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向艷芳
摘 要:目前,課程教學設計改革面臨許多困惑。本文以高職智能制造生產線課程為例,闡述了如何以企業崗位能力素質要求為依據開展課程設計,培養滿足智能制造崗位能力要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智能制造生產線? ? 崗位能力? ? 教學設計
課? 題:本文是湖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三教改革背景下‘智能制造生產線課程教學設計創新研究”(項目編號:ZJGB2021063)的研究成果。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2022年4月20日通過了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進一步明確:職業教育是指為了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種職業或者實現職業發展所需要的職業道德、科學文化與專業知識、技術技能等職業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而實施的教育,包括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推動四項改革,其中一項就是“三教”改革,提出要普及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等,推廣混合式教學、理實一體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等級證書”試點方案》提出要實施“1+X”證書制度,將倒逼院校不斷深化“三教”改革,提高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能力。《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鼓勵職業學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大力推進“互聯網+”“智能+”教育新形態,推動教育教學變革創新。
筆者以高職智能制造生產線課程為例,通過基于智能制造崗位能力要求的課程教學設計實踐,構建“二分一合”教學模式的實施步驟與過程,探索將課程建設中的特色與創新做法推廣到其他實踐性的高職課程,推進高職課程教學改革,打造精品課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對接智能制造崗位,重構教學內容
(一)收集調查平臺數據,開展學情分析
智能制造生產線是數控技術專業第五學期開設的專業核心課程。學習者主要為數控技術專業大三學生,通過學習平臺調查數據分析,學生學情如下。
1.知識與能力基礎
筆者所在學校相關調查數據顯示,30%的學生三維設計軟件應用基礎欠缺;25%的學生對機械制造工藝知識需要進一步加強學習;80%以上的學生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和數控銑床零件編程與加工知識掌握良好。可以看出,學生雖然學習了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數控銑床零件編程與加工等前導課程的基本知識,但是缺乏對這些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2.認知與實踐能力
學生通過前導課程的學習,有工業機器人示教與編程、數控機床編程與操作、工藝設計等實踐經驗,但沒有操作生產線加工零件的實際經驗。
3.學習特點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距大,團隊合作意識、質量意識薄弱,專注力和創新力有待提升,但動手能力強,喜歡做中學。
(二)對接職業崗位標準,確定教學目標
通過調研分析,智能制造生產線課程面向的主要崗位有產品設計、工業機器人操作、數控機床操作、生產現場管理、產品質量管理等。智能制造生產線課程團隊結合智能制造崗位對員工的素質要求,分析職業能力,按照數控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了課程的教學目標。
1.素質目標
培養安全、責任、質量、創新和協作“五意識”,有“技能強國”使命感。
2.知識目標
能寫出智能制造生產線的基本工作流程,能繪制智能制造生產線各設備單元之間的信息交互圖。
3.能力目標
能編寫機器人程序、數控加工程序和在線檢測程序,能運用智能制造生產線協作完成個性化產品的加工。
緊扣課程標準,依據學情分析結論,確定本課程的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是程序的編寫,能運用智能制造生產線協作完成個性化產品的加工;教學難點是掌握智能制造生產線各設備單元之間的信息交互。
(三)課程“1+X”證書融通,共育技能人才
課程團隊結合《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國家職業技術技能標準》、“1+X”《智能制造集成應用》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對智能制造生產線課程內容進行了重構,開發了與“1+X”證書充分銜接的課程體系,對應“1+X”證書“智能制造單元集成應用”的技能點開展教學,推進“1”和“X”的有機銜接,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學生就業能力,將能力要求更好地融入課程,構建產教融合的教學實施范式,開展精準施教,促進教學目標達成,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拓展學生就業創業本領。幫助學生在課程學習結束后,通過短暫培訓能獲得“智能制造單元集成應用”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夯實學生可持續發展基礎。
