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良艷
摘 要:在我國教育教學水平持續提高的今天,高考改革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重視與關注。這便意味著高中教師必須基于新高考改革背景,加強對學科教學的優化與創新,以此來更好地提高高中生的學習水平,促進其實現全面發展。而在我國高中教育教學之中,政治教學作為提高高中生思想素質與道德水平的關鍵學科,自然也要積極響應教學改革政策,推動高中政治教學改革,強化政治核心素養的滲透與培養,以此來為高中生的個人綜合素質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基于此,本文將立足于新高考改革背景,對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有效滲透與融入政治核心素養的策略和方法展開分析,旨在有效優化高中政治教學形式,提高政治教學效率的同時,進一步促進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發展與提升。
關鍵詞:新高考;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政治教學
自核心素養教育概念提出以來,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便成了現代高中教育中所需持續堅持與加強落實的教育教學任務。而隨著近幾年來新高考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新時期也對高中政治教學提出了更進一步的教學改革要求,這就使得高中生政治核心素養的發展與提升面臨著更為嚴峻與復雜的教學挑戰。因此,為確保高中生能夠在新時期下實現更為長遠、全面、持續的發展,成長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新時代人才,就必須基于新高考教育背景,尋求與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教學培育路徑。
一、高中政治核心素養的內涵
在高中教育教學中,政治是一門重要的基礎教學課程,對塑造學生“三觀”,健全學生人格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與關鍵作用。相較于其他教學學科,高中政治的綜合性更強,這不僅體現在其融合了經濟、社會、歷史、文化,以及思想的政治教學內容上,同時也體現在了政治教學對于學生素質發展的綜合作用,這就使得政治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便隨著教學改革的持續深化而處于不斷增強的過程當中。
所謂學科核心素養,指的就是學生通過學科知識教學所逐漸形成和所必須形成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這既是學生能夠成長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人才的基礎保障,同樣也是促使學生實現個人的終身發展與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1]。而高中政治核心素養便是學科核心素養的一種,是學生在學習政治學科知識過程中所逐漸形成的綜合素質表現,主要體現在知識與能力、人格與道德、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幾個方面上。就本質而言,高中政治核心素養主要是由政治認同、法治意識、理性精神,以及公共參與四個維度所構成的。
首先,政治認同。指的是學生通過學習高中政治課程知識,初步認識與了解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內容,并深入體會與感知到祖國與中華民族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夠實現富強與振興。而且,能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指導下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與贊賞我國的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的政治態度與素質表現;其次,法治意識。指的是學生通過高中政治課程教學,所樹立起的法治認識與法治觀念[2]。學會崇尚與尊重法律,遵從與依據法律自覺履行自己的義務和權利,在現實生活中,懂得依法辦事、用法律武器捍衛與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是高中生法治認知、法治態度以及法治思想的表現;再次,理性精神。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高中政治課程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去觀察現象、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分析問題,并懂得應用唯物史觀與辯證思想去進行反思、求是、進步的科學精神與理性認識。這不僅能夠促使高中生理性分析與判斷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各類經濟問題、政治問題以及文化問題,對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同樣也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與積極作用;最后,公共參與。指的是高中生在學習高中政治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所由衷而生的社會責任感與社會參與感。并掌握參與公共事務的途徑與方法,學會通過溝通、交流,以及協商等方式正確表達自己的訴求,從而實現對國家治理與社會監督的有效參與,正確維護公共利益。高中生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其個人的綜合素質與能力不但直接影響著個人的發展和成長,同樣也關系著我國政治發展的穩定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事業的發展前途。因此,新時期的高中政治教師在新高考背景下展開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活動之時,就必須要充分認識到培養與提升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基于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發展的這四個維度進行合理的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從而在有效推動與促進高中政治教學創新與改革的同時,更好地引導高中生展開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以及深度學習,以此來有效地提升高中生的政治學習水平與學習質量,確保學生通過高中政治教學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進而實現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
二、新高考背景下有效培養高中生政治核心素養的路徑探究
(一)有效引導,結合時事熱點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高中政治核心素養中的重要維度組成,是學生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踐行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綜合表現[3]。只有當高中生具備良好的政治認同素質,才能夠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追求和道德準則,這不僅有助于深化高中生對祖國、民族以及文化的認同感,對促進高中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的樹立,也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與關鍵作用。因此,高中政治教師在新高考背景下展開高中政治核心素養培育的課堂教學活動之時,就必須要充分認識到增強學生政治認同的關鍵性,積極發揮自身的教學引導與組織作用,讓學生在學習高中政治課程知識的過程中,實現對政治生活知識的全面掌握,進而有效地提升學生對我國的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的認同。
雖然高中政治是一門抽象性相對較強的教學學科,且具有一定的理論性、思想性。但就課程教學內容而言,其本質上仍是一門與學生實際生活與現實社會密切相關的生活性學科。因此,高中政治教師在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便可針對高中政治的這一學科特點,合理地開發與應用各種源于社會現實的教學素材,如熱點新聞、時事案例等,從而在有效豐富與優化高中政治教學內容的同時,更好地創新政治課堂教學形式,調動與激發高中生的政治學習欲望和積極性,促使學生在分析實際生活問題,探究時事事件中實現政治知識的全面吸收,以此來有效地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為高中生政治核心素養的持續提升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
如:在教學“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課時,為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中國夢”的內涵,認識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中國夢實現的重要性,高中政治教師在展開課堂教學活動時,就可結合時事新聞或社會熱點進行教學組織。首先,在課程開展前,可為學生播放《我們都是追夢人》的歌曲,活躍高中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隨后,再為學生展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成立70周年上的講話,并組織學生展開小組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探究分析的方式總結出中國夢的特征與內涵,以此來有效深化學生對中國夢的認識和理解,提升學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文化的認同;其次,待學生充分理解與掌握中國夢的內涵后,教師則可結合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現如今的衛生防疫等多種中國成就深化學生對中國夢本質的理解與認識,促使學生充分地理解與感知中國夢不僅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同樣也是人民的夢、世界的夢,體會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性;最后,則要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探討與分析中國抗疫的四個偉大,并重點探究中國夢的實現方法。
