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團是學校培養學生各方面素養的有效載體,通過完善學生社團的活動機制,能夠充分發揮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培養社團成員之間的協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結合學生的興趣與學科教學的需要,我校開展了歷史類的社團活動,使歷史教學與社團活動有效鏈接,幫助學生構建合理的歷史知識結構,促進學生掌握探究歷史的方法,拓寬學生認識歷史的視野。
關鍵詞:社團活動;歷史教學;融合策略
作者簡介:鄒麗倩(1986—),女,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望亭中學。
為適應新時代學生發展需求,深入落實“雙減”政策,各校立足學生成長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社團是學校培養學生各方面素養的有效平臺,通過完善學生社團的活動機制,能夠充分發揮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培養社團成員之間的協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半p減”政策的落地生根,給了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寬學習空間的機會,有利于社團活動的開展。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結合學生的興趣與學科教學的需要,我校開展了歷史類的社團活動——歷史考古社,使歷史教學與社團活動有效鏈接。
我校堅持以學生為本,挖掘學生學習的隱性需求,在學校營造全方位浸潤歷史文化的環境,合理利用當地和學校的本土資源。結合歷史學科課程特點,我校的歷史考古社以文獻搜集、實地調查與現場參觀為主要方式,以此使學生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和古跡。在專業歷史教師的帶領下,社團聚集了一批對家鄉歷史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初中生,他們通過對歷史遺跡和文物的研究來解答歷史的疑問,對初中歷史課堂進行有益補充和發展。中國古代史由于年代久遠,缺乏文字記載,學習起來較為困難??脊派鐖F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直觀認識,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另一方面促進歷史課堂的轉型,促進學生素養的全面提升,在實際教育教學中發揮著一定的影響力。
筆者結合一線教學實踐,嘗試將社團活動與歷史教學相整合。本文以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課“原始農耕生活”為例,探究兩者的整合策略。
一、課前熱身:以社團活動為引領,拓寬探究歷史的方法和途徑
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能力也存在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因材施教。社團活動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相對寬容的環境,鼓勵他們體驗和創新,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情。本課是中國古代史第一單元的內容,屬于史前時期,缺乏可依據的文字資料。根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本課要通過了解半坡、河姆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了解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依據[1]。
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教師的教育格局有多大,學生的發展空間就有多大。初中生在理解原始農耕生活概念上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整合教材時,首先要構建時空觀念,使學生了解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由具體到抽象,形成對原始農業發展的認識。在課前設計時,如何充分挖掘本課的考古元素,巧妙地使考古社團活動服務于課堂教學,是筆者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筆者確定了社團活動的主旨:通過搜集考古文物的圖片資料,尋找體現先民生產、生活狀況的證據,由點到面,證實我國原始農業的發展。在社團活動設計上需要圍繞三個核心:核心概念——原始農耕;核心內容——河姆渡與半坡遺址;核心方法——史料實證。
在教學目標上,筆者將其劃分為三個梯度的具體目標。第一梯度:通過考古文物了解原始農業的產生以及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時期歷史的重要手段;第二梯度:對比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異同,探究原始農耕生活的特征,感受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第三梯度:融入家國情懷素養培養,使學生知道我國是世界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基于以上思考,筆者在課堂教學之前開展社團活動。筆者首先指導學生繪制時間軸,構建時空觀念,同時發動學生搜集考古文物的圖片資料,設計“考古發現登記表”,引入考古元素;接著提出猜想或質疑——我們如何了解這一沒有文字的歷史時期;最后找到史料證據,得出結論。在課前社團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用考古論證的方式去解讀文字誕生以前的“無字之書”,為課堂教學做鋪墊。
