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羽爽?張建紅
摘 要:工學交替模式是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方式之一,學生的學習適應性與該模式的運用具有重要關聯(lián)。本文以杭州第一技師學院烹飪酒管系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獲知,學生對工學交替模式的學習適應性整體較好,其中專業(yè)興趣、環(huán)境適應、知識應用三個方面是影響學生學習適應性的主要因素,同時角色適應、人際關系、實習對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具有顯著影響。結合研究數(shù)據(jù),筆者提出從提升學生專業(yè)興趣、分階段實施工學交替模式、通過有效方法提升學生能力三方面入手,增強學生對工學交替模式的學習適應性。
關鍵詞:工學交替 學習適應性 烹飪酒管
我國實體經濟的發(fā)展離不開專業(yè)技術人才,而工學交替模式是技工院校為培養(yǎng)技術型人才、縮小學校與企業(yè)之間的差距,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重要模式之一。工學交替模式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專業(yè)能力,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xiàn)校企共同培養(yǎng)人才的目的。目前,大家對工學交替模式的研究主要以技工院校實踐的可行性分析為主,如工學交替模式實踐的教學任務、工作項目、雙配師資、教學實施等,均具備了較好的研究基礎。但研究重點集中在教學具體操作上,卻忽視了對學生作為工學交替模式實踐主體之一的適應性情況的研究。
本文著重研究了學生在工學交替模式下的學習適應情況,力求發(fā)現(xiàn)問題,幫助學校系部在今后的學程模式安排、實習單位選擇等方面,更加切合學生和社會的需求,開發(fā)出更加符合專業(yè)學生學習和專業(yè)特點的工學交替模式,更好地培養(yǎng)高技能人才。結合筆者所在學校情況,本文選擇了烹飪酒管系學生為研究對象,開展了問卷調研與結果分析。
一、數(shù)據(jù)來源和變量選擇
(一)數(shù)據(jù)來源
為研究烹飪酒管系學生對工學交替的學習適應情況,筆者選擇了所在學校烹飪酒管系在校生進行問卷調查。
利用問卷星軟件,對449名在校生發(fā)放問卷,回收問卷367份,其中有效問卷357份,問卷有效率達97.3%。
(二)變量選擇
通過文獻分析,筆者選擇從學習動力和學習行為兩個維度進行調查,其中學習動力由專業(yè)興趣、主動學習、壓力應對的平均值組成;學習行為由方法應對、求助行為、信息利用、環(huán)境適應、知識應用的平均值組成。對于學習適應性的影響因素調查因變量是學習動力和學習行為兩者的平均值組成的整體適應變量;自變量由角色適應、人際關系、實習內容、實習支持、心理落差、學制、實習經歷組成。
二、結果與分析
(一)信效度分析
通過SPSS軟件,對回收問卷的內部一致性進行分析,可知克朗巴哈系數(shù)為0.926,大于0.7,問卷的一致性較好。對問卷的效度進行分析,可知問卷KMO 值為 0.948,大于0.7,Bartlett 球形檢驗值的顯著性為0. 000,小于0. 001,該問卷的效度較好,可以用于分析。
(二)學生對工學交替模式的學習適應性整體情況分析
本文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方法,從學習動力、學習行為和整體適應角度對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整體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學生的整體適應平均值為4.01,大于3(分值為3時,認為學習適應性一般),反映出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整體較好。其中,學習動力和學習行為維度的平均值相差不大,表明學生在這兩個維度的適應性相當。
對學習動力維度分析顯示,專業(yè)興趣的平均值為3.93,遠高于其他變量,表明在學習動力維度上,專業(yè)興趣是影響學生學習適應性的主要變量;對學習行為維度分析顯示,可知環(huán)境適應和知識應用的平均值均為3.98,低于其他3個變量,表明在學習行為維度上,環(huán)境適應和知識應用變量是影響學生學習適應性的主要變量。
綜上所述,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整體較好。其中,學生學習適應性與專業(yè)興趣、環(huán)境適應、知識應用三個變量的關聯(lián)程度最大。
(三)影響學生對工學交替模式的學習適應性的因素分析
1.線性回歸分析
以整體適應為因變量,以角色適應、人際關系、實習內容、實習支持、心理落差、學制、實習經歷7個變量為自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采用容忍度和方差膨脹因子,通過線性回歸分析,角色適應、人際關系、實習內容會對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以VIF檢驗模型的共線性。
從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可知,VIF平均值為5.56,最高值為9.83,小于10,同時容忍度均大于0.1,說明自變量之間不存在明顯的多重共線性。且R2值為 0.673,大于0.6,意味著7個變量可以解釋學生整體適應67.3%的變化原因。p值為0.000,小于0.001,該模型的擬合度較好。
從各變量的p值來看,學制、角色適應、人際關系、實習內容4個變量對學生學習適應性有顯著影響,而是否有實習經歷、實習支持、心理落差等變量則沒有顯著影響。
2.顯著變量分析
(1)學制變量分析。學制變量的系數(shù)為負數(shù),p值為0.012,在5%的水平上顯著,顯示學制會對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即學制越高的學生越不適應工學交替模式。
學校學習和社會工作兩者有著顯著區(qū)別。隨著學生學習年限的增加,學生更加適應學校生活,對于工作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有所降低。同時,學制增加也導致工學交替的時間和次數(shù)被增加或拉長,使學生難以在工作和學習中獲得平衡,當身份轉換時難以快速適應。因此,學制增加會使學生更難適應工學交替模式。
