋼琴為例,盡管很多教學設計都將其作為重要的教學用具,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是象征性地使用一兩次,這顯然沒有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學用具的潛在價值。因此,教師應該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合理選擇和使用教學用具,確保它們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最大的效用。
二、生動呈現:教學實施緊跟
教學實施是依據預先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案,將理論化的教學過程在真實課堂環境中予以實現和還原的實踐活動。當教學設計逐步過渡到教學實施階段時,教師應始終保持高度的警覺,確保教學實施始終緊密圍繞并忠實于教學設計的核心指導思想。教學設計主要解決的是“教什么”和“如何教”的抽象問題,為教學活動提供一個清晰的藍圖;而教學實施則是將這一藍圖具體化為一系列有序、有目標的實際教學活動,解決的是“怎么做”的問題,從而確保教學設計的理念和目標得以準確、有效地實現。
然而,在真實的教學環境中,不可避免地會觀察到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或脫節。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兩方面。其一,教師可能對教學設計的理解不夠深入或熟悉,未能全面把握其精髓和要旨,從而影響了其在實踐中的有效運用。其二,教師自身的專業技能、教學方法和教學態度可能無法完全匹配或實現教學設計中的預設要求,導致實際教學效果與設計初衷產生偏差。為盡可能縮小這種差異,確保教學實施真正體現教學設計的理念和目標,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技能
在中小學的教學中,能夠使用音樂術語給學生講述清晰明確的知識、可以按照譜例給學生呈現正確的范奏和范唱,是教師基本功方面的體現。這既要求教師擁有一定的鋼琴演奏能力,又要求教師掌握一定的聲樂演唱技巧,此外還需具有樂理、和聲、曲式分析等基礎理論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有美的體驗。因此,教師提高自身的基本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多進行視唱練耳的訓練。首先,它可以鍛煉學生識譜的能力,識譜在這里包括兩項內容,分別是視譜唱詞與視奏。視唱練耳也是一項技能,如果技能經常不用,久而久之就會忘記。只有經常進行視唱練耳的練習,識譜的能力才會持續地提升。其次,它可以加強學生對音符的記憶,對旋律有一個更清晰的概念,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準問題。再次,它可以進一步訓練聽覺的能力,提升學生對樂曲的理解,增強學生自身的樂感。最后,它可以讓學生正確地把握好節奏、節拍等方面。
2. 提高自身的理論知識,包括深入學習樂理、和聲、曲式分析等基礎理論知識。當學生的理論知識達到一定水平之后,一方面在教學時可以對學生采用音樂學科的專業術語進行知識的講解,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錯誤;另一方面可以對作品的調性、曲式結構,以及織體、和聲、色彩等進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確定音樂作品的情緒,從而可以在備課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為接下來的即興伴奏做好準備。
3. 不斷地進行鋼琴基本功的訓練。即興伴奏的前提是要有一個良好的鋼琴基本功,這需要學生每天抽出大量的時間進行練習。起初可以采取由易到難的策略,即先選擇樂曲較短且音符簡單的樂曲進行即興伴奏練習,當慢慢熟練以后之后再過渡到比較難的樂曲。
(二)不斷改善自身教姿教態
音樂學科中的審美性已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的核心關注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初任教師常常在表達與呈現方面遇到挑戰,如表情、情態、語言和音調等表達維度的不足,這反映出教姿教態的欠缺。教姿教態不僅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外在形象和風度的展現,更重要的是它通過教師的語言和行為傳遞出的深層理念、人格特質、審美情感和文化底蘊。這種教育與教學的融合體現了一種學術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一般而言,教姿教態的自我提升依賴于日常的訓練與培養。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模擬教學的方法,在鏡前進行自我觀察與調整,或者邀請同行或朋友作為觀察者,提供反饋和建議。這種自我反思與他者視角的結合有助于教師更全面地認識自己的教姿教態。
具體而言,教姿教態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應展現出飽滿的精神狀態和整潔利落的形象,避免出現彎腰駝背等不良姿態,確保在學生面前呈現出最佳狀態。其次,面部表情的豐富性也是教姿教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通過自我練習和調整,使面部表情更加生動和具有感染力,特別是在與學生互動時,應展現出微笑和親和力,以營造積極的教學氛圍。再次,在請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疑問時,教師可以通過微微前傾的姿態來傳達出對學生的關注和尊重,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促進教學互動,并最終提升教學質量。最后,語言的準確性和表達能力也是教姿教態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教師應力求使用標準的普通話,確保吐字清晰、語言生動并富有繪聲繪色的描繪能力,同時在語調上要有適當的抑揚頓挫,以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三)進行積極正向評價,改善課堂互動模式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在中小學的音樂教學設計中也是十分關鍵的一點。在教學過程中,幾乎每位優秀教師都意識到了評價對學生產生的巨大作用。積極正向、科學有效、充滿人文色彩的教學評價對學生自信心的提高不言而喻,同時學校中的音樂課本身就對學生的審美發展、個性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當學生的自信心提高時,也自然可以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發展。具體而言,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對學生進行稱贊和激勵進行積極正向的評價,如“你對生活的觀察可真仔細”“你唱的歌曲可真動聽”“你了解的音樂知識可真多”等。這些評價語言可能看似不值一提,但是一方面可以喚起學生的自我成就感,另一方面對整節課堂的教學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當程度的積極影響。此外,評價的維度不能只考慮教師的教,還要考慮學生的學,通過評價學生的學來評估教師的教。在評價時要回歸學生本位,即讓學生對自己學習的成果和有效性進行評價。通過學生自己對這一節課的學習進行自我評價,教師可以了解他們的想法、收獲、不足與期待,從而可以更好地改進之后的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向萍. 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師在有效教學中的角色淺析[J]. 音樂時空,2016(04):152-153.
[2] 王雅雯. 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J]. 音樂時空,2015(14):131.
[3] 張婧. 高中音樂新課標教科書(湖南版)南京地區使用調研[D]. 重慶:西南大學,2011.
[4] 馬會梅,林仙,宗嵐. 教師教學行為設計的優化策略[J]. 紅河學院學報,2007(0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