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紙漿藝術是一種以廢紙作為主要創作材料的特色美術課程。通過碎紙、浸泡等一系列工序制作而成的紙漿藝術作品,形態豐富、色彩鮮艷,且具有可塑性,能夠滿足學生的各種創作需求。教師要做好課程目標的定位、課程體系的建構,以有效彰顯紙漿藝術校本課程的美育價值。
關鍵詞:小學美術;紙漿藝術;校本課程
作者簡介:陳思婕(1996—),女,江蘇省宜興市閘口小學。
隨著大眾環保意識的提高,環保教育成為教師開展美術教學工作的重要一環。紙漿藝術作品的創作能夠讓廢紙實現“華麗轉身”,真正做到變廢為寶。此外,紙漿藝術作品的原材料易獲得,制作方法也相對簡單,藝術效果較為明顯,非常適合當前的教學環境。因此,小學美術教師要基于學生的發展規律,結合紙漿藝術的教學內容,主動做好校本課程的開發工作,讓學生在紙漿藝術作品的創作中持續提高綜合素養。
一、確定課程目標,明確教育方向
在組織學生學習紙漿藝術前,教師要先確定課程目標,明確整個紙漿藝術校本課程的教育方向。教師要為學生介紹紙漿藝術的基本表現形態,加深學生對紙漿藝術的了解,從而全面提升學生學習紙漿藝術的效果。
(一)明確校本定位,引領課程教學
在以往的校本課程設計中,部分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課程內容和課程活動上,較少關注課程目標的設計,導致整個課程的方向不明確,課程內的活動也較為零散,難以發揮系統性的教育作用,無法彰顯校本課程的特色。對此,在以紙漿藝術為內容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時,教師應當提高對課程目標設計的重視,主動地以學生的體驗、操作為核心,以學生的成長、發展為目的,明確校本課程的定位,并基于此做好材料的準備、活動的安排,以更好地促進校本課程教學開展。
例如,基于紙漿藝術的特點,教師可制訂“三會”的課程目標,明確整個校本課程的定位,以更加系統地規劃整個課程的活動,指明課程方向。1.會做:學生能夠學會紙漿藝術作品的基本制作工序,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選材、材料處理、紙漿上稿、著色等活動,掌握紙漿藝術的多種表現形態。2.會評:通過紙漿藝術的學習,提高美術素養和審美能力,能夠用自己的話對作品進行點評,清楚地表達自己的審美見解;能夠通過自評的形式,學會點評自己的學習過程與自己制作的作品。3.會思:在學習紙漿藝術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思維的活力,能夠基于自己的思考增強對紙漿藝術制作方法的記憶,并發現紙漿藝術的美,從而深刻感知學習活動的樂趣。
在開展紙漿藝術校本課程時,教師應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發展需求等,細化安排教學目標,以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持續發展。課程目標就像是燈塔,指引著航船靠岸的方向[1]。在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時,教師主動確定課程目標,能夠更好地引領課程教學,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紙漿藝術的效果。
(二)通過自主學習,認識表現形態
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在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之上。如果學生對所學內容一無所知,那么當教師直接為學生引入學習內容時,學生有可能會產生排斥、抵觸的心理,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如預期。因此,在組織學生學習紙漿藝術時,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認識紙漿藝術。網絡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能夠滿足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需求,教師可鼓勵學生利用網絡自主了解紙漿藝術的表現形態,加強對紙漿藝術的認識。
例如,紙漿藝術分為平面紙漿畫、創意紙漿浮雕、紙漿立體雕塑等幾種表現形態,在課前,教師可先向學生布置“請利用網絡,自主查找與紙漿藝術有關的內容”的任務,讓學生以網絡為途徑學習相關知識。在課堂上,教師可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請學生當小老師,向其他同學分享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如介紹平面紙漿畫的藝術特點,講述紙漿立體雕塑的制作方法,等等。這樣,在后續的學習中,學生也會基于先前積累的知識經驗,迅速點燃學習的熱情,主動跟隨教師的步伐,積極地創作紙漿藝術作品。
教師為學生布置查找知識的任務,讓學生通過網絡渠道開展紙漿藝術的自主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初步形成對紙漿藝術類型、制作方法的印象,為學生后續深度學習、動手操作奠定良好基礎。
二、設定主題課程,健全課程體系
新課改強調了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性,在基于紙漿藝術設計校本課程時,教師也要主動地利用多樣性、本土化的資源,促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促使學生在利用紙漿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有效強化主人翁意識,培養動手實踐的能力,不斷提升學習美術知識的信心和熱情。
