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秀 郭東明 王紹清 鄭前進
[摘 要]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升大學生創新素養,是當下我國高等教育持續改進的重要著力點。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深化創新教育理念,依托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構建創新教學環節,形成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創新教學”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改革突破。學校實施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實現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覆蓋全體本科生,同時,搭建“四個平臺”,保障創新教學實施,取得了顯著的人才培養成效。創新教學環節以相對獨立、體系完整、層次分明、內涵豐富的創新教學載體,通過不間斷的教育教學實現了大學生創新人格的完整塑造。
[關鍵詞]本科生培養;創新教學;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3-0065-03
一、研究背景
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當前我國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當前我國高校對高等教育創新教學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創新教育改革與模式探索初見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缺乏系統的創新教育體系,未能將創新教學有機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創新教學缺少頂層設計;對創新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傳統的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這種模式下實踐教學的定位已難以滿足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新需求。只有在創新實踐中不斷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適應處在巨變格局中的當今世界對未來創新人才的迫切需求[1]。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是教育部為激發大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素養而推出的綜合訓練計劃項目。該計劃以項目的形式實施,由3~6名大學生組成團隊,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問題提出、文獻調研、方法創新、方案凝練、團隊協作、動手實踐、問題解決的全過程。旨在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創新、敢闖會創的精神品質,培育新時代創新領英人才 [2-3]。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以下簡稱我校)以能源工業精英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研究構建“創新教學環節”,并將其納入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創新訓練項目全覆蓋,將培養精英人才的理念轉化為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4-5]。本文以我校創新教學為例,系統研究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全覆蓋下的本科創新教學模式改革。
二、制度建設
為系統實施創新能力培養并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我校創造性地構建了“創新教學環節”,以相對獨立、體系完整、層次分明、內涵豐富的創新教學載體,通過不間斷的教育教學實現創新人格的完整塑造。
(一)組織機構
1.學校層面
成立以校黨委書記和校長為雙組長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頂層設計指導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工作,優化多部門齊抓共管、協同育人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機制,統籌安排創新創業資金,統籌指導保障體系建設,統籌推進學校創新創業教學體系、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平臺、師資隊伍、教學能力體系建設。
2.部門處室層面
由教務處牽頭進行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組織、運行與管理等,學工處、團委共同推進創新創業工作開展,合作舉辦校級各類創新創業大賽。財務處、設備處、科研處、科技園分別在創新經費到位保障及審核報銷、硬件建設、成果轉讓及知識產權管理、創業孵化及技術服務等方面各負其責。
3.學院層面
成立院級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負責貫徹執行校級創新創業教學政策,制定學院創新創業教學制度,提供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保障創新創業教育政策落地。
(二)構建“理論—實踐—創新”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
我校進一步深化創新教育理念,以學生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提升為教學目標,通過設置“創新教學環節”,創新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新突破。以本科生全程導師制為核心,從每位本科生大一一進校就安排一位教師作為其導師,直至大四畢業,沿著人才培養從基礎到應用再到創新的發展脈絡,在強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功能與定位的基礎上,通過設立“創新教學環節”,形成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創新教學“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教學環節”包含必修、選修兩個模塊,系統設計了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科研選題訓練、科研導論課等11項創新教學載體,形成了從基本訓練、初步體驗到實踐鍛煉的完整創新教學體系。
(三)全面實施創新訓練項目,構建基于課題研究的教學模式
2013年以來,在已構建的“國家—北京市—學校”三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實施體系的基礎上,我校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擴大建設規模和學生受益覆蓋面,從面向部分本科生,到面向全體本科生,逐步構建起基于課題研究的新的教學模式:以項目為教與學的載體,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教學目標,以導師負責下本科生研究團隊為教學組織形式,學生結合專業學習完成3個教學學期的創新訓練;采用“學期成績+中期成績+結題成績”的綜合教學考核評價形式,對學生訓練完成效果進行綜合評定;研究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實施系列支持措施、全面推行本科生全程導師制,保障創新訓練項目實施的育人效果。這種基于課題研究的教學模式在學校“創新教學環節”中得到了全面推行,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實施與保障
(一)以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為載體,推進創新教學實施
自2011級起,我校實現了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對全體本科生的覆蓋,構建了導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通過自主完成創新性研究項目的研究條件準備、研究方案實施、研究成果總結和凝練、結題報告撰寫、檔案材料整理和歸檔等,學生切實得到科學研究方面的鍛煉,創新實踐能力也得以提升。學校還注重落實政策保障與激勵措施,強化導師指導要求,搭建信息服務平臺,保障創新訓練效果。
在經費落實與保障方面,我校每年專門劃撥經費,從國家、北京市和學校三個層面立項開展創新訓練項目。2013年以前,面向部分本科生實施,批準立項400余項,參與學生1800余人,投入經費500余萬元,其中,國家級項目200余項,參與學生800余人。從2013年開始,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被納入學校本科培養方案,項目作為“創新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必修單元,自2011級起面向全體本科生實施,共批準立項3000余項,參加學生15000余人,投入經費2800余萬元,其中獲批國家級項目600余項。
(二)積極推進“四個平臺”建設,保障實施效果
1.創新實踐平臺
