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陳怡
摘 要: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構建了新的教學觀,新課改同樣強調“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和引導生活”。在生活化視域下,如何將小學美術課堂導向生活,讓生活走進美術課堂,切實打造出高效的小學美術課堂,是廣大小學美術教師需要重點討論的課題之一。本文結合生活化教育的內涵、意義,就生活化視域下的小學美術有效教學展開研討。
關鍵詞:生活化;小學美術;有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03-0200-03
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生活化教育取得了廣泛的運用空間。美術是一門藝術類、人文類學科,是學生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的基礎科目。以生活化視域展開教學,實現生活元素在美術課堂中的導入,既能有效激發小學生的課堂參與欲望,也能讓學生在生活化學習中生成感悟,培育其美術創造力。作為新時代的小學美術教師,要深刻探析生活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內涵,在課堂中經常性融入生活元素、構建生活情境、開展生活實踐教育活動,助力學生在生活化學習中實現“知行合一”,保障學生在美術課程中取得最佳發展。
1.生活化教育的內涵及理論依據
生活化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論”體系的核心精華,而生活化教育又由“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命題構成。“生活即教育”主張知識源于生活,而教育需要基于生活達到改造生活的目的。“社會即學校”是將生活教育落實的重要場所,認定學校是一個“小型”社會,以課程為介質落實生活化教育,讓學生接觸更為廣闊的生活環境,形成正確的生活觀念。而“教學做合一”強調在做中學、學上做,并在實踐中理解、掌握及運用知識,以保障學生學習與認知的一致性。這三大命題脫離了傳統的、舊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具備濃厚的、充滿時代氣息的創新精神。廣大小學美術教師要深度意識到生活教育的內涵及本質特征,在課程中以此為基石構建出生活到教育、教育到生活的一體化循環樣態,在課程中積極導入生活元素、創設生活情境、構建生活氛圍,實現生活導入課程,并經常性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將學生的學習導向生活,促使學生徜徉在生活化的環境中,迸發出新的思路、提升實踐能力,取得最佳發展。
2.生活化視域對小學美術教學的意義
(1)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生活觀念
教育貼近于生活,而知識又來源于生活。美術作為一門藝術類學科,其眾多藝術作品都源于生活,教師以生活為視域展開美術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生活的影子,轉變其對美術學習的認知,在學習中成長,在學習中感悟,并轉變學生的生活態度和觀念,產生觀察、記錄和感悟生活的意識,從而在生活中對“美”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與認知。
(2)拔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
生活化視域下的美術教學能夠讓學生意識到美術學習與生活間的緊密連接。不管是從“美術走向生活”,還是將“生活導入美術課堂”,其都是一種對學生生活情境的再現過程,能夠讓學生意識到美術創作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并升華于生活。在今后生活中,能夠站在美術學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和解析,能夠真正實現知行合一,讓學生在生活化學習和實踐中迸發美術創作靈感。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欲望
美術中的眾多作品大多都是以生活為原型進行創作的,小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其思維更加活躍,對一些趣味性生活內容會表現出更高的興趣,會對生活中的事物、情境進行積極探索。因而,生活化教學是和小學生的思想發展規律相契合的。在生活元素和情境的驅動下,學生的能動性會明顯提高,在輕松愉快的生活化氛圍中,思維更加活躍,從而實現更為高效、活潑的美術課堂的構建。
3.生活化視域下的小學美術有效教學策略
(1)充分利用生活原料,豐富美術教學資源
