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
【摘 要】課堂生成是教學過程中偶然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是一種特殊的教學資源,具有互動性、雙重性、隨機性。教師要具備課堂生成意識,抓住生成契機,把問題留給學生。文章立足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探索課前、課中、課后的生成,旨在構建開放性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引領深度學習,實現高效教學目標。
【關鍵詞】高中數學 課堂生成 課堂資源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24-55-03
課堂生成是學生主體性、課堂開放性、學習創造性的綜合體現,是深度學習、高效課堂的引擎。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生成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關注與重視。深度學習是針對孤立記憶、無批判性接受的淺層學習而言的,是高效課堂重要特征之一。高中數學相對抽象,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他們可能不會也不敢提出問題,因此難有課堂生成。一些高中數學教師考慮到高考復習進度,為了爭取更多的復習時間,爭分奪秒地趕課程、講習題,有時會忽視體現學生創新能力的課堂生成。而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現,課堂生成資源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深度學習能力等方面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課堂生成特點
課堂生成是在預設之中或之外突然生成的教學資源,是當前課程改革中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呈現方式,也是開放性高效課堂的重要標志,具有互動性、雙重性、隨機性等特點。教師應結合實際,對其充分利用,從而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一)互動性
課堂生成具有互動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即在教師引領下,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并且不時有新的發現,如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等。二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在分組交流討論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時,可能有新的發現與見解,這便屬于課堂生成。例如筆者在教學“函數與方程”時,將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與函數圖象中的軸坐標聯系起來,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產生了“為什么方程求解和函數圖象的軸坐標會有聯系?”這一疑惑。帶著這個生成性問題,師生開展互動,進行深度學習。
(二)雙重性
課堂生成具有雙重性。一是可預見性,是指教師的教學設計有充分的預設,如如何呈現核心素養目標、如何選擇教學方法、如何把握重點、如何突破難點、哪些知識點需要強化講解等,教師對這些課前預設了然于心、胸有成竹。二是不可預見性,是指課堂的動態生成往往超乎教師的靜態預設,在數學學習中主要表現為學生對某道題有不同的解法,在分析思考、質疑設想、邏輯思維等方面有教師預設之外的發展。“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升華,有效的課堂不僅要有充分的預設,還要關注意外的生成。”[1]本文探究的課堂生成主要指不可預見的生成。
(三)隨機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這說明課堂教學具有動態性,課堂生成具有隨機性,教師要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課堂生成可能出現在課題引入、新知探究、鞏固練習等過程中的某個環節,教師在教學時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思維動態、學習行為,捕捉有效信息,靈活處理課堂生成,充分利用課堂生成升華教學效果。
二、課堂生成條件
課堂生成不是固有的,是在一定基礎上出現的,教師應注重以下三個方面,才會有源源不斷的課堂生成。
(一)具備課堂生成意識
意識是行為的先驅,有什么意識就有什么行為,具備課堂生成意識是課堂生成的重要前提。課堂生成是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互動中呈現的,課前有預設,課中有實施,才會有不斷的生成,需要注意的是課堂教學不能拘泥于預設,不能受教材、課件的限制,應關注學生的潛能。如果教師只顧著分析講解,便難有課堂生成。教師對知識點要有全面的把握,深知其重點、難點、疑點,引領學生探究知識,這個過程中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
(二)抓住生成契機
課堂生成具有偶然性、隨機性,可能出現在教學的某個環節,也可能會稍縱即逝,教師需要抓住生成契機,靈活處理并有效利用。反之,如果對有價值的生成資源視而不見,長此以往,會扼殺學生的創造性。教師需要充分發揮教學智慧,及時處理課堂生成。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可敷衍了事,否則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應給予激勵性評價,并重視反饋。
(三)把問題留給學生
高中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認知水平,不妨把“問”的機會留給學生,把題交給學生來答,留足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發現規律,發掘他們自身的潛力,教師則適時點撥,把發現問題的空間留給學生,從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培養其發散思維和質疑能力。[2]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適時、適當地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才能有預想之外的課堂生成,這樣的課堂才是具有開放性的課堂。
三、課堂生成路徑
(一)課前有預設
課堂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統一。狹義上,預設就是一堂課的教學設計;廣義上,預設還包括教學設計之外的課堂生成。課堂生成是學生在教師預設之外思考的結果,對教師的教學思路會產生一定的影響。[3]課堂生成可能在預設之中,也可能在預設之外,如果能有效利用,就是一種額外的收獲。
一堂優質課離不開課前預設。沒有預設的課堂,可能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步驟混亂、教學方式方法單一、重點不突出、難點未突破。做好課前預設,需要教師基于課程標準深入鉆研、把握教材,充分挖掘教學資源,豐富拓展教學內容,緊跟課程改革步伐,設計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案,以便因材施教。預設力求有彈性、有余地,為課堂生成提供足夠的空間。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預設是靜態的構想,教師要允許和接受教學活動可能會超出預設。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學情、生情等具體實際,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預知哪些內容對于學生而言可能困難,并提前想好怎樣為學生搭建學習的腳手架。還可以嘗試目標分層教學,較簡單的題目留給學困生完成,較難的題目由學優生分享解題方法,開放性問題可讓學生分組合作探究。預設的整體構想是以問題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知數學知識的形成,發現方法與規律,不斷呈現新的課堂生成。
(二)課中有生成
1.情境促生成
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要適時創設生活化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活動中學習知識,并有意外的發現與收獲,促進課堂生成。
例如反函數是初中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涉及的概念較多,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為突破這一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設計了一個生活化游戲情境引領學生學習。
師:同學們,現在老師手里有數字不重復的5張卡片,請5名同學從老師手里各抽取一張。
師:用n代表你抽取的卡片數字,并根據式子(n×2+3)×5-25進行計算,將結果告訴老師,老師可快速知道你抽的卡片數字。
生1:我的計算結果是40。
師:那你抽到的卡片數字是5。
生2:我的計算結果是30。
師:那你抽到的卡片數字是4。
生2:對的。
……
生:為什么老師這么快就猜到我們抽到的卡片數字?
