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是一門向學生傳遞美、滲透美的學科。在小學階段開設美術課程,能夠將學生更好地帶入美術的繽紛世界,促使學生在欣賞美、觀察美與創造美的過程中得到審美情趣的陶冶,實現審美水平的提高,獲得藝術修養的增強。隨著近年來“雙減”政策的持續深化,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也正朝著多樣化、創新化的趨勢發展。在“雙減”背景下,以課堂為美術教學基地,構建多元化的美術教學結構更有助于激活學生的美術創作欲望,活躍學生的藝術創作思維,從而在促使美術學科教學實現寓教于樂教學目的的同時,更好地彰顯美術課程獨有的育人價值。鑒于此,文章將結合小學美術教學實際,對在“雙減”背景下有效創新美術教學和設計多樣化美術教學活動的方法展開探究分析,旨在促使小學美術回歸課堂本真,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雙減”;小學美術;教學創新;多樣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3-0022-03
引? 言
小學美術教學的首要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的發展,促使學生在欣賞美、創造美、感知美的過程中生成良好的審美意識與觀念,實現綜合、全面、長遠的成長和發展。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年齡特征,而美術課程本應是一門滿足學生天性發展的教學學科,但就目前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與教學活動組織情況來看,多數小學美術教師將美術課程視為一門鍛煉學生美術創作能力與繪畫技巧的技能型學科,忽視對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與審美意識的塑造,使得小學美術的育人價值被嚴重遏制。因此,在當下的小學美術教學中,聚焦于“雙減”,加強探討回歸美術課堂本真的多樣化、創新化美術教學活動的組織策略迫在眉睫。
一、關注興趣生成,激活創造思維——為學生美術學習插上想象的翅膀
興趣是影響學生美術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1]。小學生對美術學科的學習興趣與創作熱情,主要取決于教師教學內容的多樣性、教學方法的新穎性以及教學手段的趣味性。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組織與設計美術教學活動時,要立足于學生美術學習興趣的生成點,以此來有效地激活學生的美術創新創造思維,助力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渲染教學氛圍,激活美術學習興趣
小學生容易受到外部環境與情緒因素的影響。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組織與設計小學美術教學活動時,要針對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調節美術教學氛圍,
為學生營造自由創作、自由交流的美術學習氣氛,確保學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彰顯,營造良好的美術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例如,在教學“染色游戲”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學生初步掌握用紙巾沾水顏料染色的方法后,根據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美術創作水平將學生進行分組,然后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各種紙巾的疊法,商量以哪種方式浸染紙巾可以得到更漂亮的花紋,色彩該怎樣搭配才更美觀。最后,教師再為學生提供紙巾、布料、顏料和水等材料,讓學生自主展開染色創作,在有效活躍小學美術教學氛圍的同時,促使學生在實際動手操作中更好地感知與感受美術創作的樂趣,實現思維的發散與活躍。
(二)突出學生主體,增強學生學習體驗
“雙減”政策的核心在于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學科課堂教學直接作用在學生這一學習主體身
上[2]。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就要時刻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積極鼓勵學生在美術課堂上展開自主探究與主動創作,讓學生在美術課堂學習中找回快樂,重拾笑容,深化美術學習體驗。
例如,在“動物的花衣裳”一課中,教師就可設置問題:“你們在《動物世界》或動物園中看見過哪些動物?它們的皮膚和毛發有什么特點?你最喜歡的動物長什么樣?”然后為學生展示各種有關動物的圖片,
調動學生思考探究的美術學習欲望,并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用畫筆為自己喜歡的動物“換衣服”。教師可以讓學生將一張A4紙對折,一面畫出動物的外形,一面涂上動物的斑紋,合在一起組成完整的動物。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彰顯,其創造能力、想象能力及觀察能力也在思考探究、操作實踐中得到有效提升。
(三)賞識激勵評價,強化美術學習自信
學生長久學習動機的保持源于學生的學習自信。所以,教師要靈活運用教學評價這一能夠有效增強學生自信的教學工具,積極認可學生的學習表現,賞識表揚學生的美術創作作品,激勵贊揚學生的積極行為,以此來更好地愉悅學生的美術學習心情,促使學生以更為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美術學習之中。
二、整合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眼界——為學生美術學習注入鮮活的生機
(一)開發生活資源,優化美術教學素材
美術是一種源于生活的藝術。生活中有著無窮無盡、豐富多彩的美術教學資源[3]。教師應加強對生活資源的開發,貼近學生生活去收集與整理美術教學資源,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形成善于發現生活之美、樂于開發生活之美的審美意識。
例如,在“蔬果的剖面”一課中,教師就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取材,鼓勵學生將家中的蔬果帶到美術課堂上。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在課堂上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常見蔬果中所隱藏的美術造型。例如,楊桃的橫切剖面像一個五角星,黃瓜的剖面像人臉,甘藍的剖面像大樹,西紅柿的剖面像車輪……教師可以讓學生盡情發揮想象展開合理聯想,從而在豐富小學生美術學習素材的同時,更好地鍛煉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利用蔬果剖面造型展開美術創作,繪制一幅圖案畫(如圖1)。
從學生生活中取材展開美術教學,不但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感知與體會美術創作的樂趣,還會使學生生成藝術源于生活的創作意識,從而學會更加細致地觀察生活,感知生活中的美。
(二)開發網絡資源,豐富美術鑒賞材料
信息技術在我國現代學校教育中的有機融入使得小學美術呈現出極強的多元化教學特征。新時期的小學美術教師也應巧妙利用信息技術所帶來的教學優勢,加強對網絡資源的有效開發,以此來拓展小學美術教學的廣度與深度,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發展需求。
