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暮瑋 劉曉燕 耿軍會



[摘 要]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課程質量影響著育人成效。金融學作為專業基礎課,在金融學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構建科學的課程質量標準成為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文章首先對河北金融學院金融學課程質量標準建設的做法進行了介紹,確定了金融學課程的全過程質量標準體系,尤其關注教學目標的標準化和教學設計的標準化建設;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具體的成果成效和突出做法,對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歸納;最后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措施及今后的持續性建設規劃,以為金融學課程教學在非金融學專業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有效提升教師的授課水平以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關鍵詞]金融學;課程質量標準;教學目標;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21-0031-04
教育部高等學校金融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于2014年公布的《金融學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規范了對金融學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專業發展及教學質量評價的基本要求,并指導各高校根據自身定位和辦學特色制定不低于該標準的教學質量標準。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正式發布了我國首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國家標準——《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使本科專業建設進入了對標設置、對標發展和對標評價的新時代。2018年11月,《教育部關于完善教育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出爐,指出要完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標準。這些文件的出臺和實施充分表明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到了以質量為核心、以標準為抓手的發展新階段。
目前,金融學課程面臨“兩多一廣”的情況,即涉及的教師多、學生多,涉及的知識面廣。河北金融學院的金融學課程雖然在開課前基本已經有了較為標準的要求和文件,但與國家及學校提出的標準化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一、金融學課程質量標準建設過程及主要做法
下面以河北金融學院為例,談金融學課程質量標準建設的過程及主要做法。
(一)建立“三級聯動”目標體系,形成標準化的課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中心和標尺。備課前要鎖定教學目標,備課中要圍繞教學目標,行課中要盯緊教學目標,行課后要回顧教學目標。教師在金融學課程授課過程中要遵循“思政+專業+科技”的新財經人才培養理念,不斷梳理整合課程教學目標,最終形成“思政育人+專業育人+科技育人”的“三級聯動”教學目標體系(見圖1),讓學生能夠堅定“四個自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全面而系統地掌握金融學專業知識,使學生熟悉國家有關金融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初步了解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提升學生對金融形勢的關注度與金融素養。
河北金融學院金融學課程組(以下簡稱課程組)對金融學課程每一部分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都進行了明確,形成了標準的目標體系,尤其是思政育人目標體系,以“育人育心,澆花澆根”精神為指導,為每一部分教學內容都設置了針對性的目標,力爭通過“滴灌式”滲透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政意識(詳見表1)。
(二)完善并統一教學文件和實施過程,實現教學設計的標準化
1.教學大綱的標準化
教學大綱是教師組織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以綱要的形式規定課程的基本內容、性質、任務以及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由于金融學課程的授課教師較多,不同的教師對內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有所不同,有可能會出現重點偏差、課時分配不合理等情況,因此首先需要對課程教學大綱進行標準化設計。課程組設計的金融學課程教學大綱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教學課時的分配等提出了標準化要求,以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開展。
2.課程設計的標準化
按照學校和學院要求,課程組對各部分教學內容的教學資源和案例、知識體系構成、重點難點、教學活動、教學手段方法等都進行了清晰的描述和整合,并將每一個環節所要實現的目標詳細列出,方便教師參考并參照執行,保證教師能夠通過課程設計標準化地完成教學過程,有效避免了重點難點不突出、教學活動不合理等情況的發生。
3.考核和評價體系的標準化
課程組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過程性評價和期末考核雙層次的標準化考核體系。過程性考核成績占比40%,期末考核成績占比60%,各部分具體構成如表2所示。過程性考核用以檢驗學生日常學習效果和思想變化,期末考核考查整門課程(包括思政點)的學習效果。通過建立此標準化考核和評價體系,可以更好地實現“思政育人+專業育人+科技育人”的“三級聯動”目標體系。
4.教學管理的標準化
為保證標準化教學設計的順利開展,課程組對教學管理過程進行了標準化設計,主要體現在集體備課、教學觀摩等活動的定期開展。
(1)每周固定召開課程組教研活動,集體備課,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或者疑問展開討論,尤其是線上授課以來,課程組堅持線上集體備課和研討活動不間斷,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開展。
(2)定期開展教學觀摩活動。教師就教學活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交流。教師在教研活動和觀摩活動中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也能夠為今后課程標準的進一步優化提供參考。
二、取得的成果成效、突出的亮點和特色
(一)取得的成果成效
1.教師授課有依據,教學活動豐富
