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在義務教育階段加強學生德育成為民族地區學校的重要任務。而長期以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部分民族地區學校在德育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學校的長遠發展和學生的健康成長。對此,文章通過深入分析當前民族地區學校的德育難題,嘗試探究適合民族地區農村初中開展德育工作的保障制度、理論指導及實踐途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民族地區;農村初中;德育工作;實踐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民族地區學校德育工作的現狀及有效途徑研究”的研究成果論文,課題立項號:GS[2021]GHB0659。
作者簡介:何海峰(1984—),男,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初級中學。
教育政策的不斷改革,要求教師以與時俱進的全新眼光看待教育教學工作,尤其是民族地區的農村教師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展德育工作時,要深刻認識到當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要通過不斷探究民族地區學校德育工作的長效機制,尋找落實民族地區學校德育工作的方法路線,搭建民族地區學校德育工作的載體平臺等方式,找到推進民族地區學校德育工作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民族地區農村初中在德育工作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德育認識不足
在民族地區方面,一些民族地區由于自身自然地理位置的封閉性,以及風俗習慣的特點,德育的實施不夠深入,同時地區人口的素質與生活習慣不盡相同,導致地區發展不平衡,如農村學校周邊交通欠發達。在家長方面,農村家長的整體文化素質較低,教育理念相對落后,在子女教育方面,普遍將分數作為衡量子女是否成才的標準[1]。在學校方面,民族地區的部分農村初中對德育的認識不足,重視度不高,未能有效利用相關的專業指導資料,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初中的德育有效性。
(二)部分學校“重智輕德”問題較突出
民族地區部分農村初中“重智輕德”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具體表現在一些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工作時,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提升,忽略了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情感態度等的培養,而學生缺乏教師的管理約束,就相對容易出現紀律散亂、自我約束不到位的情況。另外,部分學校的德育工作形式簡單,教育平臺不夠完善,僅依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口頭講授德育內容。事實上,教書育人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教師的口頭說教一方面不利于師生間關系的和諧,另一方面因形式過于單一容易讓學生產生“抗說教性”,使得學校的德育工作不能有效落到實處。
(三)政策體系不夠完整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為各中小學開展德育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但由于民族地區農村學校相較于其他中小學在民族文化上的差異性較突出,因此在開展德育時的考慮因素要更多、更全面。而一些民族地區的相關教育部門未能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針對中小學德育工作制定相關政策,給予具體的指導意見,這也是民族地區農村初中開展德育實踐工作面臨的問題之一。
二、研究民族地區農村初中德育工作的現實意義
學校教育要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學校德育則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研究民族地區農村初中德育工作的實踐策略,不僅關乎著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偉大目標,關系著民族團結和國家長治久安,更關系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大計,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要將“立德”和“樹人”二者并舉,充分發揮教育的育人功能,重視對學生的德育,將德育同課程教學相結合,以教育之途徑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2]。因此,研究民族地區農村初中德育工作,一方面有利于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打破傳統以升學為主的教學認知,在關注學生學習情況的同時,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以此推動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另一方面則符合當前我國的教育政策方針,有利于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有利于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提高民族地區德育水平
所謂教育均衡,從廣義上看,指通過對教育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使教育需求與教育供給達到相對平衡狀態,從而實現教育公平;從狹義上看,是以個體為單位,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均衡發展。事實上,研究民族地區農村初中德育工作的實踐策略,一方面是為了彌補當前民族地區農村初中在德育工作方面的理論指導的不足,為其之后開展德育工作提供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則是為了促進農村初中教師德育理念的更新,使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自己扮演的角色有正確的認識,從而實現學生個體教育的均衡發展,提高民族地區的德育水平。
(三)有利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中小學應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若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教師要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學校則應通過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創新師德教育、加強師德宣傳、強化師德監督等方式,提升教師的品德修養,使教師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而研究民族地區農村初中德育工作的實踐策略,一方面有利于促進教師品德的提升,使其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理解德育思想;另一方面則能充分發揮德育的作用,讓學生在完成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品格。如此有利于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三、民族地區農村初中在德育工作實踐中的有效策略
