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教師關心的教學環節,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關系著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歷史教師認識到核心素養的本質內涵,了解到其主要構成內容,基于核心素養設計出目標化、信息化、推演化、時空化、愛國化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歷史課堂教學的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高中課堂? 歷史教學? 核心素養?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7-0094-03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發現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了課堂上需要迫切完成的任務,承載著課堂教學的目標。近年來,教師在歷史學科中認識到核心素養教育的實質所在,提出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作用,樹立起正確的教育理念,以育人教育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思考新穎的育人方式,將學生培養成為高素質、高質量的綜合性人才,使學生適應社會的發展,成為社會所需的重要人才。
一、高中歷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
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歷史教師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務[1],也是當前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成為了教師為之奮斗的主要方向,關系到學生未來的發展。教師認識到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知道歷史學科中與核心素養相關的內容,從教材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技術出發設計出綜合化的核心素養培養方式,促使學生形成綜合化的教學思維。其中,教師發現在歷史課堂上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了對歷史文化的理解、歷史事件的辨析能力、歷史事件的解析能力及時空概念的形成,同時發現核心素養還包括了愛國素養等精神素質的形成,促使學生得到綜合化的發展。
首先,在歷史課堂上,學生在核心素養理念下需要形成較高的唯物史觀[2],明確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知道歷史形成的方法,正確看待每一個歷史事件,知道每一個社會形成的原因,明確每一個社會變遷的因素,知道為何社會在不斷地進步,明確社會轉變的形成過程,認清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及當今社會之間存在的區別。在此過程中,學生形成清晰的認知,知道各個社會發展的走向,確定歷史發展規律,形成正確的唯物史觀,正確地看待歷史問題,形成全面的思維體系。
其次,學生基于核心素養理念逐漸形成較高的歷史解釋能力[2],掌握歷史的證據,明確歷史事件發展的依據,準確地辨別每一個歷史事件,評判每一個事件背后所蘊藏的真理,知道每一個事件所呈現出的思想感情,認識到每一個資料所代表的深刻含義。例如,學生積極學習《史記》這一書籍,從這一書籍中了解到很多的歷史事件,以這本書籍作為辨別事件的依據,充分解釋每一個事件,了解到歷史事件是真實發生的,對此做出準確的判斷。學生從《資治通鑒》中認識到事件的發展過程,知道歷史事件的來源和依據,知道這些歷史事件都是有據可查的,確定歷史事件的來源,認識到不能根據野史來學習,做到不相信野史,不亂看野史,從正規的途徑查詢歷史事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出準確的歷史判斷。
再次,學生基于核心素養在歷史課堂上養成良好的歷史理解能力[2],能夠理解歷史環境,能夠發現歷史條件,知道歷史形成的原因,以歷史環境來解釋歷史,知道歷史背景,以原有歷史事件發展的年代來看待歷史,在原有時代的基礎上理解歷史。在此過程中,學生基于歷史環境學習教材的內容,發現教材的本質內涵,知道解釋歷史事件的方法,確定事件的構成條件。比如,學生需要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需要知道教材上歷史發生的背景環境,從背景環境思考歷史,了解歷史,知道歷史的結構,清晰認知每一件事情,知道各個事情的發展原因,認識到故事中人物的角色,了解到故事中人物完成的事件,了解到故事中人物對于事件發展產生的影響,進而真正理解歷史。
然后,學生基于核心素養理念真正形成較高的時空觀念[2],認識到不同時空下不同事件會產生的影響,知道不同時空對于人物性格產生的影響,清晰地認知各個時空背景下的事情。學生準確判斷事情所處的時空,認識到人物所生活的時空,明確在不同歷史區間下人物會擁有不同的性格,將不同人物放在不同時空下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發現人物的思想在不同時空下會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出現不同的思想碰撞。學生發現很多事情在不同時空下會形成完全不同的結果,比如,將武則天放在當代就是正常的女性思想,發現武則天如果不展示出獨立的女性思想,就不會出現武則天女皇的地位。再如,學生發現如果林則徐生活在西漢時期,因沒有大煙的生產,也就不會出現赫赫有名的虎門銷煙事件。在此基礎上,學生形成清晰的空間判斷能力,知道每一個時空下人物所承擔的獨特角色,認識到不同時空下人物的獨特魅力,逐步形成較高的時空概念。
最后,學生基于核心素養逐步擁有較高的求證思維能力[2],能夠準確判斷史實,形成辯證的思路,不再一味地相信歷史,對歷史資料內容產生質疑的心理,自主求證歷史資料的真實性,發現資料中的真實內容。學生學會用質疑的心理去學習歷史,對資料產生質疑,才能真正求證歷史,才能知道更多與教材相關的內容,通過多方求證學習到事件發展的具體過程,還原每一個細節,確定每一個真相。
二、高中歷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作用
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有較大的促進作用,關系到他們未來的學習,與他們對歷史文化知識的理解和道德品質的提高息息相關,與他們思維能力的提升和動手能力有緊密聯系。一方面,加強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助于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3],提升他們的推導能力,增強他們對事情的判斷能力,使學生懂得推演歷史發展過程,學習繁雜的人物關系,縷清事情發展過程,在推理中判斷,在判斷中找尋復雜的邏輯關系。另一方面,加強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認知水平[3],增加他們思維的深度,使學生不再只思考表面的內容,不再只學習書本上呈現的文字信息內容,而是深入研究每一個事件的背景,深層次挖掘其中所涉及到的人、事、物,深層次思考人間百態,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深入的思考,掌握知識的本質,形成深入的學習理念,在未來學習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長遠。
三、高中歷史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實施的具體措施
(一)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
