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玲 張創
摘要:隨著《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核心素養導向成為本次修訂的亮點。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首要任務。為使政治認同核心素養培育路徑更加清晰,首先要明確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內容和培育特性,其次分析培育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重要性,最后從主體、客體、介體三個角度提出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育策略。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道德與法治;政治認同核心素養
一、界定:何為政治認同核心素養
(一)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內容界定
政治認同作為首要核心素養,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必須具備的思想前提,它明確了“為誰培養人”的根本性問題。政治認同是指具備熱愛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情感,以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志向,能夠自覺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即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家國情懷。
政治方向是政治認同的核心,即對國家的認同、對執政黨的認同。政治方向強調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同,明確規定了領導、道路和思想三個維度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的培育,就是要引導青少年從小就要知曉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明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夯實擁護黨的領導的信念根基。
價值取向主要指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而為中國人,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價值共識,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培育學生的價值取向,就是要引導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化于心,牢記于腦。同時,結合各種方式和多樣化的活動,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使學生增強認同情感,筑牢思想基礎,提升實踐能力。
家國情懷是愛國主義精神的產生基礎,主要包括對家庭、家鄉和祖國的認同和熱愛。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精華部分,在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歷史演進過程中有著深厚的生長土壤和歷史淵源。家國情懷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產生對“小家”的依戀和對“大國”的認同,把個人命運同國家前途緊密結合起來,立志為國爭光,做有理想、有抱負的中國公民。
(二)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育特性
1.時代性
問題來自時代的發展,因此問題應溯源回到時代的背景下去解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這樣一個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依然復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還面臨著諸多挑戰。因此,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育必須走在時代的前列。
政治認同的培育具有時代性的特點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課教師同樣要走在時代的前列。思政課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要把時代中涌現出的積極、先進的理念和事例進行整理、整合、加工。同時,教師不僅要在知識傳授上體現出時代性,在教學技術上也要體現時代性的特點。思政課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新媒體、新技術、新平臺融入教育教學中。
2.導向性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中明確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政治性和思想性。可見,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育具有鮮明的導向性。
首先,明確為誰“導”。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黨領導下的思政課,最終目標是實現全體公民在政治認同上的內化和外化。政治認同核心素養是培養學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中國共產黨及其執政理念和執政行為的認同。這也回應了“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其次,明確“導”什么。新時代,要堅持不懈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明確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地位,知道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強對黨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發展性
初中生接觸社會的早晚、廣度和深度上都各有差異,因此政治認同的目標、效果因人而異,要充分考慮個性和差異。對于個性和差異性的引導不能急于求成,要考慮到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具有發展性。
由于政治認同的實現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其形成過程會經歷三個層次:初級層次——感性認同,中級層次——理性認同,高級層次——行為認同。這與學生成長的階段性、次序性規律相符合。因此,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育在程度上不是一勞永逸的,在速度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斷發展完善的,政治認同的培養永遠在路上。
二、價值:為何培育政治認同核心素養
(一)課程性質的本質要求
將核心素養納入新課標中,是本次修訂的一個焦點,同時也是亮點。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本學科的核心價值和最高追求。新課標將政治認同確定為核心素養之首,這符合國家的發展要求,也符合道德與法治學科自身的特點和要求。
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對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的不斷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政治認同核心素養對應思想政治素質,是評估思想政治素質的關鍵指標,也是考查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實效性的重要維度。課程所具有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是對課程內容的規定,凸顯了思政課程的性質與要求。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育與課程性質中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相契合。
(二)學生成長的內在規律
處在人生“拔節孕穗期”的青少年,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與此同時,青少年雖然尚未完全步入社會,但實際上其社會化的過程已經悄然開始,他們逐漸從一個“自然人”過渡成為“社會人”“政治人”,這是親社會行為的表現。因此,進行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育是幫助青少年完成社會化的過程。