教師要利用生活材料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環境適應力。在生活化視域下,教師要充分利用生活原材料,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美術活動資源。通常而言,小學美術課堂具備豐富的生活資源,如積木、奶盒做的磚塊、木質鋼管等,在美術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設計類、搭建類活動,如讓學生利用這些材料搭建出家鄉的樓房、土堡等。同樣,教師也可以將一些大自然中的泥巴、竹子等生活材料帶入課堂,讓學生用泥巴捏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用竹子制作竹蜻蜓、手工飛機等美工玩具,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發揮其創造力。教師也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一些稻草、樹皮、沙子、石頭、粘土等生活材料,充分滿足學生美術活動的需要,學生就會根據這些生活材料捏出一個個生動的動植物、拼湊出一幅動人的圖畫。如此一來,生活教育能在美術課堂中發揮出最好的育人效果,學生的積極性將大幅度提升,動手能力、創造性思維也能夠得到有效發展。
(2)挖掘課本中的生活元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行小學美術教材都是從生活角度出發進行編寫的,其中蘊含了眾多生活化內容。美術教師要學會對教材的靈活運用,意識到哪些單元適用于生活教學,哪些知識點能在生活化教育中促使學生產生更為深刻的認知。通過對教材的靈活運用,在適當的時機導入生活元素,讓生活元素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石。如瓶子在我們生活中十分常見,不同的瓶子在造型、色彩和結構上也形色各異,在人美版小學美術一年級“漂亮的瓶子”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生活角度進行提問:“我們在生活中會接觸各種各樣的瓶子,那同學們說說,生活中到底有哪些形狀的瓶子呢?”在這類生活性問題的作用下,學生的討論興趣大幅度提高,紛紛說道:“礦泉水瓶、醬油瓶、花瓶……”活躍課堂氛圍后,教師可與學生一起分析這些瓶子是如何設計的,有何特色和作用等。如此一來,課堂教學也能更加高效地展開。
(3)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生活情境,培育學生的創造力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基于信息技術的多媒體、電子白板得到了廣泛應用,為美術教師開展有效的生活化教學帶來了更為新穎的渠道。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靈活地運用多媒體技術、電子白板技術展示視頻、圖片和音頻,立體化展現美術作品,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立體化地觀察、分析、感知,讓學生近距離賞析生活中的藝術作品,拔高其審美能力,激發其創造力。例如,在人美版小學美術六年級“建筑藝術的美”的教學時,教師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中的AI立體成像技術,通過立體成像,將學生有效帶入不同的生活建筑中,讓學生走進絢麗多姿、古色古香的建筑世界,立體、直觀、近距離地感知生活中形色各異的建筑空間造型。如此一來,學生的視覺沖擊更為強烈,既能體驗到建筑的空間造型之美,也能有效激發其創造力、想象力。
(4)開展生活化情境美術活動,增強學生的體驗感
為進一步增強學生美術學習的體驗感和實效性,美術教師也可以以生活為原型構建出趣味情境,為學生打造出更具開放性的美術活動環境。在情境中,學生通常會全身心投入,不可自拔,并積極討論、交流和創造,從而保障課程教學的高效展開。例如,在人美版三年級“民間面塑”的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情境:“同學們,我們農民伯伯播種的種子就快要發芽了,可田地里有很多小鳥,會‘偷吃’我們的種子,那么同學們有什么辦法可以避免小鳥偷吃種子呢?”學生這時紛紛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有的說可以噴灑農藥,有的學生說可以設置稻草人,教師點點頭,然后組織學生開展一個“稻草人面塑制作”的美術設計活動,為了讓稻草人能夠“威脅”到鳥兒,教師提出讓學生為稻草人制作面塑,在面塑上繪制兇狠、可怕等表情,從而由此展開對民間面塑的欣賞、制作,并循序漸進地引發學生對形態、造型各異的面塑背后所蘊含的意義的思考。
(5)積極組織課外寫生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感知力
要想實現生活化教育在美術課程中的高效實施,既讓學生收獲更多知識,也能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就需要教師適當地對教學陣地進行拓展,組織學生熱愛的生活化實踐活動。比如,在人美版一年級美術“春天的色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課外寫生活動,如在陽光明媚的春天,帶領學生去大自然走一走,讓學生在充滿生機的自然環境中發現春天的色彩,增強對生命的感悟。在此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認真觀察、仔細記錄,將一個個充滿絢麗色彩的角落通過“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如在清澈見底的小溪里自由遨游的小魚,樹枝上五顏六色含苞待放的花朵……每一個角落都充滿著自由、活力的生機,且包含了各種各樣的色彩。如此一來,學生真正體驗到了春天的魅力,內心深處會受到極大的感染,實踐能力、美術感知力也會得到有效提高。同時,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如不能隨意踐踏小草、不能折花等,讓學生學會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從生活化實踐活動中有所獲益和成長。