目標的設定是教師需要思考的主要內容,對提升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設定明確的課堂目標[2],確定課堂傳授方法,明確教育教學的理念,根據目標設定出明確的教學形式,以唯物史觀作為教學方法設置的基本理念,以教學大綱作為課堂模式的建立基礎,才能真正完成核心素養培養任務。例如,教師在講解《第一單元 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世界文化遺產》內容時提出課堂需要完成的目標內容,指出唯物史觀的課堂目標,帶領學生發現教材中所涉及的世界文化遺產,使學生知道世界文化遺產包含的精神文明,了解到其價值不在于物質本身,而是在于物質所代表的意義,認識到文化遺產所承載的事件、精神文明和風俗特色,從文化遺產中觀察到事物的本質,充分了解到精神文明和時代氣息。在此過程中,學生形成唯物史觀,擁有較高的核心素養,認識到文化遺產的由來,確定世界文化遺產的起源,真正認識《瀕危世界遺產名錄》中的內容,知道各個項目所涉及到的物品,了解到項目資金管理方法,知道保護文化遺產的日常工作內容。學生了解到世界上已經確定了788個世界文化遺產,認識到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重要內容,同時,還探究我國所擁有的世界文化遺產,發現雖然我國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很多文化遺產遭到了破壞,但是卻仍舊遺留了很多重要物質遺產,已經有45項申遺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二大文化遺產申請者。在學習中,學生充分認識到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增加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認知與理解,分析我國長城、秦始皇陵、故宮等重要的遺產組成部分,了解到我國避暑山莊、麗江古城等重要的自然景觀,在我國國土上遍尋世界文化遺產,逐漸形成較高的民族自信心,為作為中國人而驕傲和自豪,這大大提高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認知理解能力,促進他們精神素養的提升。
(二)應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對歷史規律的認識
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轉變了教師文字化課堂教學形式[3],將影視作品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有效地增加了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展示出歷史文化的規律性,提高學生對歷史規律的認知與理解。在歷史課堂上,教師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出與教材息息相關的電影和電視劇,使學生通過觀看電影和電視劇了解到歷史的背景、時間和過程,學習到歷史發展規律。例如,教師在講解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內容時播放《神話》這一電視劇,以電視劇激起學生學習與秦朝相關內容的興趣,使學生主動觀看秦朝發生的事件,認識到秦朝爭霸的情境,感受到秦朝一統天下的盛世,了解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過程,學習到中央集權制度與郡縣制對朝代發展產生的促進作用,在秦朝的統治下認識國家的發展,同時,還認識趙高等人的出現為秦朝滅亡增添了催化劑。學生通過多媒體觀看到多種多樣的電視劇,認識到歷史發展規律,明確朝代更替的原因,了解到朝代之間的發展,認識到朝代之間的關系,逐步形成較高的歷史核心素養。
(三)設置推演化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求證能力
推演能力的培養受到教師的廣泛關注,成為了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構成環節[4]。教師設置推演化教學模式,找尋到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素材,以圖文的方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獲取到大量的學習資料,以資料推理事件發展過程,求證事件的真偽,逐步形成較高的求證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第16課《抗日戰爭》內容時引入大量的資源,使學生通過資料發現很多與抗日相關的內容,感受到當時人們奮起反抗日本的決心,形成全民族的反抗心理。同時,指出日本侵略我國東北、華北地區所犯下的罪行,確定日本在我國南京大屠殺所留下的照片證據,發現日本掃蕩我國村落后的悲慘景象,以一個個證據作為輔助資料,指正日本的罪行,在求證中確定日本人當時所犯的過錯。
(四)傳授正確學習方法,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
在歷史課堂上,教師需要準確傳授給學生兩種有效的時空學習方法[5],第一,教會他們年代的計算方法,第二,教會他們地圖使用方法,帶領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圖標,引領他們識別歷史地圖,使學生學會使用年代表,以年代表和歷史地圖學習教材內容,形成較高的時空概念。例如,學生按照時間學習教材內容,確定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根據時間作為歷史的推理方法,依次學習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甲午戰爭等,在此過程中,學習到我國的近代史,認識到我國反對外強侵略的主要過程,逐步形成較高的民主意識,知道我國人民追求民主的過程。
(五)呈現愛國教育內容,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課堂上,教師發現很多內容與愛國教育相關[6],注重對學生愛國精神的培養,使學生學習愛國教育內容,逐步了解與國家相關的內容,明確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內容,知道我國文化的本質,了解到民族特色,逐步形成家國思想,擁有愛國情懷。例如,教師發現第三單元“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內容中涉及到很多的愛國教育內容,發現我們國家擁有很多先進的科學技術,接觸到更多的科學家,感謝很多科學家在天文學、氣象學、農學等方面做出的偉大貢獻。同時,學生還了解到我們國家的文學藝術,發現我們國家擁有很多絢麗的作品,接觸到多種形式的詩詞內容、小說內容、書法內容及戲曲內容,積極吸收這些文明成果,欣賞這些文明成果的魅力,學習我國的文化瑰寶,真正愛上我們的國家,喜歡國家的文化,承載著發揚文化的重任。
四、結束語
教師基于歷史核心素養重新思考課堂構建方式,確定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緊緊圍繞著核心素養來設計構建策略,不斷更正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不斷分析他們的學習需求,根據需求引入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手段,拓展課堂教學資料,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逐步形成較高的唯物史觀,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充分掌握時空概念,懂得歷史的本質與內涵,擁有歷史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李文文.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教育界,2022(6):59-61
[2]吳昶煒.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中華活頁文選:高中版,2022(18):102-104
[3]范麗霞.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2):33-34
[4]郎媛媛.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神州,2019(7):147-147
[5]趙敏.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好日子,2020(14):82-82
[6]孫劍.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東西南北:教育,2020(13):352-352
作者簡介:
王小紅(1981年12月—),男,漢族,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歷史人教版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