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學徒制是產教融合模式下企業和職業院校聯合培養人才的重要舉措。在學徒培養中,人文素養缺失導致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影響學徒個人和企業的長遠發展。職業院校的學徒培養應采取技能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培育策略,從教學理念、教師意識、課程設置和校園文化等方面提高學徒的人文素養,培養高素質的新時代工匠。
關鍵詞:技能人才培養;產教融合;新型學徒制;人文素養;職業院校學徒培養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進入了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新階段。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模式,也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新型學徒制是產教融合模式下企業和職業院校聯合培養人才的重要舉措,是我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創新,是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舉措。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推行“深化全日制職業學校辦學體制改革,在技術性、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推動學校招生與企業招工相銜接,校企育人‘雙重主體,學生學徒‘雙重身份,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權利義務關系明晰”的產教協同育人新舉措。
一、新型學徒制的“新”特點
新型學徒制是政府、企業和學校三方聯合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由企業和學校作為主要承擔者,在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的同時共同承擔人才培養的任務,協同推進學徒培養。新型學徒制具有“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的新特點,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政府給予企業和學校一定的政策和經費支持。如河南省政府明確提出具體支持政策,河南省人社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對于開展新型學徒培訓的企業按規定給予培訓補貼,補貼的標準為中級工每人每年5000元、高級工每人每年6000元。
(二)學徒身份雙重性
學徒身份原則上以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技能崗位新招用人員、新轉崗人員以及企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的從業人員為主要培養對象,他們既是學徒又是學生,既接受學校教育,又接受企業實踐。學徒在學校進行專業課程理論學習,同時在企業進行工作實踐,完成學生與學徒的雙重任務。經學校和企業相關的鑒定考核,合格的學徒才能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或培訓合格證書。同時,學徒在學校的累計學分達到規定要求的,還可獲得參加培訓的職業院校畢業證書。
(三)學徒培養模式多樣化
新型學徒在培養方式上,可以采取全脫產或半脫產方式;培養模式上,主要采取“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模式,由企業與教育培訓機構的“雙師”協商工學交替的具體培訓時間和方式。具體而言,在企業主要通過企業技師擔任導師帶徒的形式,在學校或培訓機構主要由“雙師”教師采用一體化的教學方式。同時,還可充分利用“互聯網+”、職業培訓包等網絡技術開展線上培訓。
二、新型學徒的培養現狀
(一)課程設置單一
在學徒制培養上,課程設置基本上是專業課和實訓課,由校企雙方根據專業選擇相關的教材,或者校企雙方合作自編教材,由該專業的“雙師”老師授課,主要采用一體化教學方式,培養學徒的專業技能。
(二)培訓目的單一
學徒的身份是企業新員工,企業的目的就是培訓學徒快速適應企業工作,對學徒的人文素養缺少關注。
(三)考核方式單一
目前新型學徒制的考核方式主要分三類——理論知識考試、技能考試和職業資格考試,學徒培訓結束必須參加這三個考試才能取得合格證,才有資格回到企業工作。這些考試主要側重于學徒的技術技能考核。
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學徒培養過程中企業的積極性不高,也存在學徒流失現象,影響產教融合學徒制的長遠發展。
三、人文素養的內涵及價值
“人文”一詞出自《易經》:“陰柔交錯,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就是人類要有文治教化。人文素養是一個人應該具有的做人的起碼品格,具體而言,包含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與人文精神,以及人的人格、氣質、修養等品格,是一個人全面的素質體現。
人文素養不僅關系著民族、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更直接關系著個人的人格和事業的成敗,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其作用。楊叔子指出:“人文關系到民族存亡、關系到國家強弱、關系到社會進退、關系到人格高低、關系到涵養深淺、關系到思維形成、關系到事業成敗。”[1]對于學校而言,人文素養關系著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對于學徒而言,人文素養關系著學徒的道德修養和職業發展。
學徒培養中缺失人文素養教育將會產生如下影響:
(一)影響學徒的人文素質和職業發展
學徒人文素養缺失,導致學徒綜合素質不高,社會責任感不強,意志力不堅定,精神境界不高,缺乏長遠的職業規劃,導致他們對企業缺少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影響學徒的職業發展。
(二)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
學徒培養中側重技術技能培養,導致學徒受功利思想影響,培訓后容易流失,對企業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也導致企業人才流失,影響企業長遠發展。
(三)影響職業院校發展
學徒的培訓質量直接關系著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關系著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進一步發展。從長遠來看,學徒的人文素養缺失會影響學校的長遠發展。
四、職業院校學徒人文素養的培育策略
職業院校以培養具有一定專業理論知識的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但職業教育并不等同于純技能教育。理想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是人文教育與技能教育的和諧統一,“既教人‘求技求真,也教人‘求善求美;既教人‘成才,更教人‘成人,形成人文教育與技能教育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局面”[2]。
人文素養培育是使學生獲得求善、求美之道,技能教育是讓學生掌握求真、求實之技,二者統一,才能實現學徒的全面發展。因此,學校不僅要將人文素養與技術技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要把人文素養貫穿融合于技能教育的全過程。
職業院校的學徒雖然身份特殊,但只要進入學校學習,學校就應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立足成人成才教育、做人與做事培育,既培養他們的職業能力,學會做事,更要教會他們做一個健康的人、幸福的人和全面發展的人。學校加強人文素養的培育,就是要把學徒培養成具有人文精神的、高技能、全面可持續發展的人才。
(一)樹立人文教育與技能教育融合的人才培養理念
職業院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重實用技能、輕人文教育,重專業成長、輕全面發展的培養理念,以技能訓練為培養目標,而將人的全面發展、和諧人格的塑造置于次要的地位,這是職業教育的弊端。黃炎培指出:“僅僅教學生職業,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種很好的教育變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兒沒有自動的習慣和共同生活的修養。”只顧眼前利益,忽視長遠發展的教育,是機械的教育,而非人的教育,將會極大地制約職業院校人才的培養質量,影響職業教育的持續長遠發展。
