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飛 周云妍 翟利利 葛琦
摘? 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養金融專業性人才的重要途徑,在高等院校金融專業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該文著重分析產教融合背景下金融專業碩士協同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具體包括教學方式與社會實踐存在脫軌現象、實踐課程類型單一、雙導師制度流于形式、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機制不夠健全等,并結合國內高校金融碩士專業學位建設過程中培養方案改革等背景,提出加強案例分析教學、落實雙導師制度、構建多主體、全過程的產教融合評價體系等改革方案與路徑。
關鍵詞:產教融合;金融專碩;協同培養;培養方案;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1-0070-04
Abstract: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re important ways to train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of the Master of Fin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cluding the disjunction between teaching methods and social practice, the single type of practical courses, the formalistic double-tutor system, and the imperfec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Combine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of training pla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aster's degree in finance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form plans and paths, such as strengthening cases instruction, implementing the double tutor system, and construct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with multiple entities and the whole process.
Keyword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Master of Finance; cooperative training; training program;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進程逐步加快,業界對金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對金融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也應進一步提高——培養金融理論基礎扎實、實踐應用能力突出,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金融人才。金融專業的本科生如今越來越難以滿足金融行業對從業者的高要求,所以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往往傾向于進一步深造,金融專業碩士也是目前大家普遍認可的深造路徑之一。根據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目前我國金融專碩報考人數逐年遞增,競爭激烈。以上海財經大學為例,在2018年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專碩實考人數為1 015人,到2022年已經增加到3 305人,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4.33%,顯然,金融專碩近幾年報考熱度只增不減,各大高校重視金融專業碩士的培養,為業界輸送了不少金融專業人才,但是隨著我國金融市場進一步發展,對金融業人才的要求也逐年提升,業界更傾向吸納應用型創新型人才,而各高校的培養過程中折射出實踐性不強、產教融合不夠深入等問題,本文以深化產教融合為中心,對這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建議與看法。
根據學碩和專碩的培養目標不同,金融專碩的課程設置應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根據中國教育指導委員會的要求規定,金融碩士課程設置要充分反映金融實踐領域對專門人才的知識與素質要求,注重分析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要重運用團隊學習、案例分析、現場研究和模擬訓練等方法。各個高校在金融專碩的課程設置上大同小異,金融碩士的專業學位一般包括四個部分,即公共選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實踐環節,整個培養方案總學分要求在35~50分,理論課程一般占28~35分,實踐課程只占5~8分。從課程結構上看金融專碩的理論課程占比較大,實踐課程占比很小,這就要求理論課程中要密切聯系實踐,同時實踐課程要更強調創新性和應用能力的培養。