我校建設有北京市示范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北京市高校示范性創業中心,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級、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及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為大學生創新教育提供高水平實踐平臺;專業實驗室和科研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接受創新訓練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除積極面向項目學生開放,還積極自籌經費,設立并實施實驗室層面的創新訓練項目。
我校還建設有大學生科技創新中心,完善開放預約、儀器共享等制度,加大場地支持、經費投入、教師指導等,為學生自主開展創新訓練項目、凝練創新成果提供有力支撐。
2.信息服務平臺
我校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自主設計、聯合開發了集業務管理、信息交互和即時通信于一體的基于WEB形式的創新訓練項目管理信息平臺和手機App平臺,使得項目實施從選題、申報、運行、結題到考核評價等各環節的組織工作都可以應用該平臺完成,大大提高了組織工作效率,也為項目實施進度跟蹤和過程質量監控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了便捷渠道。
3.導師指導平臺
我校從2012級開始對本科生實施基于創新教育的本科生導師制,在此基礎上從2016級開始實施覆蓋全體本科生的全程導師制。通過雙向選擇,建立導師與學生團隊,由導師指導所負責學生團隊以研究項目為載體、以科學研究訓練為主線,在專業知識學習、研究方法掌握、研究條件創造、研究成果凝練、檔案材料歸檔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幫助,指導學生團隊完成創新訓練項目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4.獎勵機制平臺
優化以促進創新教學投入和教學效果提升為核心的教師考核與激勵機制:研究實施本科生導師制,修訂和完善教學工作量計算辦法,將以往直接發放資助額度的一定比例用于獎勵指導教師的方式,轉化為將指導工作量統一納入教學工作量;實施在職稱評審、教學評優等方面給予指導教師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的優惠政策;評選優秀“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頒發獎狀和獎勵獎金表彰項目指導教師。進一步優化本科教學工作評價標準,把創新訓練項目實施效果作為重要評價指標納入學院本科教學工作評價體系。
在學生學分認定與獎勵方面,創新訓練項目已作為教學計劃的必修內容納入本科培養方案創新教學環節。對于參與創新訓練項目的學生,訓練成績合格的可給予相應學分;對于參與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項目的學生,順利通過項目結題驗收的,可按完成質量給予相應學分,并記入個人成績檔案;每年評選優秀“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予以頒發獎狀、獎勵獎金的表彰;在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推薦工作中,將在校本科生參與創新訓練項目取得的綜合成績列為推免資格條件。
四、實施成效
(一)推動了育人理念提升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我校以深入推進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實施、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創新性人才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育人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在研究型本科教育理念的基礎上,探索提出了精英教育教學理念,并以此為指導研究制定了以開創性構建的“創新教學環節”為核心內容的新版培養方案。
教學團隊在《中國高等教育》和《中國大學教學》雜志上發表了《設置創新教學環節 完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和《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內涵、運行模式和制度保障》等6篇論文;《研究型實踐教學體系的創建與實施》和《精英教育理念下煤炭工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分獲北京市第六屆、第七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煤炭行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行業特色高校一流本科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分獲第五屆、第七屆煤炭行業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二)學生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創新素養得到普遍提升
截至本文寫作前,我校學生通過創新訓練項目發表學術論文2000余篇,其中核心700余篇,檢索200余篇;獲準授權專利120余項;獲各級各類學科競賽獎項3600余項,獲獎學生6700余人次。
2015—2020屆本科生依托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平均每7名學生發表1篇學術論文,平均每5名學生中有1名在省部級及以上學科競賽中獲獎,我校接連有學生榮獲第六至十四屆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全國一等獎,是北京地區唯一一所連續十年晉級全國總決賽的高校。
2015年以來,學校每年面向參與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的學生開展問卷調查,持續提升項目實施成效,近6年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年中分別有81.24%、86.6%、95.92%、96.96%、96.76%和97.02%學生認為,參與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后,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創新能力、綜合素養、綜合能力等得到了提升。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的實施,使學生的創新素養等得到了普遍提升。
五、結語
我校持續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大力提升大學生創新素養,扎實推進以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為抓手的創新教學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學校創新教學取得了豐碩成果,總結凝練出的創新教育改革經驗如下。
(一)政策到位、措施得力
我校研究制定了項目管理、優秀項目評選、學生考核評價、導師考核評價、教學工作量計算、職稱評審和教學評優導向政策、學院教學工作評價標準、在校本科生取得公開學術成果獎勵等一系列辦法、政策和措施,全力保障創新訓練項目的實施。
(二)積極創新、大力投入
我校不斷加大經費投入,累計投入創新訓練項目專項經費2650萬元。特別是自我校實施創新訓練項目本科生全覆蓋以來,經費投入大幅增長,2013—2019年平均每年投入的經費是2008—2012年的2.6倍。
(三)興趣驅動、重在過程
我校施行以學生自主提出課題和導師命題相結合的項目選題模式,鼓勵學生在興趣驅動下自主提出課題,鼓勵學科交叉,鼓勵跨學院、跨專業組隊;持續改進項目評價體系,重在過程考核,采用“學期考核+中期考核+結題考核”的綜合評價體系,引導學生更加注重在項目研究過程中的參與度、能力提升度、價值貢獻度和收獲體會。
(四)系統培養、注重創新
面向全體本科生,以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為核心載體,開展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并向前承接創新理論課程,夯實創新知識基礎;向后延伸至創業實踐、畢業設計(論文)環節,探索創新實踐與成果轉化,形成多層次、立體化的創新教學體系,實現學生創新素養的全面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EB/OL].(2015-05-13)[2021-07-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ivk_sa=1024320u.
[2] 常維亞,趙莉,邢鵬,等.設置創新教學環節 完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2(17):29-31.
[3] 范迅,常維亞,呂建明,等.以創新教學為載體 全面實施本科生導師制[J].中國大學教學,2012(12):26-28.
[4]楊仁樹.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內涵、運行模式和制度保障[J].中國高等教育,2017(6):58-60.
[5]楊仁樹,王家臣,劉波,等.以本科生全程導師制為抓手提升“雙一流”大學本科人才培養質量[J].煤炭高等教育,2018,36(2):1-5.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