(一)臨摹名家名作,學習基本技法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在美術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以模仿的方式學習基本技法,強化審美素養。如“我跟大師學紙漿”課程,便契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不僅能讓學生臨摹名家名作,調動學習的興趣,掌握基本技法,也能減少學生創作時的抵觸、焦慮情緒,讓學生的內心卸下防備。當學生熟悉了紙漿的屬性,掌握了制作方法后,教師再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自主進行紙漿藝術作品的創作。
例如,在“變垃圾為寶”這節課的教學中,為了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引導學生自覺對廢舊物品進行改造,教師可以將紙漿畫引入課堂。在課前,教師可布置收集生活中廢舊紙張的任務,為課堂活動的開展準備素材。在課堂上,教師可先使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名師制作的紙漿畫,使學生被色彩鮮艷、造型新穎的紙漿畫所吸引,進而產生“我是不是也可以創作出一樣的畫呢?”的想法。隨后,教師可為學生介紹紙漿畫的制作方法,并請學生模仿作品進行紙漿畫的制作,促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熟悉紙漿畫的制作流程和制作要點。在學生進行制作時,教師也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觀察,當發現學生已經非常熟悉紙漿畫的制作方法后,教師便可開放制作的主題,讓學生發散思維,發揮自己的創意來創作紙漿畫。
在“我跟大師學紙漿”的課程中,教師先結合名家名作為學生介紹紙漿藝術作品的創作方法,再讓學生自主模仿和創作,能夠讓學生在按部就班的學習中逐步掌握紙漿藝術作品的創作流程,有效提高學生的表現能力。
(二)銜接主題活動,激發創作欲望
為了豐富學生的在校生活,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往往會開展各類主題節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而教師開發紙漿藝術校本課程的目的,也不單單是引導學生掌握基本技能,而是讓學生能夠將紙漿藝術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將萬物都變成創作的主題。所以,在學校開展主題節活動時,教師也可將紙漿藝術與主題節日、主題活動進行整合,讓學生使用紙漿藝術表現相應內容,從而有效激發其創作欲望。
比如,在開展名著閱讀的主題節活動時,教師便可以讓學生使用紙漿藝術呈現名著中的情節、畫面,為書籍配上有創意的插圖。就拿《三國演義》這部名著來說,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使用紙漿來表現“劉關張三兄弟桃園結義”這個場景。在學生進行制作的過程中,教師也要針對構圖等方面進行講解、指導,以讓學生的創作更加順暢。當學生完成創作后,教師也要組織學生進行比較,從而進一步彰顯學生作品的獨特性、唯一性,展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
總之,將主題節活動與紙漿藝術進行整合,有助于實現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跨界,使學生能用紙漿藝術呈現主題內容,從而在調動學生創作欲望的同時,強化其紙漿藝術的應用能力,使其在創作成品中獲得滿足感與幸福感。
(三)參觀美術館,拓展學習空間
在以往的美術教學中,部分教師將教育的場所局限在教室內,導致學生在離開課堂、離開教師后,便難以持續發展美術素養,難以主動地發現生活中的美。同時,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材料也相對單一,難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美術館中擁有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能夠有效打開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對美術創作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主動與當地的美術館建立合作關系,請美術館的工作人員參與教育工作,并開發多樣化的紙漿藝術課程,在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的同時,有效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例如,在開展紙漿藝術的校本課程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美術館。在參觀之前,教師要先與美術館協商時間、人數、注意事項等內容,為學生的參觀做好準備。在帶領學生進入美術館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欣賞美術館中的紙漿藝術作品,促進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之后,教師可邀請美術館的工作人員為學生介紹館藏紙漿藝術作品的風格、技法、品類等相關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同時,教師也可以設計“紙漿畫之青銅世界”“紙漿畫之花色靜雅”“紙漿畫之粉墨春秋”等系列課程,讓學生用紙漿藝術創作出精彩紛呈的畫作,更好地掌握紙漿藝術的技法。
