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堂祥
摘 要:高技能人才是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培養高技能人才是職業教育的使命,是中職學校在新時期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工作。本文以黔江區民族職教中心為例,探討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在培養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高技能人才,促進武陵山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鞏固脫貧成果、推動鄉村振興方面所起的作用,以期打造武陵山地區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為民族地區、老少邊窮地區的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提供樣板,為同類型地區的中職學校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民族地區 中職學校 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在職業教育領域內具有精湛專業技能、能夠發揮關鍵作用、能夠解決操作難題的人才。黔江區地處重慶東南部,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結合部,是集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山區于一身的地區。黔江區位于武陵山地區腹地,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承擔著為武陵山地區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一、中職學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技術也在不斷更新升級,各行各業對從事專業工作的人才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高技能人才隊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保障,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力量儲備。在知識經濟時代,專業技能人才更受到重視,當前社會缺少高水平的專業技能人才,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能更好適應社會發展、技術進步的需求。
(一)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核心力量,是國家競爭的核心競爭力,高技能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的不斷升級以及社會發展,國家對技能人才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國家更加重視技能人才培養。中職學校培養高技能人才是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中職學校要發揮自身優勢,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提升高技能人才專業技能水平,多措并舉,全方位培養更多優秀高技能人才。
(二)促進學生就業創業
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具有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人才,高技能人才更是企業、行業的緊俏人才。隨著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社會對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要求明顯提高,職業教育培養出的高技能人才更受企業追捧。對學生而言,進入中職學校學習,主要目的是能夠更快就業,實現技能提升。黔江區是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對當地學生來說,掌握一門技術,精通一項技能,畢業后進入優秀企業工作,減輕家庭負擔,是人生的重要選擇。中職學校要重視專業知識的應用與專業技能培訓,以產教融合、工學交替、理實一體化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學生在校期間參與學習與實踐,既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也為學生未來就業、創業提供實力與資本,確保學生在行業內找到合適的工作,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向著大國工匠的目標奮進。
(三)促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中職學校是地區內開展職業與技能人才培養、技術培訓、技能提升等的重要場所。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是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是全國首批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重慶市高水平中等職業學校項目建設學校、重慶市“雙優”A類中職項目建設學校,是黔江區中等教育環節重要的技能人才培養中心。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依托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為黔江區培養出更多高技能人才,促進黔江區經濟社會發展,鞏固黔江區脫貧攻堅成果,打造地區發展人才動力航母。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培養的高技能人才畢業后成為企業主要崗位骨干人員,助推企業發展,推動行業升級。
二、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高技能人才培養實踐
(一)組建職教集團,形成培養合力
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發展,承擔著黔江區高技能人才培養重任。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牽頭組建武陵山職業教育集團(以下簡稱集團),以渝東南、湘西、鄂西、黔東北等武陵山地區的職業學校及相關行業企業為主體,本著協商自愿、優勢互補、統籌兼顧、共同發展的原則,經教育主管部門批準成立跨省市的區域性職業教育集團。自2013年1月成立以來,現有集團成員單位101個,吸納世界500強及全國知名企業67家和職業院校34所。其中,世界500強企業15家、國內行業龍頭企業6家,高校3所、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6所、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16所,在籍學生20萬余人。集團內設教學科研、招生就業、專業實訓基地建設、德育工作、武陵山民族文化藝術5個指導委員會,以武陵山地區為中心,跨省市建立學校、企業聯合體,發揮集團培養合力,為武陵山地區培養高技能人才。
(二)服務渝東南,開展社會培訓
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位于重慶東南部,服務渝東南義不容辭。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擁有價值7 000萬元的公共實訓基地,為開展以社會培訓為主要抓手的社會服務提供了堅實基礎。校領導高度重視社會服務工作的開展,發揮職業學校的人力優勢、設備優勢、場地優勢,為渝東南地區的技能人才社會培訓提供積極幫助,服務渝東南。2017年—2019年,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累計開展社會技能培訓9 948人,年均培訓達3 316人。三年間培訓高級工以上人才累計達2 511人,年均837人,高級工以上培訓占培訓總人數的25%,高效發揮實訓基地的社會作用,完善渝東南技能人才培訓保障體系。2020年,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先后開展了電工進網作業、電子商務、護工、黔江卷煙廠內訓師、農村實用技術、濯水中學小導游、社區老年、雨露計劃扶貧(汽修)等項目的培訓和技術服務,培訓區域涉及黔江、西陽、秀山、彭水等區縣,累計培訓共184天,人次2 045人,1 332課時,收入65萬元。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積極開展中短期培訓,為服務地方經濟提供了人才保障,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添磚加瓦。