社團活動強調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以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意識,有效的考古社團活動對本課教學起到引領和帶動的作用。在指導社團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提供時空順序的繪制方法,指導學生多渠道搜集和辨別資料,為學生認識和探究歷史拓寬了渠道。
二、課堂推進:通過史料實證,促進學生掌握探究歷史的方法
(一)課堂探秘,突破重點
為突破教學重點,筆者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完成了一次考古之旅——探秘河姆渡和半坡遺址。筆者先讓學生展示在考古社團活動中搜集到的資料,并分享搜集的途徑,講述自己通過搜集資料了解到的歷史信息。而后,筆者出示半坡遺址示意圖、半坡考古數據、半坡房屋示意圖等。通過這些資料,筆者讓學生提出對于原始居民生產生活的猜想,并找到有效證據證明猜想。
筆者通過課前設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學生不斷提出各種猜想,也有質疑,筆者再適時地引導、補充、追問,如補充“聚落”的概念、提問半地穴式房屋是如何復原的等。無創造不課程,無創新不教學,教師應用生態的視角去思考和實現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宏觀把握后,筆者帶領學生繼續探究半坡遺址到底出土了哪些文物。筆者讓學生展示考古資料:蔬菜籽、粟、磨制工具、陶塤、石球、飛石索、紡輪、骨針等。而后筆者設計了一個活動:為半坡居民設計食譜,并說明設計依據;猜想半坡居民已經掌握了哪些生存技能。學生結合圖片,推測出半坡居民可能會吃粟,可能有衣服穿,可能有科學、音樂啟蒙等各種思維的火花。這樣有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言必有據”的嚴謹態度和“史由證來”的思維意識。
(二)設計問題鏈,樹立多重證據意識
河姆渡遺址是長江流域農耕文明的代表,筆者先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河姆渡文明紀錄片。通過視頻,讓學生知道河姆渡居民的勤勞、智慧、審美觀念和藝術成就等,同時聚焦本課的重點之一——原始農耕文明的出現。
筆者首先設置封閉性問題,直接指向教材:哪個考古證據最能直接證明河姆渡居民會種植水稻?接著設置開放性問題:考古證據能證明河姆渡居民會種植水稻,還有沒有實物或文字證據證明這不是野生水稻?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找到了教材正文、書下注釋、農業工具等證據。筆者還補充了神農傳說,說明神話故事里也有一定真實的歷史。
接著筆者采用同樣的設問方式引導學生繼續探究原始農業產生的另一標志——家畜飼養。學生根據剛才筆者的示范性提問,分別設計了封閉性和開放性問題:河姆渡居民已經飼養了哪些家畜?除了教材正文描述——家畜以豬、狗、水牛為主,還有哪些證據?學生展示了在考古社團活動中搜集到的圖片資料:狗和牛的骨骼、豬紋陶缽、干欄式房屋、甲骨文“家”等。在學生設問、回答之后,筆者補充了干欄式房屋和家畜飼養的關系:干欄式房屋下面可能是用來飼養家畜的,而甲骨文的“家”字,上面是房子,下面的含義就是“豬”。
學生歷史知識儲備有限,教師提出的問題應具有示范作用,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選擇由封閉性問題切入,逐漸引申到半開放問題和開放性問題。師生提問的環節加深了學生對原始農耕生活的理解,使其初步具備孤證不立、多重證據的意識,從而構建合理的歷史知識結構。
(三)綜合探究,拓展升華
通過以上大膽的猜想質疑和充分的考古論證,學生對原始農耕時期的文明已經有了比較感性的認識,這時候教師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合作探究來落實本課的難點,促進學生掌握探究歷史的方法和路徑。
課堂上,筆者設計了小組活動,讓學生展示在課前考古社團活動中完成的表格,同時對比這兩個遺址的異同:談談兩者房屋建設等不同的原因,說說我國原始農業究竟是如何興起與發展的。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要圍繞問題進行發言,由組長記錄,其他同學認真傾聽,最后小組代表總結地理環境對房屋建筑、農作物種植等的影響。結合學生討論,筆者進一步說明原始農業興起的標志。
最后,筆者通過設計示意圖總結:原始農耕文明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人類從采集到農耕,從遷徙到定居,出現了文明的曙光,而河姆渡和半坡遺址是中華文明的典型代表,中華文明發源地是多元的,燦爛的文明是各地早期人類共同締造的。這樣可使學生感悟歷史發展的規律,明理、增信。
三、課后作業:回歸社團活動,實現情境遷移、學力進階
“雙減”政策需要教師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為學生做“減法”。作業對于學生來說,是每天經歷的再平常不過的學習任務。“作”應該是創作,有鼓勵和進行的意思;“業”即篇卷,是一種工作或學習的過程。所以,作業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它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學習過程[2]。