但是,由于青少年這一時期心智尚未成熟,逆反心理較強,分析能力和辨別能力較弱,容易產生一些認知偏差和誤解。這時,如果青少年缺少認同感,就會產生認同危機,出現不良且深遠的影響。基于此,青少年更需要正面的教育、精心的引導和栽培。培養青少年具備政治認同核心素養,不僅是一種心理歸宿,更是一種承認、認可的情感傾向,還是一種政治實踐。因此,進行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育是學生成長的內在規律和需要。
(三)時代背景的現實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對公民的道德素養和法治素養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時代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就是要積極回應新時代的新要求,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挑戰,建設新時代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而培育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本質就是為了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有立場、有理想的中國公民,這是新時代、新背景的現實要求。
三、實踐:如何培育政治認同核心素養
(一)主體:提升教師政治認同核心素養培育能力
1.堅定教師的理想信念
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育必須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這是講好思政課的關鍵。而教師本身的行為就是一種最好的教育方式,不但影響著自身價值觀和行為,對受教育者也會產生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因此,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從自身做起,身體力行地貫徹黨中央的教育理念,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教師應用堅定的信仰、正確的價值導向、濃厚的家國情懷武裝自己,才能在培育學生政治認同核心素養時更有底氣。同時,用自己專業的素養和過硬的本領悉心呵護和滋養自己的信仰,以便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磨礪自己的信仰,堅定自己的信念。
2.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思政課獨特的地位和功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辦好思政課的關鍵在教師,培育學生政治認同核心素養更需要教師的引導。思政課教師要有“大思政課”的觀念,提高政治站位,提升育人格局。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不僅是課堂活動的主持人,也不能僅僅是學科專家。道德與法治課要想培育學生政治認同核心素養,要讓課堂成為黨和國家政策的傳播渠道,要讓自己成為宣講人,也是解釋者;要研究這些政策和學生的關系,及時了解學生在思考什么,碰到了哪些現實問題;要關注如何通過這些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并將其轉化成學生的信念和信仰,這些都需要教師切實提高自身素質。
(二)客體:遵循學生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發展規律
1.尊重政治認同認知差異
按照“知—情—行”的認知規律,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經過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踐行三個層次。其中,認知是形成認同的基礎。教師在培育政治認同核心素養時,應注意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在政治認知的培育中,學生政治認同目標的達成不可能是同時、同步、同等的,必然存在主體差異性。教師應尊重學生政治認同的認知差異,理解學生認同水平的差異,遵循學生個體的層次性,著重目標達成的發展性。教師可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為學生定制個性化培育方案、教學目標、教學評價等,以提高政治認同的實效性。
2.深化政治認同情感深度
深厚、牢固的政治認同情感能幫助學生自覺、主動學習掌握政治理論知識并積極踐行。為了深化學生政治認同情感深度,教師在教學時要堅持情理相融的原則。政治認同情感更多的是一種公共感情的培育,即對黨和國家的熱愛、對社會主義的熱愛等,而這些公共情感究其本質是從真理、道理出發的。因此,一方面,教師應從學生生活的實際出發,將生活實例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升華政治情感。另一方面,教師可巧借時政熱點,讓學生及時了解社會動態,明確國家發展趨勢,深化學生對黨和國家制定的方針、路線的理解,增強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使命感。
3.踐行政治認同行為實踐
社會實踐是踐行和檢驗學生核心素養的大舞臺。教師在培育政治認同核心素養時,要把小課堂的學習和大課堂的實踐結合起來,以“大思政課”格局引領和帶動實踐教學,組織開展主題明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外和校外實踐活動。為了培育政治認同行為,可延展社會實踐活動場域,豐富實踐體驗,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充分利用好校外資源,如紀念館、博物館、紅色實踐基地、社區等場所。另外,可豐富社會實踐活動形式,探索有效驅動,如開展志愿服務、社會調查、專題訪談、參觀訪問、現場觀摩以及各種職業體驗等。在開展社會實踐中,學生逐漸了解社會,理解我國相關方針和政策,產生認同感并自覺踐行。
(三)介體:創新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育方式
1.堅持素養立意
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在內涵上相互交融,在邏輯上相互依存,構成了“五位一體”的關系。因此,在培育政治認同核心素養時,不能忽視其他素養的培育。堅持素養立意進行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課后評價時,要求教師要心中有學生素養。相反,若是以知識本位來組織教學過程,則會因為立意的局限而難以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素養立意,要確立核心素養在教學中的核心地位,使教學的元素、資源、環節、流程、活動都圍繞核心素養展開,并最終指向核心素養的生成和發展。
在教學目標上,強調從知識本位走向核心素養本位;在教與學的關系上,強調以教為主走向以學為主;在學習方式上,強調接受學習走向實踐探究;在知識內容上,強調從知識點教學走向大單元、主題式教學。因此,新課標背景下,政治認同核心素養能夠落地實施的關鍵是堅持素養立意,堅持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
2.探索項目式教學
項目式教學是以建構主義、發現學習、最近發展區等理論為基礎,主張在新課標與現階段學情的基礎上,從學生真實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合適的情境來設計符合課程特點的問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合理方案,實現學生多方面發展的教學方法。由于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育不能強加灌輸,因此教師可探索項目式教學。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問題分析、資料收集與整理,再通過小組討論研究得出相應問題的解決方案,最終在教師的幫助下修改、完善和確定方案。項目式學習能夠讓學生在合作中產生認同感,在探究中提高對問題的興趣,從而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
3.堅持議題式教學
議題式教學作為思政課在義務教育階段實現初高中銜接的一種教學方式,可以廣泛運用在培育政治認同核心素養上。議題式教學引導學生將現實生活與時事相結合,激發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思考、碰撞、建議、接受,讓學生真正帶著政治問題、政治困惑理解生活和時事,才能真正對學生的核心素養、思想理念進行正向價值引導。教師在設計議題時,應堅持全面而深刻的原則,這樣才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議題的設計應寓于政治認同核心素養,關注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馬喬恩,馬俊峰.政治認同核心素養及其培育[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8(6).
[2]秦密林.政治認同培育四策[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2(3).
[3]夏春艷.政治認同素養培養探究[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2(5).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