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榮
摘 要: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離不開家長與學校的共同作用,雖然家長與學校在教育實施方式上有著明顯的不同,但兩者卻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家校共育成了重要的育人舉措。只有家長與學校有著共同的追求,有著清晰的責任,能優勢互補、協同共進,才能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健康成長、和諧發展。本文從初中學生管理出發,探討了初中家校共育中存在的問題與困境,隨后論述了家校共育的相關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家校共育;問題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2-0030-03
家庭和學校是學生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兩個場所。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負有養育品德與修養的責任,學校作為第二個教育陣地,負有育人智慧、能力以及健康發展的重任。從根本意義上來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構成了學生系統性的成長環境,兩者都發揮著重要的影響與作用,因此缺一不可。所以在教育發展進程中,家校共育已經成為教師與家長共同追求的目標,但是如何有效地實施家校共育呢?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重點。
1.初中家校共育中存在的問題
所謂家校共育,是指家長與學校相互協作,共同培育學生。這是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的關鍵方式。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最獨特的階段,此時學生的心智趨于成熟,渴望獨立自主,由此在家庭和學校教育上就會存在諸多矛盾或沖突之處,這也構成了家校共育的主要問題,可以從觀念層面和實踐層面來理解。
(1)觀念層面
第一,家校合作觀念落后。受傳統“重智輕德”教育理念的影響,很多家長與學校仍然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唯分數論”一直以來主導著家長和學校教育者的思想。在傳統思想的束縛與推動下,家校合作被忽視,家長及教師往往認為只要學生的成績好,就是教育得當,不需要過多干預或引導。由此家校合作沒有良好的觀念支撐,家校共育逐漸落后。
第二,家校教育觀念沖突。家長與學校是兩個不同的教育主體,要想實現家校共育,就必須使兩個主體的目標、方式以及觀念相互協同,達成一致。但在現實教育中,家長和學校教育觀念存在明顯的沖突,學校注重基礎與循序漸進,而家長則急于求成,忽視學生的發展過程,這樣也進一步阻礙了家校共育的步伐。
第三,教育主導地位不明。家校共育是一種復雜的多邊活動,需要有主導、有保障才能得以實施。但由于初中學生的身心變化,教育變得更加困難,此時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而學校只有在學生犯錯或出現大問題時才會與家長聯系,這樣一來,共育的主導地位不明確,家庭學校不能共同承擔責任,無法共同協作教育,降低了家校共育的效果。
(2)實踐層面
第一,家校之間溝通缺失。溝通是家校共育的關鍵前提,只有家長和學校教師進行有效且充分地溝通,才能實現兩者的協同與互助。但目前家校之間明顯缺乏溝通,溝通渠道或方式不足,家長與學校教師難以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狀況,從而無法達成共育目標。
第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初中階段學生有一定的自主意識,尤其有主人翁思想,他們想要一定的自由與自主空間,而在家校共育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需求,只從家長和學校的角度考慮合作方式,由此也就影響了家校共育所能達到的效果。
第三,家長的參與積極性差。由于很多家校合作的活動由學校組織開展,不少家長就認為這是學校的事情,從而被動參與,很少主動與學校進行溝通。并且由于自身的工作、生活需求,也很少抽空參與學校的核心管理,久而久之,家長參與合作的積極性就會越來越差,使家校共育流于形式。
2.初中家校共育的有效對策