一? 產教融合背景下金融專業碩士協同培養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 教學方式與社會實踐存在脫軌現象
從培養目標可知,金融專碩的課程設置應該更加偏重于案例教學和實踐環節,科學的金融專碩教材對于金融專碩培養質量的提升非常重要。隨著國內金融行業的迅速發展,業界在實踐中不斷提出新的問題。而目前很多高校采用的教材較為老舊,雖然具有一定的學術權威性,但教材內容存在與目前金融實踐發展脫節、應用性不強的問題。同時部分教師仍然使用較為傳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課堂上缺乏案例研究和小組討論,并且欠缺從業經驗,不能及時跟進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
此外,在金融專碩課程設置上,由于高校中金融專碩的任課老師通常也承擔著金融學碩的教學任務,兩種不同類型的教學需求由同一老師擔任,同時在各種規章制度及科研任務考核的要求下,大多數教師基本無暇參與企業的社會實踐。教師與課程匹配度不高的問題,不僅造成了任課老師關于金融實踐環節知識的更新難題,還將導致金融專碩的課程形式更偏學術理論化,無法體現不同金融學位之間的異質性教育。金融專碩的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案例不夠豐富,與金融實踐的結合不夠緊密等問題,都將導致理論課程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
(二)? 實踐課程類型單一,無法解決實際問題
從金融專碩的課程結構來看,實踐課程明顯偏少,比如國內部分高校,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都對金融專碩的專業實習(如社會實踐等)沒有學分要求。金融專碩課程體系的實踐與理論的不平衡,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金融專碩實踐能力和解決實踐問題能力的提升,進一步會影響金融實踐領域對人才培養的素質與能力要求的實現。此外,金融專碩的實踐課程也存在形式單一、流于表面等問題,比如一般為參加講座與專業實習。在參加講座時,學校通常只對學生參加講座的數量有所要求,并且高校舉辦的講座大多數都是學術講座,極少有邀請行業專家進行實踐分享的講座,因此,大多數金融專碩會自動地把自己帶入聆聽者的角色,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不高,整個過程最終沒有達到正向的持續反饋;而在企業實習方面,雖然很多學校提出了校內校外導師結合的雙軌制教學方式,但校外的實習導師大部分都需要學生自行尋找,實習單位質量參差不一,低級重復性工作無法達到鍛煉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且驅動學生完成實踐課程的主要驅動力仍是學分要求,實踐課程與畢業論文沒有深度融合,這些問題都導致金融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與社會需要的應用型、實踐性人才難以匹配。
(三)? 雙導師制度流于形式
金融專業碩士培養方案中的雙導師制指的是具有良好教育背景、豐富教學經驗、長期從事理論知識研究的校內專職導師和具有豐富業界經歷的校外導師進行聯合教學的機制,此舉可以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融合,培養出業界需要的金融人才——既有扎實的金融理論知識,又具備將理論應用于實際的能力。由于金融專碩的雙導師制度剛剛起步,尚處于探索階段,因此在部分高校的培養實踐中出現雙導師制度流于表面、浮于形式的情況。
雖然大部分高校都采用雙導師制,讓校外導師指導學生實習工作。然而,由于在校內課堂上缺乏針對企業實操性教學,所以在實習過程中,很多學生毫無經驗和技能,需要從零開始學習一些業務操作。部分高校對于金融專業研究生的實習報告和實習過程缺乏關注,只硬性規定實習時長,而忽視實習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和學習成果,同時在實習的前期、中期、后期欠缺相關指導。此外,很多高校并沒有充分意識到校外導師的重要性,未對校外導師進行相應補貼,沒有給予相關權利,也沒有相關的激勵制度和評價監督機制,這會嚴重挫傷校外導師的積極性。校外導師除了指導學生外,其大部分時間需要專注于自己的本職工作,原本精力有限,再加上學校對其不夠重視,那么會導致很多學生得不到校外導師的實踐指導,從而雙導師制度成為一紙空文。
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的責任分工不夠明晰、溝通合作不夠深入。雙導師制度其本意是充分發揮校內和校外導師的各自優勢,聯合培養出優質的金融專業人才。然而在實際實踐中,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之間并沒有什么溝通,幾乎是由校內導師全權負責制定培養計劃。校內外導師各自的導師責任和側重點缺乏明確的規定,諸如中期考核、開題答辯、畢業答辯和實習報告等環節,高校普遍存在校內外導師割裂不合作的局面,認為校內學業和論文均歸屬校內導師,而實習實踐均由校外導師指導,使得雙導師制度不能很好的發揮作用。
(四)? 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機制不夠健全
