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睿 衡希
摘?要:工商管理類專業以企業或經濟組織的管理問題為研究對象,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應突出應用型、體驗性和國際化的特點。新商科背景下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要重構課程思政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養、完善課程思政保障機制,并從學生、教師、教學管理部門三方面探索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評價機制。
關鍵詞:新商科;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73
0?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鄙炭平逃鳛楦叩冉逃闹匾M成部分,培養學生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掌握金融、經濟、管理等相關知識和技能,為企業持續發展和社會經濟高效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新商科在傳統商科的基礎上,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的加持,強調應對科技革命、商業業態新發展的思維模式的轉變和高等教育的轉型升級。工商管理類專業是典型的商科專業群的統稱,以企業或經濟組織的管理問題為研究對象,常見的專業如以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為代表的管理類專業,和以會計學、財務管理為代表的財會類專業。工商管理類專業和市場經濟發展聯系緊密,以企業管理類崗位為主要就業群,需重點培育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課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通過構建創新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提升授課教師的思政素養、完善課程思政的保障體系等,是踐行教書育人使命和培養優秀管理人才的必然選擇。
1?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
1.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立德樹人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高校需要提升政治站位,激發教師的責任意識,充分利用課上和課下的育人渠道,將課程思政建設融入學生培養的方方面面,注重學生知識獲取、能力提升和素質養成的全方位成長。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與區域經濟發展和企業管理實踐有著直接的聯系,注重強化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和價值引領,從黨史、國情和時事政治中感受管理智慧,從現實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學習管理經驗,同時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育才和育人的統一。
1.2?培養優秀管理人才
現代企業發展需要大量品德高尚、能力過硬、善于思考的高素質優秀管理人才。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為滿足行業企業崗位需求,需在人才培養中明確學生應具備的能力,包含通識能力和專業能力兩大類,通識能力主要體現在思想素質達標、懂合作、善表達、會思考等方面,專業能力主要體現在經營管理、資源整合、數據分析、創新創業等方面。通過課程思政建設,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要把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專業課程教學體系,正確引領學生認識現代企業管理與科技發展的共同進步,進而為社會培養優秀的管理人才。
1.3?提升教師綜合素養
教師是學生接觸最多的群體,同時也是學生耳濡目染、模仿學習的表率。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育人者先受教育,通過課程思政建設,打造一批思想政治過硬、專業知識扎實的師資隊伍顯得尤為重要。教師的綜合素養不僅直接影響著教學成效和質量,還影響著學生思想素質和健全人格的養成。高校教師既要擁有系統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同時還要具備較強的思想素養。因此,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的同時,需要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需要了解區域經濟現狀和時事政治發展,需要迎合時代發展需要和具備新時代數字技能。只有通過自身不斷學習和理論武裝,才能夠做好課程思政建設。
2?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的特點
2.1?應用型
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具有鮮明的應用型特色。工商管理類專業應堅守“立足商業、面向現代產業布局、順應區域經濟發展”的辦學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立德樹人,著重打造新型產教融合試驗區,創新制定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標準,將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四合一”銜接,實現校企數據開放、橫向多元課題、產學研深度融合,形成數據驅動型創新體系和發展范式,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進而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教學課題與生產課題、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四個“零距離”。通過這種方式,把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有效轉移于企業管理具體實踐中,利于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好地服務于實踐和應用。
2.2?體驗性
參照熊彼得的“創新”發展范式以及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為導向的發展觀,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就是要充分實現人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平衡與協調。如果聚焦到新商科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教育高質量發展,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丁遠教授認為,中國的商學院從最初實行“拿來主義”,將海外教學案例傳授于中國學生,到如今基于中國市場的豐富實踐、向全球輸出本土案例,這一趨勢表明,中國的商學院也期待更多能與中國經濟發展同頻共振的學生加入。因此,應用型高校的商科教育需要明確提出自己的價值主張,來傳遞我們對各方利益相關者需求的深刻理解,這也是商科教育高質量發展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工商管理類專業就是面向工商企業,根據行業需求而設置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外,要多深入企業,利用所學知識解決企業面臨的真實問題,通過真實體驗鍛煉自己的本領。
2.3?國際化
目前,優質商科教育資源短缺,且同質化嚴重,無論是發展模式、教育理念、課程設置,還是師資配備、教育手段、課程內容都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時代和市場經濟發展。在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要通過國際優質資源的引入,開拓學生的視野,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分析社會以及經濟問題,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情商,強化其綜合能力。因此,需要學生有全球化視野,有跨文化的理解能力,有追求共贏的真誠的愿望,這樣才能培養出具備國際視野、本土情懷的優秀管理者。