動漫動畫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美術教學素材。對此,小學美術教師可基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利用網絡將各種動漫形象合理地引入美術課堂,如迪士尼動畫中的公主,中國動畫中的孫悟空、哪吒、葫蘆娃,日本動漫中的鳴人、路飛、喬巴,等等。鼓勵學生結合所觀看的動畫故事情節展開美術創作,能夠更好地發散學生的創作思維與想象能力,促使學生在更為多元的美術活動中得到審美能力與綜合素質的發展和提升。
(三)開發社會資源,充實美術創作元素
素質教育倡導現代學校教育要培養全面發展、學會發展、終身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就要抓住小學生成長發展的這一啟蒙節點,在美術教學中合理地融入與滲透社會資源,以當前社會上的熱點話題為學生設計美術創作的主題,鍛煉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審美能力的發展。例如,在“世界環保日”中,教師就可引導學生以此為主題展開美術創作,有的學生繪制了有關環保的手抄報,有的學生用廢紙、易拉罐、塑料袋等材料制作了有關節能減排的美術造型作品,有的學生用陶土創作了有關當前環境問題的泥塑作品,有的學生用剪紙剪刻了有關綠色出行的窗花……如此一來,學生不僅極大地強化了美術創作能力,也會在制作與創作美術作品的過程中生成保護環境的意識,從而得到道德水平與綜合素質的提升。
三、組織多樣活動,創新美術教法——為學生美術學習增添創造的力量
(一)游戲活動組織法,寓教于樂促進發展
小學生對游戲活動總是抱有長久、持續的熱忱。小學美術教師在創新優化美術課堂教學時,就可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將美術教學活動與兒童游戲活動有機整合起來,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享受美術、感受美術,并駕馭美術游戲活動這一載體,以實現成長與發展。
例如,在教學“喜怒哀樂”一課時,教師可將美術教學活動與“貼五官”游戲結合起來,組織幼兒提前在硬紙卡上繪制人的五官,并剪下來。教師在黑板上繪制一個人臉的大概輪廓,讓學生在其他學生的指揮下蒙眼粘貼人物的五官,再讓學生摘下眼罩,觀看自己所粘貼的人臉,分析不同五官組合下人臉所表達出的喜怒哀樂情緒。這能有效活躍美術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通過參與游戲活動的方式深刻與全面地掌握表達人物情緒的美術繪畫方法。
(二)情境教學組織法,身臨其境發散思維
美術是一門具有一定抽象性與思想性的藝術類課程。許多畫家與藝術家都會將自己的情感、思想及理念融入自己的藝術作品之中。因此,可以說,美術學科的審美教育優勢并不僅在于美術作品色彩搭配、形式樣式等淺層設計上,更多的則是源于美術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情感思想、理念意識等深層內容上。但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相對較小,他們很難全面感知與理解美術作品的深層思想,美術學科的育人效果也會因此大打折扣。對于此,小學美術教師就可靈活應用多媒體、微課等信息化教學技術,結合美術作品的意境與底蘊為學生創設直觀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與美術作品創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得到思想上的升華與思維上的發散。
例如,在“中國畫與油畫欣賞”一課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沽酒還山圖》,放大畫作,讓學生更為清楚直觀地觀察作品的細節,體會作品所傳遞出的民族文化精神與山水自然之美。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基于中國畫與油畫之間的差異,引導學生深度分析中國山水畫的特別之處,生成繪制中國畫的興趣,促使學生在感知中國畫筆墨韻味的過程中,更為深刻與全面地體會中國畫獨有的意境之美。
(三)實踐活動組織法,貼近生活放飛想象
創新創造是小學美術的教學宗旨,這是學生在充分實踐的基礎上才能夠發展與生存的能力。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須為學生提供充足、充分的實踐學習機會,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美術創作,并合理運用生活中的常見素材進行美術作品設計,以此來更好地放飛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推動學生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尋找美的蹤跡”一課教學中,教師就可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校園操場、林蔭路上尋找校園中的美,如校園花壇景觀之美、學生青春洋溢之美、教師兢兢業業之美等;或者,可將學生帶出校園,在校外展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公園里進行寫生,觀察公園中的景觀、人物與事物,并從中提煉出創作靈感,
挖掘美的元素展開美術創作。有的學生以晨練中的老人為題繪制了《晨練》作品,生動傳神地繪制了老人晨練的神情;有的學生以游樂場中的兒童為題繪制了《游戲》作品,將孩童獨有的天真爛漫、活潑好動的天性以稚嫩的手法呈現了出來。學生的作品動中有靜、靜動結合,十分自然地彰顯了公園景色之美。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積極組織多樣實踐活動,不但能夠有效地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與負擔,舒緩學生的心情,還能使學生的創作靈感與內在潛力在不同環境的作用下得到有效激發,從而實現創造力與想象力的進一步發展。
結? 語
總而言之,“雙減”背景下的小學美術教學活動應具有多樣化、創新化的特點,這樣才能夠保障美術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學習習慣,確保學生的天性不會受到限制,保證學生的創新創造思維得到穩定發展。小學美術教師在組織與設計美術教學活動時,首先要立足于學生美術學習興趣的生成點,通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與學習環境來激活學生的創造欲望;其次則要基于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科學合理地整合美術教學資源,拓展學生的美術創作思維;最后,要貫徹素質教育理念豐富美術教學方法,設計多樣美術教學活動,滿足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成長需求,從而在有效推動小學美術教育創新發展的同時,進一步提升美術課堂的整體教學質量,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劉良雙.小學美術教學中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方案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1(34):81-82.
宣海燕.豐滿學生美術創新的羽翼:例談小學美術教學中想象力的培養[J].小學生,2021(10):52.
劉琳.基于“以美育人”視角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創新策略研究[J].教師,2020(34):98-99.
作者簡介:林秀英(1982.11-),女,福建連城人,任教于連城縣實驗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