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德 閆芬霞
摘 要:初中美術教學應培養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能力,塑造學生優秀品格,然后在促進美術教學現代化發展基礎上,提升全民藝術鑒賞水平。文章解讀初中美術核心素養內涵,說明初中美術核心素養能力培養價值,探究初中美術教學中核心素養能力的有效培養策略,希望對一線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美術;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3-015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3.051
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應在學習和發展過程中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我國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對國內教育工作提出的一項現代化、前瞻性要求。不論任何一個階段,任何一個學科的教學,都應緊扣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力。比如,初中美術教學,應培養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能力。而這要求教師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掌握有效的核心素養能力培養策略。
一、初中美術核心素養內涵解讀
核心素養是立足于新時期提出的教育目標和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同學科,其實際內涵有所區別。初中美術屬于藝術類學科,其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指的是通過恰當的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對自然世界、社會生活和藝術作品中美的特征及意義與作用的發展、感受、認識和反應能力,在藝術活動中創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展現藝術美感的實踐能力,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緊密聯系現實生活,進行藝術創新和實際應用的能力,對特定文化情境中藝術作品人文內涵的感悟、領會、闡釋能力[1]。
初中美術教學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積極優化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能力。
二、初中美術核心素養能力培養價值
具體的實踐活動表明,初中美術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具有以下幾點價值:
(一)促進美術教學現代化發展
首先,隨著社會的發展,義務教育各學科目標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教學正在由僅關注知識與技能向關注學科綜合能力轉變。這種大趨勢下,初中美術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能夠使初中美術教學更加適應現代化的教育發展規律,促進美術教學的現代化發展。
(二)提升全民藝術鑒賞水平
其次,初中美術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是提升全民藝術鑒賞水平的重要途徑。現如今,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可見,越來越多的人追求精神生活的滿足。而實現此追求,不僅需要有藝術鑒賞的時間和空間,還需要有一定藝術鑒賞水平。初中美術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是使學生提升藝術鑒賞水平的重要手段。這樣,隨著學生的發展,全民藝術鑒賞水平就會得到質的提升。
(三)塑造學生優秀品格
最后,初中美術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塑造學生的優秀品格。初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念與情感態度波動較大的階段,是幫助學生塑造品格的關鍵階段之一。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客觀評價,融入主觀情感,深刻理解文化對美術的影響,建立“原創”等觀念,能夠在不同程度上,促進其優秀品格的形成。
三、初中美術教學中核心素養能力培養策略
下面,將依據人教版教材,結合實際教學經驗,論述初中美術教學中核心素養能力有效培養策略:
(一)營造藝術氛圍
教學氛圍對教學質量、教學效果、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一個積極、愉悅的教學氛圍,可以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習狀態,為在教學中培養其核心素養能力提供保障。相反,一個沉悶、過于嚴肅的教學氛圍,會在無形中使學生產生畏難、退縮等不良學習情緒,不愿在課堂主動感受知識和表現自己,對培養其核心素養能力形成限制[2]。因此,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力,教師必須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營造積極、愉悅,具有濃厚藝術氣息的教學氛圍。比如,通過音樂情境導入課堂,讓音樂成為教學背景音。展開來說,在講解中國山水畫時,教師可以應用《高山流水》等悠揚婉轉的音樂,借助古箏、琵琶等中國古典樂器,讓課堂古風古韻;在講解不同色彩所傳遞的不同情感時,為色彩匹配與之相對應的音樂,通過或活潑、或低沉、或舒緩的音樂,突出色彩“性格”差異,改變單一說教的教學氛圍。學生先入藝術之境,后展開積極學習,可以在課堂氛圍潛移默化的熏陶下增強美術認知,實現核心素養能力的正向發展。