因為每一部分都有標準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環節,教師在授課時可以根據規范的設計有條不紊地開展教學:課前發放教學資源,提出思考問題;課中講授重點內容,開展討論、分組研討等活動,課后布置相關作業和預習任務。同時,關聯平時成績的三次測驗根據各班教學情況依次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生學習有目標,參與積極性高
在開課前通過發放課程說明書,將考核機制告知學生,且對于每個模塊的重點難點,也會在講課時提前告知學生。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就愿意參與課堂互動,參與分組研討和課堂討論。同時,課堂展示環節采取“找碴”的方式,隨機抽取2~3組進行課堂展示,其他同學找出存在的漏洞或者不足,教師最后進行總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形成了良好的學習風氣,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豐富的課堂活動促進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學生在課后作業及課中測驗中的成績均較為理想,學習效果良好。
(二)突出的亮點和特色
1.規范的教學流程和環節設計改善教學效果
課程組針對每個部分的教學內容都設計了規范的教學流程和教學環節(見圖2),雖然表述上略有不同,但基本都采用“五步法”教學流程,即包括課程導入、知識講授、鞏固拓展、啟發思考和評價總結五步。教師通過認真研讀教學設計,將這一流程每個環節應用于每節課,使學生在各個環節都能實現有效學習,實現了“教師講課有標準,學生學習有收獲,師生互動效率高,每節課程出效果”。
2.思政感悟點全覆蓋,“滴灌式”滲透模式不斷提高學生思政意識
教學內容做到了思政感悟點全覆蓋,所有章節都有具體的思政要求,如在信用相關章節的教學中,通過“失信人員無處可逃”的視頻,使學生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通過關于“不良校園貸”的新聞和視頻學習討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和消費觀;在利率相關章節的教學中,通過講授復利法的計算,使學生認識到“每天進步一點點,量變會引發質變”,幫助學生掌握復利思維;在金融市場部分的教學中,通過國內金融市場發展相關案例的教學,強化學生的國情認知以及道路自信;在通貨膨脹部分的教學中,通過介紹某國嚴重通貨膨脹的現狀及后果,引導學生關注各國宏觀經濟以及我國經濟的平穩運行取得的成果、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金融素養及家國情懷;等等。另外,幾乎所有模塊的教學中都安排了分組研討和學習,不斷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和分工合作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采用這種“滴灌式”滲透的模式,循循善誘,“潤物細無聲”地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三、金融學課程質量標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個別教學資源難度較大,不適合非金融學專業學生學習使用
課程組經過不斷的研討和協商,最終編寫出了現有的標準化教學文件,并建成了教學資源庫,但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個別教學資源對于非金融學專業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如金融衍生工具市場中金融期貨部分內容相關期貨案例的分析,學生只利用淺顯的期貨知識很難分析透徹,且該部分內容在非金融學專業金融學課程中的重要性不突出,因此課程組會在今后的課程規劃中進行修正。
(二)部分教學內容時間分配不太合理
對于教學環節的設計,各位教師根據以往教學經驗進行了不同環節的時間劃分,但具體實施過程中發現不同專業學生學科背景不同,授課進度不完全相同,尤其是部分精講內容時間安排較少,如果嚴格按照原計劃時間分配進行講解,難以保證教學效果。
四、優化措施及未來規劃
(一)優化措施
第一,優化和完善教學資源。根據教學過程反饋,對教學資源的難度進行調整,對部分不作為重點的內容適當減少教學活動、降低教學資源的難度,保證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掌握和深入學習。
第二,優化時間分配。根據不同班級授課教師的反饋,關注時間分配不合理的問題。在課程研討過程中,探討時間分配的合理性,研究構建彈性時間分配制度,各授課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的情況自主掌握時間分配,只要保證每個模塊整體課時分配符合要求即可。
(二)未來規劃
第一,持續優化教學內容,使教師授課依據更加明確。雖然經過多輪研討,課程組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但是任課教師在具體授課過程中發現部分教學內容的描述還可以更加精準,因此課程組今后會持續通過教研活動不斷優化教學內容。
第二,繼續完成課件標準化設計工作。目前各位教師的課件各具特色,但沒有一個標準化的形式。為了防止出現遺漏教學環節或教學內容的情況,課程組今后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課件的標準化,保證主要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活動等都在課件上體現,保證課堂教學的有序開展。
通過長期的建設,河北金融學院金融學課程基本已經完成了全過程質量標準體系的構建并將其運用到了實際教學過程中。目前來看,該體系運行效果良好,但具體運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今后課程組還需繼續對該體系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和完善。
[ 參 考 文 獻 ]
[1] 張楊,和學新.高質量發展視域下的大學課程質量:內涵、特征與實現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41(4):39-44.
[2] 閆志港,杜永偉.高校課程質量提升路徑探討:以宿遷澤達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公關世界,2023(4):74-76.
[3] 申雅琛.基于EPAS國際認證的應用型高校商科課程質量標準建設與實踐研究[J].高教論壇,2022(12):80-83.
[4] 萬虹宇,孫毅,卜長明,等.混合式“金課”質量標準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6):117-124.
[5] 翟天嵩,王海紅,劉忠超.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標準與課程評價體系的建設與實踐:以自動化專業為例[J].科技風,2021(36):25-27.
[責任編輯:周侯辰]
[收稿時間]2023-06-15
[作者簡介]彭暮瑋(1996—),女,河北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區域金融、綠色金融。通信作者:劉曉燕(1982—),女,河北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綠色金融、區域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