(二)創新教學,利用情境教學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
高中生是祖國的未來,同樣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這就需要作為中國公民的高中生要具備良好的法治意識,才能夠進一步推動與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設。這不僅體現在各種法律法規的理解與認識上,同樣也表現在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有效應用與實踐上。因此,高中政治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要抓住學生法治意識與觀念形成的這一關鍵時期,合理應用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與技術去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以此來促使高中生樹立起正確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理念和思想。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能夠創設直觀教學情境的教學手段,在高中政治法治教學中,合理應用情境教學法展開教學活動設計,不但能夠有效地增強高中政治法治教學的直觀性、立體性與情感性,對學生政治法治知識的吸收與理解同樣也起著關鍵作用。因此,高中政治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要緊密把握情境教學法的這一特點,充分發揮情境教學優勢去構建高效的政治法治教學課堂,以此來更好地深化學生的法治知識學習體驗,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
如:在教學“嚴格執法”一課時,為更好地深化學生對“嚴格執法”內涵與意義的認識,高中政治教師在教學導入過程中,為學生播放《法治中國》,以此來有效地抓住學生的眼球,促使學生在視聽結合中,明確嚴格執法是構建法治中國、法治社會的關鍵,并初步理解嚴格執法的意義與內涵,以此來實現有效的課程導入;其次,在課中教學中,教師則可通過播放《最美警章》視頻的方式為學生創設我國推進嚴格執法工作的情境,并鼓勵學生在高中政治課堂中結合生活實際經驗展開角色扮演式的執法情境演繹,以此來促進學生在情境模擬中身臨其境般的感知與感受嚴格執法的推進要點,了解生活中哪些行為屬于違法行為。從而在有效加深學生對高中政治知識內容的理解與認識的同時,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與法治觀念;最后,則要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嚴格執法”的內涵、意義,以及推進要點等內容進行樹立,以此來有效地完善學生的政治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
(三)文化滲透,聯系傳統文化發展學生的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學生在學習政治學科知識之后,所逐漸形成的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取向,是學生思維品質與精神面貌形成的關鍵。因此,高中政治教師就必須認識到政治核心素養四個維度之間所存在的關聯性,加強對學生理性精神的培養,以此來確保高中生的政治核心素養實現綜合全面的發展。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智慧結晶,其中不但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同樣也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思想與信仰。在培養高中生理性精神的過程中合理地融合中華傳統文化,既能夠深化學生科學與文化的認識,同時也能夠促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的過程中生成良好的理性思維,學會以辯證的方式進行批判與創新,形成實事求是、理性求知的科學精神。
如:在教學《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一課中,教師就可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播放我國國粹京劇、湘劇、評劇與外國戲劇、話劇。讓學生在對比與總結中更好地認識與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感知與體會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并學會取長補短地進行文化創新,正確認識與看待外國文化,樹立起在文化發展過程中反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以及虛無主義的文化意識。結合傳統文化展開高中政治教學活動,不但能夠促使學生在文化對比與分析中形成良好的辯證思維與創新意識,這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與傳承同樣也具有重要影響與積極作用。
(四)融合生活,組織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公共參與
高中生正處于認知發展與思維轉換的重要時期,這就意味著高中政治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外,同時也要加強學生實際生活與政治知識內容的結合,以此來促使學生在感悟生活、認識生活的過程中生成良好的公共參與意識,實現政治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
而隨著新高考改革制度的持續深化,高中政治的教學方向與中心也發生了較大的轉移,這也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成為現代高中教育的核心內容。因此,高中政治教師在培養學生公共參與意識時,也不能夠將教學眼光僅局限在課堂之上,而是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去組織與開展多樣化的綜合實踐活動,以此來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化被動為主動,實現深度政治學習,發展公共參與意識。
如:在教學《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一課時,高中政治教師就可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個人收入分配”的社會調查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網絡、線下等多種渠道對某一個體、家庭或團體的收入情況信息進行收集與整理。并靈活應用課堂所學的收入分配知識進行分析,以此來更好地深化學生對我國個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意義和重要性的認識,促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充分認識到勞動是個人實現致富的主要途徑,樹立起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意識與態度。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公共參與感便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有效的提升,并能夠自覺地采取積極行動去抨擊與改善社會中所存在的非法收入行為與現象。
結束語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師必須要及時轉變與更新受到傳統應試教育思想下所形成的教育認識,要緊隨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提高對政治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視與關注。將政治核心素養作為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內容,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去創新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形式,優化高中政治教學內容,從而在有效提升高中政治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的同時,更好地塑造高中生的思想意志,健全學生的人格品質,推動學生的認知發展,促使其通過高中政治教學成長為有抱負、有理想、有擔當、有尊嚴的中國公民,從而實現穩定、持續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芳.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政治學科教學的優化策略探析[J].考試周刊,2021(89):139-141.
[2]賈克勤.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政治教學創新路徑分析[J].考試周刊,2021(76):142-144.
[3]鄒嬋,黃田秀.學科核心素養下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嶺南師范學院學報,2021,42(4):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