設置金融專碩點的高校在國家建設中承擔著培養并向業界輸送金融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作用。在培養金融專碩的過程中,如何通過合理的評價體系,全面而科學地掌握學生的學習與實踐情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從而促使金融專碩學生全面均衡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各大高校的考核主要是針對學生課程成績及教師課程教學進行評價。在課程學業考核方面,國內金融專碩的學業考核主要有考試、結課論文、課堂匯報等形式,其中結課論文是最為主要的評價方式。本科階段最常用的考核方式是期末閉卷考試量化打分,側重于學生對于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程度,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也不能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容易使得學生唯分數論。研究生階段多以提交結課論文的形式來考核學生課程學習情況,本意是想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從而進行研究分析,但實際操作中出現結課論文與課程內容完全不搭邊、一篇結課論文用于多門課程等情況,甚至由于結課論文不考核課程所學知識,是學生課后自主搜集資料撰寫而成,因此會導致學生上課懈怠懶散。并且,結課論文往往在課程結束后提交,任課老師對于學生課程論文只是簡單做個打分缺乏一定的指導與反饋。在教師課程教學評價方面,雖然多數高校推出了學生給任課老師打分的平臺,但缺少相應的反饋機制。總之,目前高校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機制不夠健全,需要轉變傳統、單一的考核方式。
二? 產教融合背景下金融專業碩士協同培養機制優化與完善路徑
(一)? 轉變傳統教學方式,加強案例分析教學
為了區分金融學碩與金融專碩培養目標的不同,在金融專碩的理論課程中,學院的教學工作要強化案例教學。自2010年金融專業碩士課程成立以來,次年金融專碩開始大規模招生,但是在金融專碩的教材建設中,出現教材更新速度慢、教材偏理論化,與目前金融行業快速發展脫節等問題。因此,在金融專碩的教學過程中,要以應用為導向,高度重視案例分析教學,用業界的、不陳舊的、有代表性的案例,將理論知識置于鮮活的案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被傳授”向“主動悟”轉變,如此既讓學生了解業界最新的發展趨勢,同時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檢驗學生金融專業知識的扎實程度、應用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自2015年來,金融教指委每年都會開展“全國金融專業學位案例教學大賽”,大賽評選出來的優秀案例會進入教指委中國金融專業學位案例中心,供全國金融專業相關教師查看使用,該賽事是推動金融碩士專業案例教學的重要舉措,更說明案例分析是金融專碩教學方式的重中之重。金融專碩的老師需要積極主動尋找、編寫及分析有代表性的案例,并組織學生進行案例討論。為保證案例教學的有效性,金融專碩培訓單位也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對現有教師教學與實踐技能的培訓,通過鼓勵年輕教師積極參加教學研討、參加學術交流、參與案例教學培訓和企業調研等活動,讓教師獲得更多的教學與金融實踐經驗,從而更好地在課堂上進行案例教學和實踐講解。
(二)? 結合市場實踐,加強產學結合
目前,很多高校都對金融專碩的實踐環節比較重視,比如硬性要求學生必須在企業實習一定時間或者參加講座幾次等才能修足畢業學分,但這些仍遠不能滿足金融專碩教學實踐的要求。高校應該立足實際,利用各種渠道積極與地方知名的各類型金融機構達成合作,覆蓋的金融機構盡可能多樣化,如銀行、證券、期貨、咨詢、保險和基金等類型的金融公司盡可能均有覆蓋,這樣的合作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樣更廣泛的實踐機會,讓學生了解到不同金融機構的運營模式和實際操作,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還能拓寬人脈,增強學生職業競爭力。
高校和這些金融機構的合作方式也盡可能做到多樣、深入和持續,比如可以邀請金融領域的資深從業專家來高校舉辦金融專題講座,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的金融知識面,讓他們了解最前沿的業界資訊和業界實務操作技巧。校企合作的方式還可以是聘請這些金融機構的資深專家進高校兼職任教及聯合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為金融專碩未來的職業化道路創造寶貴實踐資源。實踐教學基地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師資力量和科研資源與金融機構的軟硬件和場所。金融專碩在實踐教學基地里的訓練可以圍繞具體的金融企業項目展開,這樣可以學習到具體的金融業務操作知識來加深對金融知識的理解和金融崗位的認知,同時還能運用所學來協助企業處理一些事務,實現雙贏的局面。總之,通過與金融公司的合作,可以促進產學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為其成為應用型金融人才打下基礎。
(三)? 校內外導師加強合作,落實雙導師制度
雙導師制度的核心是融合雙邊導師的優勢,促進金融專業碩士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提高,要達成這一目標就需要建立起校內外導師溝通的橋梁,共同探討學生的培養方案。考慮到校外導師的本職工作并非教學,所以雙導師制度還需要校內導師主動與校外導師溝通,吸取其在實踐實習指導上的經驗,讓其參與進學生的課程體系、教學計劃、論文撰寫中來,實現優勢互補。校內外導師可以共同開發課程,打造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金融專碩課程。同時各大高校可以聯合起來共同打造產教融合金融專碩培養平臺,共建共享線上線下優質金融專業教學資源,以理論與實務兩個方面作為抓手,共同打造金融專碩的課程資源庫。
高校一方面需要多加吸收來自金融實踐領域的高水平專業人才來承擔部分校內專業課程的教學,掌握部分金融領域的實操技能將有助于金融專業碩士學生能夠獲得更優質的實習機會,同時也能快速上手完成相關實習任務;另一方面,要完善對校外導師的管理,建立相應的激勵和監督機制,充分調動校外導師的積極性,從而落實好雙導師制度。
(四)? 構建多主體、全過程的產教融合評價體系