師:這其中蘊含著某種函數關系,我們開始學習吧。
生6:老師等一等,我發現了一個速算的方法。
師:那你給大家分享。
生6:我發現抽到的卡片數字就是計算結果除以10后再加1。(這個生成在教師的預想之外)
師:那我們來驗證一下,看看你的發現是否正確。
經過驗證,生6的發現是正確的。這是一個意外的課堂生成,是學生自己發現的規律,為新課起到良好的導入作用,在后續學習中,學生紛紛積極參與活動,建構相關知識概念。
2.巧問促生成
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提問是課堂互動常用的方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二是學生向教師提出疑問。教師要通過“巧問”激發學生解決挑戰性問題的興趣,并且不能忽視和怠慢學生提出的疑問,這些問題常常是有價值的課堂生成。
例如筆者在教學冪函數時,為了讓學生探究冪函數的特征和規律,列舉了4個冪函數:y=x-1,y=x-2,y=x2,y=x0,其中x為非零實數。要求學生比較這些冪函數的圖象及定義域有哪些區別。
學生動手繪圖,師生互動交流后得出結論:冪指數不同,其圖象及定義域也不完全相同。
在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時,有一個學生提出問題:我發現冪函數的圖象都不在第四象限,這是為什么呢?對此,筆者不急于解答,而是引領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給足思考、交流的時間,把問題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冪函數的圖象不在第四象限的原因。在小組報告中,雖然個別學生的觀點、看法不夠縝密,但是其創新思維和探究精神都得到了培養和鍛煉。可見,充分利用課堂生成資源,可促進深度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變式促生成
高中數學知識的邏輯性較強,有時候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教師教學時應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與關聯,可嘗試利用一題多變、一題多思、一題多解等變式教學方法,構建多維課堂。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和學情靈活選擇教學方法,適當調整教學結構,力求因材施教。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刪繁就簡、化難為易,利用變式教學引領課堂生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實現深度學習。
除了可以嘗試一題多變、一題多思、一題多解,還可以嘗試多題歸一、一法多用等方法。其目的是以“多變”應“不變”,變的是方法與形式,不變的是本質和規律。通過多角度、多層面的思維建構,讓學生做一題通一類題,使高效課堂得以保證。
例如指數函數知識比較抽象,筆者在教學時讓學生帶著問題動手實踐,變抽象為形象:各自準備一張紙,對折后撕成兩張,之后對折撕第2次、第3次……你知道撕第10次后的層數是多少嗎?學生興趣濃厚,紛紛動手操作。有學生率先說出了結果:1024層。原來這名學生是通過排列數字得出結果的,即2、4、8、16、32、64、128、256、512、1024,他發現了將紙對折后其層數成倍增加的規律。基于這個課堂生成,筆者進一步變化與拓展問題:如果每張紙厚0.09毫米,那么撕第10次后,將紙重疊起來有多少厘米呢?撕20次、30次后,重疊起來的紙分別又有多少厘米?
對于第一個問題,有學生很快就能計算或估算出來,但對于第二個問題學生就束手無策了。此時,筆者水到渠成地引入指數函數這一新課內容:同學們,怎樣才能快速知曉將紙撕20次、30次甚至更多次的層數或厚度呢?學習指數函數可以幫助大家簡便地解決上述問題,這就是數學的神奇魅力。在動手實踐與問題變化中,學生既有新的發現,也遇到了新的問題與困惑,這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有利于產生新的課堂生成。
4.質疑促生成
科學始于疑問,有疑問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發現和創造。部分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常常忽視了對學生質疑問難、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不會、不敢質疑,于是很少有課堂生成。
教師要緊跟課程改革步伐,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學會發現或提出問題。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為靈活應用數學知識奠定基礎。學生學會是前提,會學才是目的。高中學生已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引領學生多角度觀察、思考,多層面綜合、分析、質疑,才能不斷有新的課堂生成。
(三)課后有提升
課后的學習活動包括課堂小結、實踐活動、鞏固練習、學習評價等。課堂小結是對本節課主干知識的歸納與總結,是強化重難點、查缺補漏的過程。教師應引導學生共同參與課堂小結,這有利于提升學生系統掌握知識的能力。在實踐活動、鞏固練習、學習評價中,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問題是課堂生成的基礎,一個錯誤的發現,一種新方法的實踐與嘗試,都是寶貴的生成性教學資源不可忽略。學生的錯誤認識也是一種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如針對做錯的習題,引領學生分析錯誤原因,搭建學習支架,讓學生在領悟中不斷提升。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可能是一個由錯誤到正確的過程。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堂生成資源,幫助學生提高認識,從“誤”到“悟”,提升學習能力,解決實際問題。
綜上所述,課堂生成是一種在預設之中或之外的動態教學資源,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有利時機,引領學生積極探究,破解難點、疑點。課堂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的有機融合,預設是必需的,生成是偶然的、隨機的。有生成是深度學習、高效課堂的一個重要標志,但課堂不可偏離主題(教學目標),不可為了生成而顧此失彼,否則就會陷入低效、淺層學習誤區。如果刻意追求或過分依賴生成,那么會適得其反。教學中應科學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實現預設與生成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柳小平.簡議高中數學有效課堂的五個基本特征[J].中學教研(數學),2011(7):2.
[2]張榮容.把發現問題的空間留給學生[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8):95-96.
[3]王緒霞.高中數學課堂中動態生成的案例研究[J].數學教學通訊,2018(2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