(二)融入趣味要素
趣味要素也是指向核心素養能力培養的初中美術教學注意事項之一。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使初中美術教學達成深層次的目標,充分發揮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價值,激發學生美術興趣至關重要。教師可以借助現有經驗,周圍的生活,以及豐富的知識儲備,將趣味要素融入初中美術教學中,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美術興趣。比如,在美術欣賞與評述課備課階段,收集美術作品創作背景,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編撰一個關于作品或畫家的趣味故事,進而在課堂上,利用故事引入教學,讓學生先在聽故事中感到一些趣味,對作品或畫家產生興趣,再展開后續學習。后續學習中,學生受興趣驅動,不由自主地認真欣賞和評述美術作品,自然有利于培養其核心素養能力。再比如,在美術設計與應用課教學中,設計“接力”游戲,教師為“第一棒”,出示一個只進行了一小步的美術設計作品,之后,讓學生接力完成余下的設計,在他人的設計理念基礎上展現自己的靈感,并注意保持整個設計的和諧性。首先通過別出心裁的趣味活動形式,提高學生美術學習興趣,其次借助一定難度的活動內容,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力。
(三)豐富審美途徑
初中美術教學可以簡單分為“審美鑒賞”與“綜合實踐”兩個部分,審美鑒賞是培養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重要載體,而綜合實踐的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學生藝術表現、創意實踐能力。教師還可以根據初中美術教學的不同組成部分,有所側重地探究學生核心素養能力培養策略[3]。豐富審美途徑,適用于審美鑒賞部分。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鑒賞美術作品時,將實物、初中美術教材、掛圖教具、信息技術與多媒體工具、文創產品有效利用起來,開發欣賞實物、欣賞教材內容、欣賞掛圖、欣賞微課視頻內容、欣賞仿真文創等不同審美途徑,讓學生審美鑒賞不再局限于教材中,而是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接近美術作品,感受其美的特征和意義。學生從不同角度發現美、感知美,不知不覺地優化審美體驗,對增強其審美感知能力有極大幫助。而審美感知,是整個美術學習的基礎,隨著審美感知能力的發展,學生將“發現美”的經驗遷移運用在綜合實踐中,是培養其藝術表現、創意實踐能力的重要助推力,也是培養其文化理解能力的鋪墊。
(四)鼓勵臨摹借鑒
在藝術表現層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力,要求教師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提高鼓勵學生臨摹名畫、借鑒創意的教學力度。這是因為,即便已經經過了小學5-6年的美術學習,初中階段,學生積累的美術知識、技能與經驗依然有很多不足,使其不能在面對一項藝術表現任務時,最大限度地發揮聯想和想象能力,不敢提筆或動手創作。而適當的臨摹、借鑒,使學生在他人的畫作和其他創意中獲得靈感,可以改善這一現狀。教師應在一些初中美術綜合實踐教學中,避免直接要求學生進行藝術表現,建立“示范”與“案例分析”習慣,為學生創造臨摹、借鑒的條件。以人教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下冊“廣而告之”為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結合“校園藝術節”主題,采用拼貼、手繪、電腦繪制等手段,設計制作一幅有意義的招貼。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欣賞教材招貼案例,講解招貼設計流程基礎上,展示一些前幾屆學生設計制作的創意招貼,讓學生繼續欣賞,感受并借鑒“學哥”“學姐”的創意,并在他們的啟發下,迸發更有新意的藝術表現想法。之后,鼓勵學生將想法付諸實踐,有效培養學生藝術表現能力。
(五)重視個性創作
充滿個人特色的自主創作,是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意實踐能力的絕佳手段。所謂創意實踐,就是將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生成的獨特想法轉化為藝術成果的能力。而獨特的想法,通常存在于學生自己的頭腦里,教師應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與個性,尊重學生獨特的想法,杜絕一切將美術綜合實踐想法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按刻板要求創作的行為,提高對個性創作的重視程度[4]。至于如何推動學生個性創作,教師可以關注社會生活,追隨社會熱點話題,設計創新實踐主題。比如,隨著世界杯吉祥物的“問世”,人們紛紛討論其設計理念和代表性,一時之間,對世界杯吉祥物的評價眾說紛紜,還有人躍躍欲試,想要“重新”設計吉祥物。教師可以由此切入,設計“我心目中的世界杯吉祥物”創新實踐主題。學生可以基于對世界杯承辦國的了解,對足球運動的了解,對著名球隊和球員的了解,不斷生成獨特想法,然后在教師耐心引導下,將這些想法轉化為藝術成果,在“想法”與“成果”的轉化中,發展創意實踐能力。