(一)滲透德育教學方法,實現課程育人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習慣于照本宣科,未能主動向學生滲透德育方面的內容。而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教師應與時俱進,打破固有認知,重新定義課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明確自己的指導者定位,不應單純將傳授教材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而應通過拓展教材內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表達、自主練習和自主總結[3]。在此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滲透德育內容,了解學生、影響學生,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通過轉變課堂角色,激發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研究興趣,激活學生內在的學習潛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主動探究課堂知識的過程中,學會舉一反三,積極向上地應對課程中的困難,最終充分發揮課程育人的作用。
(二)融合民族特色內容,實現文化育人
民族地區農村初中在探索德育工作實踐策略時,要關注本地區的民族文化特色,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將德育和優秀民族文化相融合,最終達到文化育人的良好效果。
比如,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初級中學所在地區與格薩爾關系密切,當地不僅有英雄遺跡,還有英雄史詩《格薩(斯)爾》,它是相關族群社區宗教信仰、本土知識、民間智慧、族群記憶、母語表達的主要載體,同時也是現代藝術形式的源頭活水??梢哉f,該地區的民族文化底蘊很豐厚,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資源,開展德育實踐活動。
教師要轉變單一地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教學思想,將功利性的教育目標轉變為可持續、發展性的教育目標,摒棄“題海戰術”,以德育實踐和專業發展為導向[4],在向學生講述民族文化的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讓學生在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同時,產生濃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從而達到文化育人的效果。
(三)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實現實踐育人
在以往的初中教學中,一些教師過分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的關注不夠,導致部分學生思想波動較大,甚至出現叛逆情緒和異常行為。為了全面貫徹新時代教育方針,落實素質教育,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德育活動,以緩解初中生的學習壓力,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從而實現實踐育人的目標。
比如,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龍頭琴彈唱比賽,加深學生對藏族傳統文化的認識;或者組織一場師生攝影展,鼓勵學生在課余生活中挖掘家鄉的山水風景、民族風土人情等,以攝影的形式展現生活中的美,以此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真摯情感,以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展示美的能力;或者以學校為單位,組織學生開展野外拉練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磨煉學生的意志,進一步培養學生不怕挫折、敢于挑戰、吃苦耐勞的精神。
(四)探究校園特色活動,實現活動育人
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民族地區的農村初中要摒棄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參與其中,通過探究多元化的校園特色活動,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并讓學生在豐富的校園活動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層次,促進自身健康成長,最終達到活動育人的目標。
比如,在每周一的升國旗儀式上,學校可以讓每個班級輪流組織學生參與升旗、進行國旗下的演講等,以此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可以定期開展勞動,組織學生在校園內翻土、播種、澆水、拔草等,以讓學生形成愛護校園的主人翁意識,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好習慣;還可以定期舉辦文藝匯演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并用心排練與民族文化有關的節目,在實踐中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提升學生之間的團隊凝聚力。在一系列特色校園活動中,學校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積極成長,還培養了學生的品德,最終達成活動育人的目標。
(五)樹立良好教師形象,實現管理育人
在初中生的成長過程中,教師是重要的引路人,也是學生模仿和學習的榜樣。教師的品德和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不論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在日常校園生活中,都要以身作則,影響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需要注意的是,過去的一些理論把教師定義為“園丁”,意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的細心呵護,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學生需要的不再是教師單向的輸入,而是需要教師充當“導游”,引導學生自主經歷認知過程[5],使其在親身體驗中,形成對知識和思想理念的新的認識。因此,教師要加強個人品德建設,展示良好形象,通過自身的言行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示范,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實現管理育人目標。
(六)創新家校合作形式,實現協同育人
在民族地區農村初中的德育實踐活動中,家校合作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方式。學校在開展德育實踐活動時,要對家校合作形式進行創新,比如舉辦心理輔導專題講座,引導家長關注學生的心理活動狀態。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家訪,讓家長意識到學生德育的重要性,并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搭建網絡交流平臺,如班級微信群、家校溝通平臺等,打破時空限制,實現家校間的即時溝通。如此創新家校合作形式,最終實現協同育人的目標。
結語
本文從當前民族地區農村初中的德育現狀入手,從學校實施德育工作的可行性考慮,提出從以下六個方面優化德育體系:滲透德育教學方法,實現課程育人;融合民族特色內容,實現文化育人;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實現實踐育人;探究校園特色活動,實現活動育人;樹立良好教師形象,實現管理育人;創新家校合作形式,實現協同育人。如此不僅能構建具有民族地區農村初中特色的德育體系,還能為學校德育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魏曉蓮.民族地區農村高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新課程(下),2018(1):18.
藺明珠.新時期搞好學校德育工作的意義與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9):120.
李凝.當代教師角色的轉變趨勢[J].教育科學,2001(2):51-52.
南銳.現代教師職能的轉變趨向[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111-113.
尹建鋒.從“園丁”到“導游”[J].中國德育,2013(20):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