(三)構建專業群,校企工學交替
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需要學校、企業通力合作,掌握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確保高技能人才全面發展。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堅持以育人為本,以職業活動為主線,以產教融合、校企一體和工學交替為改革方向,充分結合辦學實際,形成了獨具本校特色的“一式兩化”“雙重身份”學生管理模式、“三重身份”教師管理模式,達到了“文明規范+團結協作+敬業忠誠+一技之長”的人才培養目標。整合教學資源,構建專業群,形成基于群核心的人才培養體系。以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為核心專業,聯合高星級飯店運營與管理、服裝設計與工藝等專業,建設旅游服務專業群。建立“學校+鄉村+企業”產教聯盟,構建“課崗融合、專通結合,淡旺互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和“公共平臺+專業群公共平臺+專業方向模塊+專業選修模塊”課程體系;建設專業群共享教學資源,“內善外建”開展實訓基地建設;“內修外培、內培外引”打造復合型教師團隊;建設技術研發、培訓、服務和咨詢等多元服務平臺,對接國際標準,引入優質資源。以汽車運用與維修和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為雙核心,帶動計算機網絡技術、數控技術應用、新能源汽車和數字媒體技術應用等專業,形成交互式服務專業群;實施“工學結合,專業共建”的校企合作模式;構建“學科交互、主輔雙修”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公共基礎平臺+專業群基礎平臺+專業方向模塊+專業拓展模塊”課程體系;實現教學資源庫共享;打造一支能提供社會技術服務的高素質專業群教師隊伍。
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與企業定制合作,形成“三年一貫季節性淡旺互補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生產旺季學生到企業生產實訓;生產淡季學生在校學習或在企業強化技能培訓,強化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提高學生綜合技能。通過兩年多的實踐,取得突出成效:一是解決了校內實訓設備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實訓,特別是生產性實訓的問題;二是解決了教師企業實踐經驗不足,實訓指導能力不強的問題;三是解決了企業生產旺季“用工荒”的難題。
(四)傳承民族文化,培養民族技能
黔江區是重慶市少數民族地區聚集主要地區之一,民族文化和民族元素豐富多彩。依托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武陵山民族文化藝術研究中心和民族藝術團,傳承、弘揚民族文化,打造武陵山民族文化傳承基地,培養民族技能人才。在課程設置方面,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牽頭編寫《武陵山民宿民風普及讀本》作為公共課讀物,編寫《武陵山民族音樂》《武陵山民族舞蹈》《武陵山民族服飾》民族文化藝術校本教材,將其作為部分專業必選課程教材。在體育教學中,引入竹鈴球、蹴球、陀螺、腳馬競速等民族體育項目,購置了一批民族體育教學器材,蹴球、陀螺已納入全校各專業體育課程教學。開展民族手工藝西蘭卡普、棕扎繡制作培訓,開設民族樂器、民族舞蹈、民族服裝、民族旅游等特色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歌舞課外活動。設立武陵山民族文化藝術研究中心,挖掘黔江非物質文化遺傳,做好民族文化傳承,選派教師參加民間技藝培訓,邀請民間非遺專家到校授課,磨煉學生民族技能,培養非遺傳承人才1 000余人。
三、經驗與思考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不僅出臺多個政策文件推動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而且在職稱等方面出臺有關文件,明確提高技能人才待遇的政策,通過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轉變社會對技能人才的認識偏差,為打造一支精良、高效的高技能人才隊伍營造良好氛圍。黔江區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既是革命老區,也是少數民族地區,更是邊遠地區,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實踐能夠為黔江區的專業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養方面提供諸多有益借鑒。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在高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堅持學校培養與社會培訓兩手抓,完善高技能人才儲備,對學生、社會人士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提升訓練,為地區發展提供人力、智力支撐;與企業展開積極合作,深入校企合作,通過“三年一貫制季節性淡旺互補工學交替”的培養模式,解決學校、企業在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脫節問題。黔江區也是民族地區,民族文化要弘揚和傳承,要多方位傳授民族文化知識、技能,挖掘非遺文化,培養民族高技能人才,促進地區全面發展。
四、小結
高技能人才培養是中職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內容,為社會發展、國家建設提供人力、智力支撐。社會經濟發展離不開高技能人才。當下的農業發展是科技與技術力量支持下的發展,需要從業者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與技術,運用科學技術推動農業智慧發展;工業發展更是技術的迭代更新,這更需要高技能人才在技術開發、技術運用方面推陳出新,推動技術革新,促進行業發展,以量變引起行業質變;在第三產業中,高技能人才更能發揮出自身優勢,解決崗位關鍵問題,提高產業發展質量。中職學校要通過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等方式培養學生成為高技能人才,開展各類專業培訓,促進地方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以此推動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將中職學校高技能人才培養打造成示范標桿,為重慶市以及西南地區乃至全國中職學校提供借鑒模板。
參考文獻:
[1]馬海燕,姜樂軍,朱震震.新時代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基本經驗、主要困境與突破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8).
[2]沈建林.中職高技能人才職業素養“層進式”培育路徑研究[J].職業,2022(8).
[3]潘美蓮,林啟英.高職高技能型計算機仿真技術類人才培養探索[J].現代計算機,2013(23).
[4]李正剛.依托現代化“技能教室”構建中職高素質人才培養新體系[J].科技創新導報,2012(36).
[5]李琳葉,劉國彥.高職高技能人才培養激勵機制現狀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2(7).
(作者單位:重慶市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