(六)滲透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有大量的機會領會美術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內涵,發覺美術建設與文化發展的緊密相關性,從而建立正確的美術價值觀,深化美術文化理解能力。教師應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巧妙滲透歷史文化,以實現對學生文化理解能力的有效培養。這要求教師掌握一定美術歷史文化知識,自覺擴大專業成長空間。比如,教師應在備課階段,主動了解一些美術表現形式的歷史沿革,了解一些作品的真實創作背景,系統地梳理美術歷史文化知識。然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導入階段出示美術歷史文化信息,也可以在結束常規教學后,補充講解歷史文化,讓學生利用課堂最后幾分鐘時間,結合現有學習經驗,熱烈討論美術歷史文化,闡釋這些歷史對美術作品和畫家理念的影響,闡釋不同美術作品以及畫家對美術歷史文化的影響。
再者,教師還可以在中外美術歷史文化之間構建對比,引導學生討論中外美術的優勢與劣勢。學生由此建立文化多樣性意識,在學習他國美術文化的同時,也增強本民族美術文化自信,同樣有益于培養其美術文化理解能力。
(七)建構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指的是教師根據初中美術實際教學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地將問題設計在不同情境中,促使學生踴躍深化美術思考的一種教學方法。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力,問題情境同樣有赫赫之功[5]。教師可以在教學中不斷建構問題情境,促使學生不斷打開美術思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美術核心素養能力。另外,問題情境的創設,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美術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這種學習習慣的形成,同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美術八年級上冊“寄情山水”為例,在導入階段引導學生欣賞齊白石作品《祖國萬歲》,教師可以提問:“你們認識畫中的植物嗎?”“畫面中植物是萬年青,題款是祖國萬歲,兩者間有什么必然的聯系嗎?”督促學生重點思考第二個問題,點撥學生得出以下答案:“齊白石是在借萬年青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如此,學生便在問題情境作用下,深化了關于審美對象情感表達內涵的理解,提升審美情趣,強化審美感知能力。之后,教師還可以提問學生:“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山水畫中,畫家喜歡用四君子表現自己的情感,在古詩詞中,詩人也經常描繪四君子。你們知道四君子是哪四種植物嗎?它們分別代表著什么,為什么?”這樣的連環追問,直接引導學生思考中國畫“借物寓意”的意象內涵,認識藝術與生活、美術與文化的廣泛聯系,能夠在審美感知能力培養基礎上,加快培養學生藝術表現、文化理解能力的教學進程。
(八)改革評價方式
完整的初中美術教學,離不開教學評價環節。評價既可以使教師發現學生潛在的核心素養能力問題,也可以加強學生對自我的認識,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力不可或缺的一個過程。但是,傳統初中美術教學評價存在一定刻板性,教師只有改革評價方式,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發揮其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關鍵作用。比如,激勵性評價與反思性評價相結合,遵循“先揚后抑”評價原則。在評價學生審美鑒賞與綜合實踐表現時,先充分表揚其出色表現,肯定其核心素養能力的突出之處,再說明其有待改進的地方,對其提高核心素養能力提出其他建議。同時,注意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結合,更多地關注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發展過程,克服“一錘定音”的評價習慣。
綜上所述,初中美術教學中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具有促進美術教學現代化發展,提升全民藝術鑒賞水平,塑造學生優秀品格的重要價值,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力,是當下初中美術教學的關鍵任務之一。教師可以通過營造藝術氛圍、融入趣味要素、豐富審美途徑、鼓勵臨摹借鑒、構建問題情境等方式,構建先進的初中美術教學模式,并以此推動學生美術核心素養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房麗麗.核心素養下初中美術教學的創新途徑[J].天津教育,2021(32):140.
[2] 仲旭晴.淺談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美術的課堂教學[J].新課程,2021(45):54.
[3] 鄭東秀.核心素養下培養并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研究[J].考試周刊,2021(89):160.
[4] 莊春花.核心素養引領下的初中美術課堂教學開展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20):160.
[5] 趙四民.初中生美術核心素養提升策略分析[J].教師,2021(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