參觀美術館能夠打破以往美術教學的局限,使學生主動地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借助社會資源加深對紙漿藝術的了解,并通過多樣化的課程,進一步體會到紙漿藝術的創作樂趣。
三、優化課程活動,促進學生成長
課程活動是實現課程價值的重要渠道,在以“紙漿藝術創作”為主題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做好課程活動的細化安排,助推課程活動的順利實施,促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加深對紙漿藝術制作方法的了解,并強化合作意識[2]。同時,教師也要基于學生的成長需求,優化評價活動,幫助學生實現可持續成長。
(一)開展合作活動,發揮集體智慧
合作學習是新課改倡導的一種學習形式。在紙漿藝術學習中,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存在一定差異,不同學生也有著不同的想法。如果教師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那么,有的學生就會處于課堂的邊緣地帶,參與感不強。為了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發揮出個人優勢,提升參與感,教師有必要基于對學生的了解,為學生搭建合作學習的平臺,鼓勵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完成紙漿藝術的創作。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水果紙漿畫的制作時,教師便可將學生分成多個合作學習小組,鼓勵學生以合作的方式進行創作。在課堂上,教師可先引導學生觀察水果的結構、外形,促進學生對不同水果色彩、形狀、質感的了解。隨后,教師可展示一些水果紙漿畫作品,讓學生觀察其中的顏色處理效果。緊接著,教師可為學生布置動手制作水果紙漿畫的任務,并基于以往對學生的觀察,以互補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在分好組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組內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與成員的交流中完成水果紙漿畫的創作。在學生討論時,教師也可使用多媒體依次展示“畫出水果的輪廓”“組織評議、修改底稿”“想想需要哪幾種色漿”等內容,促使學生有序地進行水果紙漿畫的創作。
基于對學生的了解,教師將學生分成多個合作學習小組,同時為學生提供輔助指導,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合作的效率,使學生借助集體的力量完成紙漿畫的創作。
(二)完善評價結構,發揮育人價值
學生在完成紙漿藝術創作之后可以獲得相應的作品,其不僅代表了學生學習紙漿藝術的質量,也側面反映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所以,在開展紙漿藝術教學后,教師可為學生創建平臺,讓學生展示自己的紙漿藝術作品,并鼓勵學生介紹構思、制作的過程,以便他人進行點評。此外,教師也要打破傳統的評價結構,可邀請家長、學生參與評價環節,促使學生基于多元化的角度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
例如,在紙漿立體雕塑的教學中,教師可搭建“展我風采”的平臺,請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紙漿立體雕塑。如此,學生可細致講述自己的制作過程,以及自己在制作中遇到的難題等,便于他人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教師還可邀請家長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并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互評,以便學生獲得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意見。教師可從專業的角度,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促使學生結合教師的意見,進一步彌補不足,改良創作的方法。教學評價是校本課程的重要環節,教師完善評價結構,創設多方參與的評價形式,能夠有效彰顯評價活動的價值,促進學生審美素養、創作能力的持續發展。
總而言之,在紙漿藝術校本課程的開發中,教師要基于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精準確定課程目標,科學地安排教學內容、活動形式,以更好地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看待藝術,充分彰顯紙漿藝術特色課程獨特的美育價值。
[參考文獻]
宋卿.精雕細琢 ?美麗綻放:談紙漿畫教學中的四個要點[J].中國校外教育,2019(28):16,22.
周孝賢.不“紙”如此:新型紙漿畫校本課程教學實踐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1):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