3?新商科背景下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
3.1?重構課程思政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
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普遍接近企業管理真實場景,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因此,在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時既要突出專業特色,又要融入實踐元素,體現課程思政特點。在教育教學中,要遵循學生成長規律,立足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科優勢,主動靠攏國家和地方政策,圍繞數字經濟轉型培養新商科人才,為服務地方經濟貢獻高校力量,與地方知名企業建立深度的產學研聯盟,為工商管理學科建設提供大量的理論和實踐課題以及服務項目,同時也為學生培養提供大量豐富的教學案例和實踐實習基地。工商管理類專業構建課程思政的教學體系,需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等多環節體現課程思政元素,確保課程思政建設的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在教學目標中,要明確思政育人目標,體現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職業精神等,同時體現地域文化、區域經濟發展、學校辦學定位、所學專業特色等相關的特色思政元素。在教學內容中,要深入挖掘專業知識的思政元素,將科學素養、社會責任、商業倫理、職業道德等思政元素和專業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在教學方法中,要增加政策解讀、企業調研、行業專家訪談、優秀企業家進課堂、觀看財經新聞等方式,突出課程的政治導向、實踐導向和應用導向。在教學評價中,要采用過程性考核,增加外部評價和學生間互評,使得評價更加全面,具體實施如表1所示。
3.2?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養
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打鐵還需自身硬,需要提升教師群體的思想政治素養。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師需要不斷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擔當,給予學生正確的政治熏陶和價值導向,促進學生思想認識的健康發展。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部分專業教師從外部簡單融入式地采取“思政+”或“+思政”課程模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進一步提高深入挖掘專業知識中內生思政資源的能力。從學校層面來看,要打造課程思政文化、開展課程思政師資培訓、改善激勵機制,通過“外引內訓”全面加強課程思政師資隊伍建設,并通過有效激勵倡導專業教師積極投身課程思政建設。從教師自身來看,要注重自身思想素質的鍛造,在課程建設中有意識地挖掘和學生成長密切相關的思政元素,善于發現和總結,在細微處育人,通過潛移默化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和價值共鳴。工商管理類專業源于企業生產實踐,同樣也要服務于企業生產實踐,所以需要教師密切聯系企業,發現企業的真實問題,幫助企業進行課題研究,與企業共同成長。
3.3?完善課程思政保障機制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運行和落地,不僅需要師生的共同投入,還需要完善的保障機制,包括學校政策、經費投入、示范推廣、績效考評等。
首先,學校在人才培養、專業建設等方面要突出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明確設定素質目標,反映新商科背景對現代工商管理類專業育人的德育需求。
其次,學校要加大課程思政建設經費投入,可設立專門的課程思政教改項目、重點課程及師資培訓等。
再次,要打造一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起到示范推廣的引領作用,并通過課程展、學術論壇、圓桌會議等形式進行傳播推廣,帶動其他課程規范化標準化建設。
最后,還需要通過績效考評,提升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在教育教學評價中需適當反映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能力,并對教師思想素質評定采取一票否決制,關注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
4?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跟蹤評價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課程思政建設,發揮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需要建設完善的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跟蹤評價機制。學生是課程思政最直接的學習者、感受者、獲益者,評價高校課程思政應基于學生思想素質、道德品質、職業素養的綜合養成,以學生第一視角充分檢驗人才培養的效果。對學生的考評不僅僅局限于專業知識的成績,同時還要注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實踐參與、社會調研、對數字經濟時代商業發展趨勢的認知、數字技能的使用、應對不確定性環境的能力等綜合考評。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設計者,需要關注課程思政要素在教案和教學計劃中的體現、課程思政實施狀況、課程思政教學研究成果等,也要注重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和手段,在無形中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素養。與此同時,教學管理部門也要充分發揮教學督察的作用,通過科學的評價方式對課程思政實施成效進行評價,邀請知名教師、行業企業專家、學生代表等組成的綜合評審小組對教師課程思政建設進行全方位評價。
新商科背景下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應重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與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與新商科對經管類人才的職業素養要求緊密結合、與應用型能力培養緊密結合。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提煉課程思政內涵,探索課程思政育人目標,明確課程思政建設思路,豐富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完善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機制,為培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新商科時代工商管理類人才探索可行路徑。
參考文獻
[1]張曉玲.新時代背景下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析[J].財富時代,2021,(09):133134.
[2]吳麗娟.新時代背景下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路徑[J].管理工程師,2021,26(01):7074.
[3]徐思賢.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融合的路徑探索——以《人力資源管理》為例[J].公關世界,2021,(04):4950.
[4]宋亞蘭.新商科背景下應用型高校經管類專業課程思政探索——以“組織行為學”課程為例[J].改革與開放,2022,(20):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