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核心素養涉及個體的認知、思維、判斷、表達、交往和發展等多個方面。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基礎性學科的學習,形成對于核心素養的全面認知,而以大單元為基礎開展議題式教學則是實現此目標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需要了解議題式教學的內涵、核心素養背景下大單元整體的議題式教學的原則,探討核心素養背景下大單元整體的議題式教學實踐。
【關鍵詞】議題式教學;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新課標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議題式教學研究”(課題編號:2023A04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文英(1985—),女,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安縣教研室。
新版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于2022年4月正式頒布,其要求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采用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教學方式與方法,強化學科實踐,推進綜合性的主題學習,將大主題蘊含在真實情境與任務中,考查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開展真實任務時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及情感、態度,注重知行合一[1]。而大單元整體的議題式教學以探究為基礎,注重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究某一議題,以激發他們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可以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點融合在一起,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動,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
一、議題式教學的內涵
議題式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探究和實踐為導向、以問題為主線,通過探究來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同時,議題式教學注重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議題式教學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主導著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往往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講授的內容,對于知識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層,可能會因為教材內容理論性較強而感到枯燥乏味。而在議題式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則是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究問題,實現對知識的主動獲取和深度理解。
第二,議題式教學注重問題的開放性和探究性。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只是簡單地講解知識點,不注重設計具有開放性和探究性的問題。而在議題式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探究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議題式教學注重實踐和應用。在傳統的學習模式下,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往往是比較抽象的。而在議題式教學中,教師需要讓學生將所學的內容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和實踐、應用能力。
第四,議題式教學注重跨學科融合。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每一門學科的教學往往是相對獨立且缺乏聯系的。而在議題式教學中,教師需要發現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點融合在一起,通過跨學科的交叉探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學科的知識。
第五,議題式教學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會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來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而在議題式教學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讓學生自己選擇議題、自己決定學習的方式和節奏,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學習習慣。
第六,議題式教學注重情感教育。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缺乏對學生情感的培養。而在議題式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情感素養是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教師需要讓學生參與多種活動,在體驗中獲得樂趣和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大單元整體的議題式教學的原則
(一)思辨性與生本化
核心素養背景下大單元整體的議題式教學需要體現思辨性和生本化的原則,以此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思辨和探究,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深入挖掘問題的本質;在此基礎上,還應該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際需求,通過與學生的互動、溝通來促進他們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啟迪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需要教師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機[2]。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和學生的實際需求選擇不同的議題,讓學生進行探究和討論,并且需要及時進行教學評價和反思,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活動性與情境化
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導下,大單元整體的議題式教學也需要體現活動性和情境化的原則,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綜合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將學生學習、探究的內容與實際生活情境相結合,通過情境及案例分析等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實踐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
此外,大單元整體的議題式教學需要注重課程的系統性,避免使課程教學內容碎片化或零散化,還需要注重知識的歸納和總結,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大單元整體的議題式教學實踐
(一)思路框架確定
在學習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們共同的世界”的過程中,學生將會接觸到許多有關全球化的內容。本單元的議題式教學思路框架的確定,需要鉆研課標,依據教材內容和學情設計議題、任務線、情境線、問題線、活動線。
為此,筆者設計的議題是:如何認識我們共同的世界?設計這樣的具有思辨性且直指大單元主題的議題,可以激發學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任務線是:1.了解全球化的概念;2.了解全球化的歷史背景、進程、趨勢和影響;3.探討全球化所帶來的利與弊。情境線是: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世界上的人們之間的距離正在逐漸縮短,而世界的格局在不斷變大。問題線是:全球化是否會導致文化同質化?為何要堅定不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活動線是:閱讀教材、完成自主學習任務,觀看時政視頻,觀察有關全球化的圖片,展開小組討論,進行即興演講。
(二)教學目標、方法設計
1.教學目標
(1)通過展示圖片和視頻,讓學生了解全球化的概念、歷史背景、進程和趨勢,理解全球化對不同國家、不同人群的影響。(2)通過真實的情境材料,讓學生掌握全球化所帶來的利與弊。(3)讓學生通過議學活動,從不同角度就全球化的問題展開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
2.教學方法
(1)講授法:將主要內容通過課件、教學視頻等形式呈現給學生。(2)小組合作探究法:讓學生根據主題分組進行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并就不同觀點進行評價。(3)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案例,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全球化對經濟、文化、政治領域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設計
筆者依據思路框架和教學目標、方法,開展了前置性作業活動、課堂導入議學活動、課中探議活動、議學反思活動、議學延伸活動等;并通過評價、反思和總結來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1.前置性作業活動
(1)資料收集: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全球化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相關資料,并開展自主閱讀。(2)自主梳理:根據所收集的資料繪制關于全球化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維導圖。
2.課堂導入議學活動
筆者圍繞議題,通過展示一些圖片和視頻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了解全球化的概念和歷史背景等內容。
3.課中探議活動
環節一:講解概念。筆者通過課件等形式,講解全球化的概念,并與學生一起分析各種有關全球化的現象。
環節二:圍繞全球化的影響進行小組討論。筆者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每個小組討論全球化對不同領域的影響,填寫表格(如表1所示),然后向全班同學分享本組的觀點。
環節三:結合案例分析全球化所帶來的利與弊。筆者提供一些跨國公司的貿易活動和環境、移民問題等方面的案例,讓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同時提出如“你認為全球化是一種機遇還是一種挑戰?”的引導性問題,旨在讓學生理解全球化對不同國家、不同人群的影響等;然后讓學生再次討論全球化是否會導致文化同質化。
4.議學反思活動
在活動過程中,筆者會考慮不同學生的差異,注重引導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并進行反思,加深他們對全球化的認識和理解。
5.議學延伸活動
在活動中,筆者鼓勵學生在課后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加深對社會問題的認識,在實踐中理解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重要性,從而促進學生道德素養和法治素養的提升。同時,筆者布置了以下任務:(1)了解某些國家的文化、歷史以及全球化對這些國家的影響。(2)探究全球化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3)參與網絡平臺上有關全球化的話題討論,了解不同的觀點和看法。(4)關注有關全球化的動態和時政,及時了解有關全球化的最新信息。
筆者在本單元的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探討全球化的相關內容,加深了學生對全球化的認識和理解。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分析案例和參與活動,學生能夠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了解全球化的知識點的同時,也有利于為自己未來的發展做準備,從而更好地適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結語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大單元整體的議題式教學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多種能力的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采用這種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了解當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形成對于核心素養的全面認知,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社會適應能力。教師應該進一步探索大單元整體的議題式教學的實踐策略,想方設法實現核心素養的落地,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韓震.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新特點[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4):8-9.
[2]梅丹玲.體驗式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