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應婷
摘要:社會的發展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思維是人的智慧之源,隨著學生的成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水平以及所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都會提高。學生的思維模式一般是從感性到理性遞進的,在思維方式、方法、深度、廣度以及靈活性與創造性方面教師都要指導學生,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習地理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關鍵詞:初中地理 創新思維 培養策略
引言
初中階段是學生發展至關重要的一個階段,在地理課堂中,教師要從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出發,對當前初中地理教學形式進行分析,更好地為學生減負。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措施,更新課堂知識體系,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
一、找準思維訓練的突破口,發掘先決條件
地理形象思維是地理教學中學生思維訓練的主要方式,簡單而言,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地理現象中把握地理的本質。另外,地理圖像思維對于培養學生應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實物、模型、幻燈照片等手段,呈現出特定的、直觀的地理影像,用生動、豐富的語言描寫具體的區域環境,以簡潔的線條和圖形的形式,配以少量的注釋來呈現地理知識。
二、從感性認識入手,對學生進行抽象思考的培養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腦中產生的反映形式。初中生的抽象思維是非常有限的,老師要把課本上的地理現象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老師再進行點撥,講解,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索。[1]例如,“黃河水系”教學中,黃河下游流域面積比中、上游地區都要小,這種反常現象可以作為一種直觀的觀測資料,使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黃河因其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攜帶了大量泥沙,下游華北平原地形平坦,導致河水中的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導致歷史上多次發生黃河改道。但單憑流域的平面圖無法直觀地觀測到,需要學生進行抽象思考。而且,在講解黃河中游的特征時,教師已經向學生們說明了其原因,因此,此時引導學生聯系新舊知識進行思考就能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
三、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放飛學生心靈
在初中地理課堂上實現減負增效可以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課堂,達到高效的學習效果。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前,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個性、愛好、特點等,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站在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從內心信任老師,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鼓勵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探討,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使地理課堂變得輕松愉悅起來,讓學生從心理上接受地理學科,不再排斥地理,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地理,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地理知識框架體系。
四、突出學科特色,促進學生的邏輯思維
在地理課堂上,教師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地理教學的目標在于讓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讓學生學會思考,并將其與地理本身的特點相聯系,以揭示看似復雜、互不相關的事物與現象背后的邏輯關系,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2]舉例來說:為什么荊江大堤“萬壽塔”塔身陷入大堤7米以下?它能透露出什么地理知識?初步來看,萬壽塔和地理知識無關,頂多是因為塔身太過沉重,河床沒那么堅硬。其實,大家都知道,塔基原來是建在比江面高幾米的堤壩上,由于長江河床水位不斷抬高,荊江大堤隨之不斷加高,導致塔身深陷堤面之下。由此可與長江中、下游水文特征及植被狀況相關聯。往更深角度思考,長江上游多為高山峽谷,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條件較好,即使有沙粒流入河流,由于流速過快,無法沉淀;平原的中下游河段,由于地勢較低,水流速度較慢,因此淤積泥沙,河床升高。通過“萬壽塔”塔底比地面低這個現象,激發了學生對地理學的邏輯思維,進而深化了教學。
結語: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地理教師必須對其有足夠的重視。地理教師可以教學為平臺,尋找學生思維的突破口,立足于課堂實際,貼近生活,激發學生思考,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火花必然會在課堂上迸發。初中地理在改革中應不斷進行創新,突出學科特色,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綜合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沈俊. 地理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 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 2018(29):1.
[2]夏麗萍. 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J]. 文理導航,202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