依托合作的校外企業,學院在進行金融專碩的培養時需要構建多主體、全過程的產教融合評價體系,對金融專碩的學生培養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監控和評價,改變以往學院只注重學生課程成績的考核方式,聚焦金融專業人才的培養效果與培養過程的評價,關注校內校外導師的指導效果,切實提高金融專碩學生的專業素養與專業能力。對金融專碩學生課程掌握情況的評價以授課老師評價為主體,需要重點考核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情況。如果采取結課論文的考核形式,建議提前布置論文要求,將學生的結課論文撰寫相應提前至課程后半程,并在選題、撰寫提供相應的指導,最后對學生提交的論文進行點評提供修改意見。
另外,對金融專碩學生專業基本能力的培養效果以學校和企業為主體,積極促使學生參與相應的技能比賽、舉辦行業專家講座、邀請行業專家到學校教授課程、安排進入企業實習等。學校和企業需要通過學生獲得的獎項、掌握的技能及提交的相關感想報告進行評價,對金融專碩的人才培養效果進行全面的驗收。通過構建多主體、全過程的產教融合評價體系,實現對金融專碩人才培養效果和培養工作的科學合理評價。
三? 結束語
本文以深化產教融合為中心,主要從教學方式、實踐課程、雙導師制度及評價體系四個方面對國內高校培養金融專業碩士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國內高校給金融專碩提供的教學方式和社會實踐方面存在明顯的脫節,這與金融行業的不斷革新和快速發展的趨勢形成鮮明反差。老舊版本的教材、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及缺乏業界實踐經驗的老師都將影響金融專碩的課堂教學與金融實踐的結合程度。在國內高校金融專業碩士教學中,實踐課程形式單一、學生參與投入度不夠高、實踐課程與畢業論文不能深度融合等現象也比較突出。這些問題影響了實踐教學的質量和金融專碩學生實際金融應用能力的提高。此外,由于權責分工不清晰、溝通交流不深入等原因,金融專碩培養機制中的雙導師制大多流于形式。培養過程中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機制也不夠健全,存在考核方式單一、考核后無反饋等問題。
針對產教融合背景下金融專業碩士協同培養機制存在的這些問題,國內高校應該轉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加強案例分析教學,同時與企業合作開發實踐教學基地,培養金融專碩的實踐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迎合目前金融行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校內外導師需加強合作,真正落實好雙導師制,為金融專業碩士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更為有效的專業技能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還應構建多主體、全過程的產教融合評價體系來配合推動產教融合工作的推動和發展。本文通過對產教融合背景下金融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協同培養機制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參考性的解決方案,希望可以進一步提高我國高校金融專碩的培養質量,更好地服務社會和行業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劉健,畢然.“4321”模式在高校專業型碩士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以金融專碩為例[J].山東高等教育,2022(2):62-68.
[2] 陳學軍,劉鑫.產教融合下金融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1(14):68-70.
[3] 王景河,賈碩.基于校企全面合作的我國金融專碩培養模式研究[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1(1):115-116.
[4] 蘇飛,周云妍,翟利利.國內外金融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對比研究[J].高教學刊,2021,7(35):26-28,32.
[5] 李治國.基于能力框架的金融專業碩士課程體系重構研究[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6(4):68-72.
[6] 王謙,管河山.金融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探究[J].教育觀察(上半月),2017(1):98-99,105.
[7] 傅巧靈,趙睿.地方高校金融碩士專業學位點建設現狀與改進措施研究——基于現有人才培養方案的比較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8(33):151-152.
[8] 房燕.案例教學在金融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中的應用研究——以《私募股權投資管理》課程為例[J].時代金融,2018(14):280-281.
[9] 張滿林,付鐵山.地方高校金融碩士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與創新[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8(21):50-52.
[10] 李丹.產教融合背景下“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前沿,2018(5):39-45.
[11] 陳健,張鎮宇.金融科技化背景下高校金融專業碩士培養機制研究——基于209所院校的調研分析[J].當代會計,2020,93(9):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