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姍姍
摘? 要: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作為特殊的一類人群——特殊教育學生,他們的人生初始階段心理養成對他們個人的成長來說,更是至關重要。本研究以特殊教育學校作為研究對象,運用行為觀察法、案例實驗法、效果檢驗法、調動家長共同參與等多種方式進行深入探究。整體研究過程中,通過細致的觀察,深入分析特殊教育學生心理養成的全過程,結合具體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案例,建立教師、家長和學生三位一體的心理養成授課體系,培養學生良好的身心習慣。
關鍵詞:特殊教育;心理養成教育;科學探究
本文所論述的特殊教育學生心理養成教育,即特殊教育學校如何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健康的教育。本研究內容從校內、校外兩個教育方向入手,主要目標就是培養特殊教育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由于當前國內外特殊教育從業者對學生心理養成教育的研究主要以線下教育研究為主,長期缺乏對特殊學生心理養成教育的全方位專項探究。學生在校內、校外兩種不同的狀況下,會呈現出獨特的態度和特定的行為。因此,唯有基于兩種模式下進行特定的研究以幫助特殊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健康才是特殊教育從業者的最佳選擇。本文對特殊學生的心理養成教育進行了專項研究,通過線上云教學方式,記錄特殊學生的成長軌跡,現形成此報告。
一、開展特殊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開展特殊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目的
希望借此研究,提升廣大特殊教育從業者對特殊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視程度,帶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培養特殊學生的心理健康環境。特殊教育階段學生其獨有的身心特點,造就了心理習慣的獨有特點。曾有國外學者提出,特殊教育階段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特點,對周圍環境異常敏感。近年來的教育經驗發現,特殊學生對外部刺激可產生快速感應,并形成獨特行為印記,繪就他們的習慣成長軌跡。基于此特點,加之對成年人的好奇,特殊學生十分擅長模仿成年人,而這種模仿如果失范,極易產生負面作用。加強對特殊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不僅能使他們順利度過學習和生活的心理調整期,還能鍛煉生活基本功,形成良好的秩序感,幫助其逐步樹立自信和自我服務意識。
(二)開展特殊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意義
1. 加深對特殊學生的心理健康重視
良好的心理習慣決定了特殊學生成人之后的人生軌跡,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決定性作用。通過教學實踐來看,如果讓良好的心理健康內化為學生的意識自覺,那么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可以產生巨大推動力。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序生活、規律學習、家庭或社會活動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知識獲取、能力培養、道德修養、人格形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基于上述因素開展此次專題研究,可以形成特殊學生心理健康培養的獨特路徑,幫助學生科學成長,有益于他們今后的健康發展和快樂生活。
2. 促進特殊學生家校共育
吸引家庭教育參與到特殊學生行為心理養成的過程中,引導家長發揮獨有的家庭教育功能,借助校園外的力量,共同建立全方位的學生心理養成教育培養。不可否認,當前家長存在嚴重的錯誤認識,盲目認為特殊學生習慣的養成只是單一的學校教育任務,忽視甚至是無視家庭教育引導的潛移默化作用。受制于錯誤的社會思潮,絕大部分家長甚至根本不了解良好習慣對學生科學成長的重要性。很多家長單純認為只要學生健康成長就心滿意足,卻并未想到對特殊學生心理養成的引導。由于家長長期沒有參與到學生教育過程中,這種缺位造成家長并不了解養成習慣的科學路徑,發現學生錯誤習慣也沒有正確的糾正方法。因此,教師致力于通過此次研究,能夠在一定范圍內,帶動家長參與其中,樹立科學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通過家庭環境教育,引導家長為學生營造一個健康、有序的心理健康培養環境。通過“學校+家長”的特殊教育心理養成合作方式,全面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健康心理。
3. 提升對特殊學生科學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眾所周知,特殊學生良好的心理養成也是特殊學生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要求。對此,希望能夠通過本次研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日常的常態化教育工作中,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個人習慣,真正能使學生的生活處于有序狀態;能夠推動教師的教育實踐再上新臺階,培養更多優質的新生力量;進而幫助學生在未來成長的道路上,養成內外兼修的行為和品德,能夠帶動提高未來的全民素質,為小康社會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
二、開展特殊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目標
重點從科研、教育和工作這三個層次的目標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一)科研成果目標層面
1. 致力于通過此次研究,總結出基于校內、校外雙重特點的特殊學生心理養成的特殊成效,進而形成以研究成果促進特殊學生心理健康的高層次目的。
2. 在新時代新思想的指引下,加強理論武裝對科研實踐的有效指導和創新特色的研究手段,真正地全面細致觀察特殊學生的心理習慣特點。
3. 擴展研究思維,借助獨特的研究視角和創新的雙重方式研究如何能夠助力學生的健康心理養成教育,切實將科研成果貫穿于日常教學中,相輔相成。
(二)教育實踐應用目標層面
1. 提高教師的教學應用能力,轉變自身以往錯誤的教育理念,樹立更加科學的教育思想,一切從特殊學生出發,一切為了特殊學生的健康成長,擴展自身視野。
2. 加強科研成果的實踐應用。教師注重特殊學生的整體成長,借助于適合本階段學生身心特點的獨特教育方式,快速實現學生健康心理的科學塑造,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希望通過此次研究,能夠培養教師的觀察方式,使其獲得相應的實踐經驗,增強教師的從教自信,啟發教學智慧,并形成良好的教學風格,通過持續的努力,確保學生在教師的良好教育之下奠定健康發展的良好基礎,從而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為棟梁之材。