(6)構建生活化班級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班級環境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地,也是滋養學生的潤土。良好的班級氛圍將直接影響到美術課程生活化教育的成效,美術教師不能將生活化教學的目光局限于教材中,而要延伸至整個班級、整個學校,為學生全方位營造出充滿生活氣息的學習氛圍,真正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因此,在班級中,教師抽一堂課裝飾教室,可以在墻壁、黑板、教室周圍貼上標語,如“熱愛學習,熱愛生活”“在春天的陽光下,我們快樂地學習”,在黑板報上,可以創作出一幅幅動人的生活場景。在此氛圍下,學生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習的興趣,也能在無形中形成生活觀念,學會站在生活的角度思考和探索事物。同樣,教師也可以設置“生活美術角”“生活美術展”等,在學習角和展覽上,教師可以貼上學生的手抄報、美術作品等。通過這一生活環境的構建,讓美術課堂內時刻充滿著生活的氣息,在此環境下,學生會更加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從而實現更加健康良性的發展。
(7)設計生活類課外作業,增強學生對生活的感悟
在生活化視域下,除了在美術課堂構建生活情境、融入生活元素外,同樣需要以學生的生活積累為基礎。如果學生沒有經常性對生活的思考、感悟,那么教師融入再多的生活化內容也是做無用功。美術教師的生活化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有限的時間中,要鼓勵學生在課外留心觀察生活和記錄生活,促使學生對美術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例如,在教學人美版小學美術三年級“生活與藝術中的花”后,教師可以布置這樣一個課后任務:“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豐富多彩、絢麗多彩,且充滿藝術感,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生物,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去探究。同學們可以去生活中,找出一些趣味性的角落,并將它畫下來,再用毛筆、排筆進行著色。”這一任務集繪畫、實踐探究為一體,學生受到吸引,其學習興趣大幅度提升,紛紛投入課后學習中,且在此過程中,學也會在實踐中對生活中的現象、藝術和情境產生更為深刻的認知。
(8)提升美術教師的綜合素養,優化生活化教學方法
在生活化視域下,作為小學美術教師,不能局限于單一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中,在課余時間也要進行高效的學習,積極閱讀相關教育書籍,探析生活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明確生活教育對美術教學的價值,并加大對教材的研究,找出教材中各個能進行生活教育的點,做到游刃有余地展開教學。教師還要借助與學生的有效溝通,全面地了解學生的觀點,并從學生的反饋中得到生活教學的設計靈感。為使生活教學能夠最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美術教師有必要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了解學生對課堂的期望值,包括期望教師使用何種教學手段、熟知哪些生活場景。教師可將這類問題做成問卷調查表,在課余開展調研,以便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保障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法能最大程度滿足小學生的需求。
4.結語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從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感悟。作為新時代的小學美術教師,要明確生活化教育的啟示、內涵和意義,站在生活的視域和角度進行備課,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開展多元化生活情境活動,設計生活類課后作業,真正將美術課程導向生活,幫助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深入地學習美術、探究美術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曉東.生活化視角下的小學美術有效教學策略探微[J].啟迪與智慧(上),2022(06).
[2]薛小芳.探索生活化視域下的小學美術教學策略[J].智力,2022(14).
[3]雷改平.生活化視界下的小學美術有效教學策略探微[J].家長,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