智能制造生產線課程共設計5個教學項目,共48課時,按照企業實際工作流程設計典型工作任務,嚴格對接智能制造崗位群,重構課程內容,采用“教學分段、任務分崗”教學模式,開展精準施教。
二、創新課程教學設計,開展教學實踐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夯實課程思政基礎
努力進行將思政內容融入課堂的探索,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擔負起課程負有的思政使命和責任。將思政教育全面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將強化安全、責任、質量、創新和協作“五個意識”貫穿課程教學始終,鼓勵學生以技能強國為己任,培養學生的擔當意識和工匠精神,構建職業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
(二)創新課程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策略
1. 采用“教學分段”教學模式
按照課前、課中和課后理實虛一體開展教學活動。課前獲取任務,制訂學習計劃,圍繞任務主動開展小組協作學習;課中以任務為工作節點,小組分工協同完成工作任務;課后開展補差和拓展訓練,促進學習質量的提高。
2.采用“任務分崗”教學模式
針對不同崗位角色因人施教。智能制造生產線工作流程涵蓋多個崗位,基于各個崗位職責不同,確定崗位核心任務和協同任務,學生根據各自在小組中擔任角色的不同,強化崗位核心任務訓練,協同完成小組綜合任務。
(三)建設立體教學資源,拓展學習渠道
依托筆者所在學校建設的智能制造生產線和省級數控技術教學資源庫,積極開展智能制造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和課程優質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積極營造“理虛實”學習環境,化解智能制造生產線課程實訓中“高耗材、高成本、高風險”的“三高”困境,解決課程教學中“難實施、難重現、難觀摩”的“三難”問題。
(四)構建三維評價體系,助推技能提升
構建合格性評價、增值性評價和一票否決評價的三維評價體系,多維度評價學生。合格性評價針對每個學生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增值性評價關注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幅度,關注學生的發展和變化;對于學習過程中出現重大安全、責任或質量事故的給予一票否決評價。這樣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安全、責任和質量意識,提高職業素養。
(五)制定防疫應急預案,實現防控常態化
根據防疫調整要求,制定授課預案。項目一、項目二和項目三線上線下均可實施,針對項目四和項目五實操內容較多的特點,設計通過仿真軟件、云端直播的方式開展教學,實操部分通過開展“我是你的手”活動,由學生在線連線設備操作,教師協助完成現場操作,學生返校后繼續補課實施。
三、特色與創新
(一)工作流程任務分崗,開展精準施教
采用“任務分崗”的教學模式,實現因人施教。智能制造生產線工作流程涵蓋多個崗位,允許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能力所長和就業取向選擇崗位,擔任不同角色,基于崗位職責明確每個角色的核心任務和協同任務,在每個工作任務中針對不同崗位技能要求進行精準訓練,使擔任不同角色的學生在小組協同完成任務時能得到不同技能的訓練。
(二)環環應用成果導向,激發學習興趣
針對智能制造技術加工產品綜合性強、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的情況,通過在每個任務中多環節設計學習成果項,使學生在每個環節完成任務即可獲得可視成果,如設計階段出模型成果、機器人編程階段出程序成果、加工階段出產品成果等,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不斷獲得可視成果,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主動投入學習。
(三)多元開展增值評價,提升職業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維度開展增值性評價,根據崗位技能要求制定精細化考核指標,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的變化情況,從數據變化中發現問題、尋找原因,精準判斷,精準施策。從教師、學生、專家的多維視角進行全面評價,形成螺旋式質量提升機制,引導學生做最好的自己,有效促進學生職業素質全面提升。
四、反思與改進
(一)不足之處
智能制造生產線實訓基地緊跟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發展,雖然教學資源更新較快,但缺乏長效機制。實訓基地的培訓對象局限于在校學生和精準對接的企業員工,服務區域經濟建設意識有待增強。
(二)改進措施
明確校企責任分工,建立更新長效機制,使技術、設備和教學資源更新升級常態化,更好地保持與企業生產現場同頻。完善智能制造實訓基地的社會服務“菜單”,實現育訓共享,動態調整培訓對象,加強對口中職和高職院校師資的培訓,擴大下崗職工、退伍軍人和農民工培訓規模,將校園開放日活動常態化,提質升級服務區域經濟建設。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