初中階段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階段,學生健康的身心和敏感的情緒需要家庭和學校共同去維護與引導。因此,鑒于上述家校共育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積極推動家校共育的合理化、有效化,讓學生在家庭與學校的共同呵護下健康成長。
(1)開展專業培訓,深化共育理念
學校作為專業的教育組織,顯然應當成為家校共育的主導角色,家長需要在學校的牽頭與帶領下有效地融入共育系統,發揮自己的作用。在共育過程中,學校以教師為教育力量,教師的專業度以及家長的配合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共育的實施。部分學校教師在研究學生心理、教育方法等領域上缺乏足夠的經驗,而家長也沒有接受過良好的培訓和指導,相較于教師來說,家長更加“不專業”。因此學校要以構建共同理念為目標,積極開展家校專業培訓,為教師和家長提供學習與提升的機會,讓他們掌握最先進、最科學的教育理念,由此就能不斷深化共育目標,推動共育實施。例如,學校可以牽頭組織開展家長課堂,邀請專業的教育人員來為家長講述家庭教育的方法,同時還可以邀請有經驗的教師,與家長分享自己的共育心得,讓家長從思想上樂于共育,在實踐上敢于共育。同時,學校還要從教師的專業角度出發,組織教師參與不同的專業知識學習、專業技能比拼等,讓教師更精通于青少年心理特點、成長需求以及發展變化等,使教師精準地抓住教育的關鍵所在。此外,學校還要結合不同的教育需求,組織不同的專家講座,邀請教育專家來學校,為教師、家長授課,與教師、家長互動,幫助他們解決教育的困惑,讓家長和教師都能汲取最新的教育理念,正確地認識家長與學校的責任。由此,家長和教師在不斷的學習與分享中就能更好地構建共育理念,形成科學的教育認知。
(2)健全溝通機制,促進家校協同
溝通是家校共育的核心橋梁。學生的成長狀態是不斷變化的,教師不能每時每刻了解學生,即使是家庭教育環節,家長也無法完全地掌握學生的成長變化。學生在家庭中的個體行為、心理表現往往與在學校的群體生活中有著鮮明的不同,這就導致家庭與學校教育可能存在脫節或不契合的問題。由此,家庭與學校就應當保持順暢、及時且充分的溝通,學校需要積極健全溝通機制,從日常的交流方式出發,探索更多的實現信息交互的方式,使教師的專業知識、學校的教育理念能及時傳達到家庭,家長的教育問題和教育意見也能及時送達校方,雙方共同協作,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和行為變化,理解他們的成長煩惱與困惑,并給予解答與疏導。例如,學校可以鼓勵教師通過線上線下雙向互通的方式與家庭建立溝通渠道。如利用互聯網、即時通信工具:微信、QQ、信箱等,及時反饋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品德情況以及各科素養,同時還可以及時收集家長反饋的家庭教育問題,讓家校之間構建起完整的溝通體系。同時,學校還要建立定期溝通機制,每月、每季或重要節假日前后要與家長就學生的家庭或學校學習情況、身心發展狀況進行專題式的溝通,讓家長從專業的角度更全面地了解學生,教師也能從中更好地發現學生學習或發展中的問題。此外,溝通不能僅限于班主任,還應當拓展至各科任課教師,以保證信息傳達的準確性,讓教師與家長都能充分了解學生的狀況。家校溝通的方式不僅限于上述方式,還可以通過面對面交流等方式,這樣就能更好地促進家校協同,構筑良好的共育環境。
(3)組織多元活動,家校相互滲透
家校共育的實現不僅要建立在良好的溝通基礎上,還需要家校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促使二者真正成為有機的整體,這樣才能發揮家校的共同作用。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學校不能將家長排斥在外,家長也不能退避三舍,而應當組織更多需要家長和學校共同參與的活動,讓家校共育不是只停留在溝通上,而能從多元角度、多種渠道進行滲透,讓學生、學校、家長三方充分地融入其中,相互磨合與協同,有效地發揮家校共育的力量。例如,學校要重視家庭氛圍的輔助建構,可以積極地組織家校游學活動,讓家長與學生共度親子時光,在學習的同時增進家庭情感和氛圍,使初中學生更愿意與家長親近,聽取家長的教誨。同時,學校還要重視家庭與學校的關聯建構,組織家長進學校、家長進課堂等主題活動,讓家長真正從學校的“客人”變成“主人”,從主體角色的角度看待學校教育,并提出合理的意見,給予合理的支持。此外,學校還應當重視教師對家庭的理解,積極地鼓勵教師走進家庭,通過家訪、參與家庭互動等方式融入不同的學生家庭,了解不同學生的發展狀況,從根本上尋求教育的方式與方法。這樣將家庭、學校以及學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無論是教師、家長還是學生都努力向著同樣的目標邁進,由此家庭與學校之間就會相互滲透、緊密配合,最終使家校共育更加順暢、有效,使學生的成長如沐春風。
(4)利用家長資源,豐富校本課程