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應著眼于學徒的全面發展,以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為核心,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新時代工匠。學校應樹立技能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人才培養理念,以培養高素質與高技能相統一、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學徒培養中技能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時,要本著“融于職業,合于實踐”的基本要求,“寓人文關懷于技能培養之內,融技能訓練于人文教育之中,才能真正培養出適應精神文明與物質文化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3]。
職業院校樹立人文教育與技能教育融合的人才培養理念,有助于學徒深刻理解職業的社會意義,擁有技能學習的內驅力,保持身心和諧穩定發展,成為德技和諧發展的“職業人”,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4]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教育,學徒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各行業的人才。換句話說,培養和諧發展的職業人,才是職業教育的目標所在。
(二)提高“雙師型”教師人文素養與技能教育融合的培育能力
職業院校學徒培養主要由“雙師型”教師承擔,“‘雙師型教師是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是高等職業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更是學生職業能力和素質得以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5]。所以,“雙師型”教師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培育能力成為影響學徒人文素養培育的關鍵。
1.提升“雙師型”教師的人文素養。“雙師”教師應注重自身人文素養的提升。一方面加強以師德建設為核心的人文素養學習教育,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另一方面要處理好“知”與“德”、“技”與“德”的辯證關系,努力做到“經師”和“人師”的統一,成為師德優秀的高素質的“職業人”。
2.提高“雙師型”教師人文素養的培育能力。教師要樹立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不斷學習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在教學中,“雙師型”教師要掌握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的能力,擁有在技能教育中恰當巧妙地滲透人文素養教育的能力,在教書中育人,既教學徒專業技能,也要提高學徒的人文素養,在教好書中育好人,讓學徒在做好事中學做好人。
(三)專業技能課程教學中融合人文素養教育
職業院校在學徒培養中實施人文教育,應結合學徒的特點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合于專業課程教學和技能實訓中,把握好人文素養課程開設的適時性和有效性。學徒在校學習時間有限,單純開設人文課程,時間上不允許,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職業院校學徒人文素養的培育,要在專業課程技能訓練的過程中融合人文素養教育內容,讓學徒在技能學習中切實感受人文素養的作用。
職業院校學徒培養,大多采用一體化教學和任務驅動教學,所以要借助于專業課程教學平臺進行人文教育。一方面,在一體化課程設置、教材的編寫中有意識地融入人文教育內容。如在焊工學徒教材中,融入“大國工匠”高鳳林的事跡,讓學徒感受他刻苦專研、攻堅克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在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的培育,如在任務驅動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徒的實踐技能,還要培養他們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及堅韌頑強的毅力。同時在任務驅動和分工協作過程中,培養學徒的團隊合作能力,使學徒切實感受到過硬的技能和團隊合作能力同等重要。通過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地融入人文素養,使學徒自覺領悟到人文素養對職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四)加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教育
“工學結合”的學徒培養模式,決定了學徒要接受企業和職業院校的雙重教育,必然受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交互作用。文化的熏陶對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學徒人文素養的培育要注重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教育。
校園文化是學校的精神面貌,身處其中的學徒自然會受到校園文化的熏陶。學徒在校學習期間,一方面,學校要將辦學理念、校風、校訓、校史等精神文化融入學徒的學習培訓中,讓學徒感受到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學校的校園景觀文化、建筑文化、場館文化等環境文化,在文化育人中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如新鄉職業技術學院的校史館、工匠文化園、科技文化園,學徒在參觀學習期間會深受感染,尤其是對學校典型人物事跡的宣講,使學徒備受激勵,從中可以看出校園文化對學徒的熏陶。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精神命脈,關系著企業的興衰成敗。學徒是企業未來的員工,理應熟悉企業文化、融入企業文化,以培養他們對企業的忠誠度。在產教融合的過程中,學校和企業要加強彼此間文化的融合與對接,打造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教育情境,使學徒在校園文化中實現與企業“零距離”接觸,感受到企業文化精神,以便將來更好地融入企業。
結 語
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院校新型學徒人文素養的培育要秉持產教融合的理念,注重學校與企業全方位融合的培育策略,把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機融合,全面提升學徒的人文素養,才能培養出德技雙能、身心和諧發展的新時代工匠。
參考文獻
[1] 楊叔子.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交融——兼論全面素質教育[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10):12-15.
[2] 楊德山.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與回歸[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2): 88-92.
[3] 陳光曙.文工交融是高職院校通識教育必由之路[J].職業技術教育,2010(12):53-55.
[4] 魏啟晉.職業人文主義: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訴求[J].教育與職業,2008(26):12-14.
[5] 崔濤,黃禮娥.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河北職業教育,2019,3(02),104-108.
收稿日期:2022-12-25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院校新型學徒制培養策略”(2023-ZDJH-284)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素琴(1975- ),女,新鄉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文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