3. 探索有效的家庭教育和立體培養指導模式。本次研究專門致力于引導家長共同參與其中,更加希望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與學生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協作關系。通過與家長之間搭建起合作的橋梁,能夠為學生培養良好的習慣提供立體化監督和引導支撐。通過校外家長的參與共建,確保學生全天候處于良好行為和習慣教育引導過程中,讓校內外的教育得以持續和統一。
三、開展特殊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思路
基于上述研究目標,本研究已經確定了重點的研究內容,并相應制訂了專題計劃,既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豐富理論架構,又向部分特殊教育學校同事尋求專業的指導,認真記錄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持續進行全方位的科學觀察,及時總結研究經驗進行全面梳理,最終形成此次的研究成果。
四、開展特殊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實踐活動
(一)利用主題班會,開展校內活動
為師者,特別是為特殊學生之師者,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而且也要關注學生的能力素養的培養。本研究組織開展了勞動教育的主題班會來鍛煉學生的自主勞動能力,學生從簡單的繪畫、包粽子等活動開始,又陸續自由組合了多個特色活動,學生在活動中收獲的不僅僅是生活技能,更體會到了成長的喜悅。這些活動顯示出學生蘊藏的巨大能量,學校應為他們打造鍛煉自己和展示自己的平臺。這些教育理念全都來自學校精心組織的德育培訓和一次次學習后的教育實踐,學校的培訓豐富多彩就如同各種營養的澆筑,總有一種能讓學生受益匪淺。學校組織的德育研修課程讓教師的工作更有方向、更有質量。
(二)利用云實踐,開展家庭勞動
學校在2020年啟動綜合實踐課程計劃,教師特別定制出線上云實踐活動課程,構建符合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基礎、貼合學生實際、又能夠真切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云實踐活動。學生通過三個步驟開展居家云實踐,步驟一:預學——自行參與預學寶典,完成任務手冊。前期學校發放“云實踐”的電子版預學寶典手冊,學生云前預習手冊資料并完成預熱習題,激發云實踐興趣。步驟二:共學——認真觀看并思考,跟著鏡頭去實踐。依據不同學段設計的不同主題活動,通過觀看視頻(學生由家長指導)感受豐富有趣的故事和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并形成清晰的實踐研究思路,引發情感共鳴。步驟三:延學——評價總結不能少,精美獎品等你拿。課程的收獲與評價,并針對引申出的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思考探究(鼓勵學生跟著父母走出家門進行實地感受探究),最終形成學生自己的創意成果。通過完成學段的云實踐測評以及自愿發送活動成果至指定郵箱進行評比,最后擇優發獎。“云實踐”是“互聯網+”時代下對傳統學習方式進行創造性轉化的標志性事件。
五、構建特殊學生心理養成教育效果評價體系
教學是學校教育活動的“細胞”,科學、恰當的教學評價將能夠更好地促進“細胞”的生長和發育。面對今天多元化的特殊教育文化,應從關心特殊學生的能力發展和成長需要出發。有些特殊教育學校通過不斷的信息反饋,使心理養成教育評價體系盡可能符合學生的成長需求。
(一)構建多元化的教育評價體系
特殊教育學校在組織實施心理養成教育的過程中,要從學生終生發展的角度出發,評價內容要從單一到多樣,評價方式要從單調到豐富,評價標準要從一元到多元。學校在評價中強調多元的同時,要注重建立對話機制。在多元的評價主體之間進行平等地對話和廣泛地磋商,在對話中逐步消除分歧,最終形成一個以一元為主導的多元評價格局。
(二)基于大數據的信息化教學評價
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為特殊教育的教師進行精準教學和精準學習管理提供科學決策的數據支持,逐步建立起基于大數據分析和智能評估的教學與學習評價體系。傳統的總結性評價關注點聚焦在學生獲取知識的數量上,而特殊教育學校義務教育的信息化教學評價系統會利用記錄的交互數據對學生的學習技巧、學習策略進行分析,歸納出學生的學習特征,由此建立學生的學習檔案,從多學科、多層次、多精度、多情境和多語義的角度分析總結教學與學習的特點,從而幫助評價者更全面地對學生進行評價,精準做到“量體裁衣”和“因材施教”。
六、未來特殊學生心理養成教育的對策建議
(一)實施線上養成教育
當今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生事物井噴式涌現,各種課程也在悄無聲息地實現著升級、轉型與換代,養成教育也要順應時代的變化和發展。未來的養成教育課程,應當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依托先進科學技術,固化發展現有的教學內容,開發拓展更多適應學生發展的養成教育課程內容與學習方式。如開發學生“能提問、會提問、能解決”的科學思維課程;利用強大的網絡資源,將部分課程的教學內容、評價形式轉化為線上形式,以此打破教師、教室、學生的局限,增加課程的寬度與廣度。
(二)迭代豐富的線下課程
特殊教育學校的心理養成教育課程一直擔負著培養學生最根本習慣的任務和使命,多年來,學校不斷對整體課程框架進行完善和升級,力圖充分開闊特殊學生的視野及胸懷,滿足學生個性化的成長需求,著眼當下,放眼未來。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參與到特殊教育學生的心理養成教育已經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要真正做到是一門經過認真研究和設計、以項目形式進行主題式活動、體現綜合性與探究性為一體的深度教育,要圍繞自然、社會與自身生活來設置學生的實踐情境,切實找到養成教育不同活動之間的交叉點,實現跨年齡段內容的整合,有利于驅動學生良好習慣的生成。因此,教師可以嘗試設計多個類別的實踐主題:節日類、生活類、自然類等,驅動學生習慣的生成,將養成教育和學生的生活真正融合起來,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探究循環圈,能讓特殊學生未來走向社會多一份自信和力量。
參考文獻:
[1]瑪種亞·蒙臺梭利. 蒙臺梭利教學法[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孫瑞雪. 愛和自由[M]. 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13.
[3]簡·尼爾森. 正面管教[M]. 玉冰,譯. 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0.
(責任編輯:孫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