(2)角色適應變量分析。角色適應變量的系數(shù)為正數(shù),p值為0.003,在1%的水平上顯著,顯示角色適應會對學生學習適應性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即越能適應角色轉換的學生,其學習適應性越好。
角色適應是指學生是否能夠適應企業(yè)工作和學習之間的不同,當學生對于兩者的不同適應程度越好時,則能更好地進行崗位學習。因此,角色適應能正向影響學生的學習適應性。
(3)人際關系變量分析。人際關系變量的系數(shù)為正數(shù),p值為0.071,在5%的水平上顯著,顯示人際關系處理的好壞會對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即能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的學生,更能適應工學交替模式。
進行工學交替時,學生將會離開教室進入企業(yè),去接觸更多不熟悉的、社會上的人,他們與學生的想法有所不同。因此,是否能處理好人際關系,對于學生適應工學交替模式有著重要的影響。人際關系關注的是學生是否能與同事關系融洽,是否能更快融入原有的同事中等問題。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融入溝通交流小技巧等相關內容,輔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工學交替模式。
(4)實習內容變量分析。實習內容變量系數(shù)為正數(shù),p值為0.006,在1%的水平上顯著,顯示實習內容會對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即學生對實習內容越感興趣,越能更好地適應工學交替模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實習內容感興趣時便能更加投入到實習工作中去。在實習前,需要引導學生對工作內容產生興趣,并有針對性地尋找崗位。
3.其他不顯著變量分析
從線性回歸分析可知,是否有實習經歷(p=0.138)、實習支持(p=0.141)、心理落差(p=0.657)3個變量均不顯著,即這3個變量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適應性。
對上述3個變量結合學生訪談分析可知,學校在日常教學中便以工作場景為教學環(huán)境,以傳授技能為教學內容,學生對今后的工作崗位和實習內容有所了解。同時當學生參加工學交替時會為學生提供實習單位。因此,以上3個變量不會影響學生對工學交替模式的學習適應性。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學生對工學交替模式的學習適應性整體較好,在學習動力和學習行為兩個維度上的相差不大。可以從專業(yè)興趣、環(huán)境適應、知識應用3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適應性。
通過線性回歸分析,角色適應、人際關系、實習內容會對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學制會對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但是否有實習經歷、實習支持、心理落差3個變量則不會產生顯著影響。
(二)建議
1.強專業(yè),提高學生對專業(yè)的興趣
對專業(yè)和實習內容的興趣,以及對學生和員工角色轉換的適應程度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要增加對專業(yè)的分析和介紹,如優(yōu)秀榜樣分享、典型案例分析等,使學生對崗位產生興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適應性。
2.分階段,逐步推進工學交替的開展
根據(jù)學生學制的安排,在一、二年級時進行理論和專業(yè)技能的教學,使學生逐步具備進入企業(yè)實習的技能。同時在二年級階段,要逐步安排學生進入企業(yè)接觸崗位,時間可為每周半天不等,使學生逐步適應在企業(yè)的實習。在學生進入三年級后,可適當延長學生在企業(yè)實習的時間,使學生對實際工作有更加直觀和全面的了解。在四年級時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為學生今后順利進入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3.教方法,提升學生處理問題能力
學生學習適應性較差的原因之一為知識應用能力較差,很難利用知識來處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設置情景模擬的形式,鍛煉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自信心。同時學生進行工學交替時,教師也要為學生提供技術支持,幫助學生處理好遇到的問題,提升其學習的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晶.工學交替教學模式在影視動畫專業(yè)的實踐[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1(11).
[2]李燁,唐曉棠.園林專業(yè)群工學交替現(xiàn)代學徒制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與實踐[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21(19).
[3]董燕,賀東輝,歐陽勤,等.“兩平臺三模塊、工學交替”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阿克蘇職業(yè)技術學院煤礦開采技術專業(yè)為例[J].職教論壇,2017(5).
[4]俞慧剛,徐公芳,陳旭平.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工學交替教學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
(作者單位:杭州第一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