家長是家庭教育的主體,同時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家長資源具有豐富性與可再生性,能為家校共育提供重要的助力與保障。在家校共育中,學校不能忽視家長的優勢資源,而是要積極合理地利用家長資源,開拓豐富的校本課程,讓家長真正參與到學校教育與管理上來,這樣就能自然而然地使家校融為一體,成為推動學生成長的關鍵系統。家長資源在教育中具有天然的優勢,家長與學生更為親近,是學生所熟悉的,而家長資源的融入又能讓學生看到不一樣的“家長”,促使學生萌生學習的好奇心與動力,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增進學生學習的動力與熱情。因此學校可以結合這一點,主動利用家長資源,開設多樣的課程,以促進家校共育的效果。例如,學校結合家長資源的不同特性,與家長共同研發教育微課程,諸如與銀行工作的家長共同開發利息、貸款、稅費等拓展知識課程,與民俗領域的家長共同開發傳統文化微課程、非遺技藝手工課程等,還可以與參與自然工作的家長開發環境保護、自然科學等方面的課程。此外,學校還可以調動家長的優勢資源,為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如體育類、民俗類、科技類的活動等。通過家長資源的充分挖掘與利用,家長就不再是學校教育的旁觀者,而可以成為真正的參與者、執行者或指導者,這樣就大大提升了家庭與學校的關聯度,與此同時,也增進了家長與學校的關系,使學生的校園生活與家庭生活更加協同、一致。
(5)家校共同反思,促成共育目標
家校共育對于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但其有效實施更多地依賴家長和學校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而無法用強制的方式予以推進。也就是說,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他們的共育主動性和迫切感是主導家校共育的關鍵。只有讓家長和教師都形成良好的責任感,愿意且主動去推動共育,開展家校聯合,這樣才能讓共育的目標得以實現,才能讓學校和家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學校要培養教師的反思意識,同時積極地通過不同的溝通渠道引導家長反思自身的家庭教育,讓家庭和學校都能在反思過程中有所收獲、有所感悟,更好地應對教育的問題與困惑,從而促成共育目標。例如,在學校層面,對于學校的“學優生”,教師要反思其學優的原因,了解其學習狀態的變化,并反思這樣的學生還有哪些可以培養或提優的地方,對于學校的“學困生”,教師尤其要重視反思活動,要從多個角度反思學生“學困”的根本原因,從道德、行為、習慣、思想、方法等不同方面反思其變化和影響,然后積極分析學困生的閃光點,從其優勢出發,想辦法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和能力,以達到學校教育的目標。在家長層面,家長要反思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收獲,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行為在哪些方面給了孩子好的影響,哪些方面給了孩子不好的影響等。同時還要積極反思與學校教育的錯位點,找到家庭教育需要學校輔助的需求,以更好地與學校協同。通過家校共同的反思與總結,家庭與學校就能更好地融合,最終有效地達成共育效果。
3.結語
教育合力是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保障。只有家庭與學校共同努力,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互補、互助,才能真正搭建優質的教育體系,實現良好的人才教育目標。初中學生是最需要關愛與引導的群體,他們的成長環境決定了未來發展的方向,因此在初中階段實施家校共育時,教師與家長必然要意識到當前共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境,積極地通過理念的改變、溝通的建立、活動的滲透以及資源的共享,合理構建家校共育體系,并結合有效的反思與磨合,在實踐中不斷促成共育目標,更好地優化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孫逵.共識共振 共創家校共育新生態[J].中小學管理,2021(10).
[2]吳紅霞.新形勢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與實踐探索[J].才智,2020(02).
[3]徐耀光.中小學家校共育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