優質的作業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還能促使學生將作業情境中所習得的經驗遷移到社會情境中,同步發展學習習慣和良好素養。教師還可以在作業中發現問題,診斷和改進教學。在傳統的教學中,機械性的作業布置得較多,作業形式和作業量缺乏科學性。在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下,如何精心設計一份適合學生的作業,也是一線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通過課堂教學,學生已經對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原始農業有了初步的認識,那么,如何通過課后作業將已經獲得的比較抽象的認識轉移到現實情境中?筆者結合考古社團活動設計了一份兼具體驗性與合作性的作業:實地參觀,模擬表演河姆渡居民一天的生活。
第一步:文化浸染式實地體驗,通過實地參觀感受歷史。望亭鎮位于蘇州市西北隅,從距今4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末期到春秋時期吳國強大前,是強大的古干國的王城。望亭鎮擁有多處原始文明遺址:肖家浜遺址、鲇魚口遺址、旺家墩遺址、前溪港遺址。對此,筆者利用望亭鎮本地鄉土資源的優勢,組織考古社團的學生參觀當地的地志博物館和歷史遺址。
學生在參觀地志博物館和歷史遺址的過程中,饒有興趣地發現了原始農耕時期的文物代表。例如鲇魚口遺址中出土的夾砂陶鼎、石錛、雙孔石刀、斜柄廚式石刀、豎柄石鉞,寺前村遺址中出土的夾砂赭褐刻劃紋鼎足、不規則長方形石鉞、豎柄式石鉞等都是太湖周圍良渚文化的常見農耕工具。
第二步:模擬表演,情境再現,實現知識的內化遷移。在實地參觀的基礎上,筆者利用考古社團活動組織學生表演河姆渡居民一天的生活。通過歷史情景劇的形式,展現真實的原始農耕生活。在編排表演的過程中,學生自行分成了編制劇本、舞臺表演、道具制作幾個小組,大家分工協作,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筆者通過課前、課堂、課后三者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了一番史前時期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通過社團活動,學生理解了原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是原始居民過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領悟到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生產力的進步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學生在學習、參觀和表演的過程中感悟到了家鄉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文化自信和深厚的家國情懷??梢?,教師應挖掘身邊的課程資源,在作業環節中設計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讓學生用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鍛煉歷史思維,將知識轉化為素養。
四、后記與思考
通過社團活動與歷史教學融合的設計與實踐,筆者總結了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要則。一是整合性,歷史教師要依據課程標準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對歷史知識進行合理的增減整理,加強歷史學科的系統性,構建縱橫聯系的知識網絡,使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發展特點。在本課的教學中,筆者依據課標的要求,將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特點設計成表格,分類整合,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歷史知識網絡。二是趣味性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和社團活動的開展要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生動有趣,不機械、不重復,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讓學生在參與課堂和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三是多樣性,在選擇教材內容和社團活動形式的時候,教師要設計靈活多樣的課前和課后活動,根據課標的要求設計基礎練習、參觀記錄、課外閱讀交流等,使學生綜合多感官參與不同類型的學習形式。四是創造性,社團活動與課堂教學的配合開展需要教師創造性地挖掘課程內容,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素養,幫助學生發現身邊的歷史。在精選和創編作業與活動時,教師應盡量減少使用現成的試卷或練習冊,而是要編制具有適度挑戰性、能夠激發學生內驅力的活動與作業。
在原始農耕生活這一節課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筆者將社團、課堂、作業這三部分有機結合,逐步推進,根據學生認知特點進行知識體系的構建、整合,創設情境,強化學生對歷史概念的理解,使學生在情境中實現歷史知識的遷移和歷史素養的培育。在初中教學實踐中,歷史學科課時少,通史教學內容多,社團活動能夠拓寬學生認識歷史的視野,為豐富課堂教學、創新作業形式、提高學業質量提供良好的載體。關于社團活動和歷史教學的融合,還有很多內容和形式有待教師依據教學實際進行進一步的研究、設計與實施,讓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共同開發教學內容、構建歷史認識,形成歷史意識的過程。在學習的道路上,教師應和學生共同成長,探索教書育人的真諦,增強育人本領,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馬燕婷,胡靚瑛,等.核心素養導向的作業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