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摘要】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教學策略的改進與優化,利用好條分縷析、任務驅動、處理信息等教學方式,順應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在整體架構中建立知識間的聯系,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和學科素養的落地。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結構化思維;核心素養
對于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而言,結構化思維是學生信息技術知識、提升實操技能必須具備的一項思維能力。在開展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結構化思維納入課堂目標體系,幫助學生思考與體會知識間相互聯系的本質,建立完整的認知體系,以此來發展學生的結構化思維,促進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
一、綱舉目張,形成認知體系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知識整合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對信息技術知識要有整體的把握,把知識點連貫起來,真正做到把知識打通,通過設計與實施結構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腦海中將抽象的、零散的信息技術知識建立起聯系,建構出有層次的思考,逐步形成認知體系,進而促進學生結構化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例如,以“設置幻燈片背景”的教學為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使學生能為幻燈片套用背景樣式,使用顏色、圖片做背景,并能套用主題樣式。在開展教學時,教師可先播放兩個幻燈片,一個背景是白色,一個背景是有紋理、顏色淡雅,提出問題:這兩個幻燈片更喜歡哪個呢?學生普遍認為有紋理的更好看。由此引出更換幻燈片背景的教學任務,帶領學生一起學習美化幻燈片。接下來,教師可引導學生逐一熟悉套用背景樣式、利用顏色填充背景、插入圖片作為背景以及套用主題樣式等更換幻燈片背景的具體方式,學會更換背景的不同方法。最后,教師可設計小組合作任務,讓學生基于環保主題進行幻燈片背景的設計,比一比哪組美化的“我是環保小能手”最好看,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與應用課堂所學信息技術知識,達到所學知識內容的融會貫通與遷移應用。教師將知識系統化、教學結構化、思維結構化的目標不僅在于促進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更要指向對學生思維的啟發與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要改變以往對知識點的過度訓練、題海戰術等教學手段,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引導學生通過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等方式來獲得信息技術知識的建構及以技能的提升。
二、條分縷析,厘清層級關系
教師要綜合考慮不同年級、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認知特征與年齡特點,在課堂上設計由淺入深的學習任務,厘清層級關系,通過一連串針對性的問題鏈,引導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得教學主線脈絡清晰、層次分明,逐步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興趣,激發其探究精神,促進學生計算思維與結構性思維的養成。
例如,在教學“認識 Word”時,由于這節知識起到承上啟下的知識鏈接作用,需要學生必須熟練掌握Word窗口功能,學會常用工具欄的名稱、按鈕的使用及文字輸入等,教師可在分析學情的基礎上,顧及不同學生的技能基礎和個體差異,設置較高層次、一般層次、較低層次的教學,保證每位學生都有一定的收獲。具體來講,教師可將教學目標設計為認識Word窗口的組成,了解Word的啟動方法及Word文檔的保存方法。掌握Word中菜單欄、工具欄的使用方法,形成利用計算機進行文字處理的意識并提高相應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能力等有層次的目標體系。接著,在開展教學時,教師可按照難度設計活動1:Word的啟動;活動2:Word窗口的組成;活動3:保存Word文檔;活動4:退出Word等操作任務,讓學生邊學習具體操作邊完成制作一個自我介紹文檔的學習任務,促使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進一步熟悉Word的操作方法,從而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Word軟件的強大功能,培養與建立起用Word軟件進行文字處理的興趣,順利達成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同時,教師還要實現課堂教學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最終達成教學目標以外,還要善于多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在引導學生掌握所學信息技術知識后,鼓勵學生跳出情境回歸生活,解放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創作的學習空間,使得學生能夠在遷移應用中深化理解,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積極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三、任務驅動,引導自主探究
在開展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嘗試打破固有的教學模式,以任務驅動法為主體框架設計教學環節與相應版塊,注重任務設計、小組探究以及討論與交流方案,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探究活動與思維活動,達成知識構建與能力養成的雙線并進,有效培養學生計算思維和結構化設計思維,在完整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利用信息技術認識世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推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
例如,以“制作表格”探究任務來講,為了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熟練掌握編輯表格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及結構性思維能力,教師可采用任務驅動法導入,出示情境:植物園正在栽培一些植物,為了植物健康地成長,園方要求工作人員在每次工作之后要進行記錄,讓學生閱覽工作人員的記錄,交流自己看到的信息,學生觀察到有植物的名稱和生長情況、記錄員的姓名、記錄的日期等。但根據出示的圖片卻發現這些記錄寫在Word中顯得特別雜亂無章,那么應該如何整理這些記錄,才能既方便工作人員的記錄也方便我們查閱呢?由此引出探究任務:在Word中制作表格把相關的信息和格式進行調整,使其既美觀得體又方便記錄和管理。在這一任務驅動下,學生紛紛交流自己對于完成任務的想法,包括應在Word中插入表格,表格第一行應寫明記錄表的名稱,表格的行高、列寬應統一下才會更美觀等等。有了這些基本想法的鋪墊之后,教師再帶領學生了解相應的操作,如探索插入表格方式為表格→插入→表格→輸入行數、列數,第一行標題應利用合并單元格的方式進行操作,學習調整行高、列寬的方式等等,隨著任務探究的進行,學生最終將雜亂無章的信息整理成了規范的表格,熟練掌握了建立表格和合并單元格的具體步驟,取得了積極的教學效果。
在實施這一教學策略的過程中,教師要在課堂中精心組織學習資源與課堂活動,通過開展結構化教學的方式讓知識與思維在課堂上相輔相成,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進而讓“任務驅動”這一教學策略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進一步提升課堂的教學有效性。
四、處理信息,分析問題緣由
信息技術學科倡導真實性學習,教師要著重關注對學生信息處理、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具體到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要有計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充分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促使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能夠應用信息技術解決真實問題,切實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與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自動求和”這一節信息技術知識內容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五年級各班期中考試的各科分數,提出問題一:如何知道五年級哪個班級語文總分最高呢?學生得出首先將每班語文學科分數相加,再進行比較。但這樣的過程很容易出現計算錯誤的情況,那么繼續深入問題:如何能夠快速計算出各班語文學科總分呢?由此引出本節課知識點利用Excel表格中的求和功能來進行計算,引導學生掌握利用表格對數據進行自動求和的方法。接下來,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歸納得出對“五(3)班成績表”中語文學科進行求和過程的主要操作步驟。學生分析得出選定需要求和單元格→單擊“自動求和”按鈕→按回車鍵,這樣結果就會出現在所選定的單元格中。有了這樣的操作基礎之后,教師再布置任務,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對“五(3)班成績表”中其他學科的求和操作。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除了使用“自動求和”按鈕之外,如何使用插入求和函數的方式快速求和。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教材討論其他自動求和方式,掌握單擊工具欄上的“fx”(粘貼函數)按鈕或“插入→函數”命令,選擇“SUM”的函數的處理方法,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下,學生能夠熟練運用兩種求和方式進行求和,提升信息處理、數據分析的能力,教學效果較好。無論是關注學生處理信息能力的問題教學法還是突出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任務驅動法教學,其核心都是以教師有結構的教來引導學生系統的學,突出對學生結構化思維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
總而言之,結構化思維形成是學生深度學習的關鍵。教師在設計信息技術課堂活動時,要基于單元教學目標,注重課與課之間的前瞻后顧以及課堂活動之間的連接性,使其既能體現知識發展的階段性,又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促使學生在建構過程中實現深度學習,獲得結構性思維能力與信息素養的共同發展與提升。
【參考文獻】
[1]仇學.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任務驅動教學法[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09).
[2]孫鋒.小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構建[J].安徽教育科研,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