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珍
摘 要:家國情懷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依托,蘊含著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民族文化脈絡,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體現。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歷史教學對家國情懷的塑造與發展至關重要,通過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能增強高中生的愛國意識和民族責任感。文章探索并提出了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培養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家國情懷;歷史教學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落實教學方針,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均衡,塑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而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是學生德育發展的一個關鍵內容,是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高中生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將積極響應祖國的發展,努力實現社會主義大工程的宏偉藍圖。培育和發展高中生家國情懷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前提,是民族情懷的升華,同樣也是高中歷史教學的著力點。本文將依托高中歷史教學,淺析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
一、家國情懷的內涵
家國情懷是一種情感,是受個人生活和成長環境中的國家和家庭影響逐漸形成的。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不僅是學習探究歷史的社會責任和人文追求,更是對歷史事實和價值觀的辯證統一,是從人文角度深入挖掘真理、發現美德、追求和實現價值取向的重要基礎[1]。家國情懷的內涵包括愛國、熱愛家庭、珍惜和尊重中華文化、認同民族精神等多個方面,它把個體、家庭、國家構成了一個統一體,致力于指導學生從家到國,從內心認可國家、認可傳統文化,形成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家國情懷的內涵非常豐富,且伴隨著時代變遷,這種內涵會出現變化。但不管怎樣變化,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動建設和保衛祖國、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堅定理想信念,恒久不變。
二、培養家國情懷的意義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了解歷史,增長知識,還能夠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和傳統美德,形成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精神。同時,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對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塑造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在人生的道路上,高中時期是青少年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樹立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學生思維活躍,擅長接受新事物,非常容易受外界各種因素所左右。家長、教師、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積極引導,不然學生無法圓滿完成高中時期繁重的學習任務,甚至可能會迷失方向。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應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一任務,在關心學生文化課的同時,還應當塑造其愛家、愛校、愛國的精神和使命感。高中生將是未來國家發展的棟梁之材,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顯得尤其重要。家國情懷教育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一個具有社會責任的人,應該有自我要求和社會要求,要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中的挑戰和困難,不斷地追求進步和完善自我,并在日常生活中始終保持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民族文化的傳承。
(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將家國情懷教育滲透到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把歷史教育的人文內涵全方位展現出來,充分滿足學生未來全面發展的需要。首先,對高中時期的學生開展品德教育,培育學生愛國精神,是高中時期品德教育的重要環節。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可以以培養學生家國意識和愛國情懷為切入點,促進品德教育的實施。其次,引導學生全面了解各種知識,推動學生智育發展。學生在學習歷史這門課程的過程當中,必須牢記很多歷史大事件,感悟歷史事件后面所承載的人文內涵,為了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家國情懷教育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最后,推動學生美育的發展,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學到很多杰出的歷史人物事跡,在漸進過程中提升學生人文素質。
三、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策略
(一)創設歷史情境,營造家國情懷培養氛圍
歷史教學中合理的情境創設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利用影視資源、詩文、創編歷史故事等形式創設各種歷史情境,增強歷史教學的生動性,讓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什么是家國情懷,提升家國情懷教育的有效性,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例如,在教學《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的《兩次鴉片戰爭》一課時,教師可播放《鴉片戰爭》視頻,使學生從視頻中了解那時候中外實力的對比,鴉片戰爭時期人民群眾的總體面貌,尤其是面對西方的侵略,清朝的道光帝及大部分清朝官員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里,學生深刻體會到鴉片戰爭清朝戰敗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落后、體制的腐朽。今天,我國從積貧積弱、備受外國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成長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短短70年,這一奇跡正是我們的制度優勢所創造出來的,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兩相對比,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油然而生。
在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論述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也是家國情懷的具體追求[2]。我國歷史上有無數仁人志士,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振興,用不同的方式展現家國情懷。如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海空衛士王偉“81192收到,我已無法返航”……不勝枚舉。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素材,讓學生創編英雄人物故事,感受他們對國家和民族極其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激勵自己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二)拓展教學內容,深化家國情懷
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經歷了許多重大事件,產生了許多偉大的英雄人物。這些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教材篇幅的影響,學生對其中的細節不是很清楚,圍繞家國情懷適當補充相關史料,豐富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家國情懷,進一步推動家國情懷教育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滲透。例如,《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的《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一課,在“正面戰場的抗戰”這一章節,關于高校內遷,教材簡略寫了一句話,“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大量書籍和實驗設備長途跋涉,遷到西南、西北大后方”,學生可能會有疑惑:為何高校要內遷?對此,教師可補充相關史料,從日本侵略者的態度(“要滅中國,先滅文化”)、行動(抗戰期間中國80%的大學、圖書館等教育機構曾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轟炸),來說明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者公然轟炸我國教育機構,妄圖打垮中國人民的抗戰精神,破壞中國的文化根基。通過對教材內容的補充,學生對自己的文化充滿了感情,增強了文化自信。再如,關于抗日戰爭中中華兒女的英勇抗戰,教學中教師可出示相關圖片《中國空軍抗戰》一書,向學生介紹:抗戰中日軍擁有絕對制空權,但孱弱的中國空軍在以高志航、樂以琴、閻海文等為代表的空軍飛行員,以落后的武器裝備痛擊日軍戰機,先后殉國。這1700多個集體赴死的中國飛行員,平均年齡只有23歲。他們出身名門望族,有的是歸國華僑,有的剛考上清華,但為了國家,他們義無反顧,那種為爭取勝利而前仆后繼英勇就義的民族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三)利用信息技術,滲入情懷教育
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在教育領域,數字媒體技術正得到廣泛應用。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課件、互聯網等,充實學生的想象能力,拓展學生的思路。教師在學生對家國情懷理解不了時、了解較貧乏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與家國情懷有關的照片、紀實片等[3],讓學生對家國情懷的相關內容有愈發深入的認知,使家國情懷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可以更好地滲透進來。
歷史教材以文字敘述為主,學生很難從字里行間感受到家國情懷,在情感上的共鳴也比較少,而多媒體設備的應用可以把教師要說的知識要點清晰地傳達給學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比如,《選擇性必修2》中的《水陸交通的變遷》一課,在講述中國交通的發展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將中國古代、近代和現代交通發展的變遷,以視頻的形式演示給學生看,形成視覺上的沖擊,讓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民生的變化,提升家國情懷教育的有效性。再如,在講述《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的《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一課時,可展示圖片射電望遠鏡、北斗、C919大飛機、航母、移動支付等等,體會祖國的強大,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理論結合現實,增強家國認同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保證學生全面獲得自由自在的生活,從自由自在的生活中獲得真正的教育。新課標也指出“高中歷史教學要切合學生的生活狀態,接近社會”,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努力將歷史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在歷史教學中挑選學生感興趣的歷史話題,使歷史課堂更加貼近現實,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家國情懷。
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收集與歷史有關的日常用品,如銅幣、糧食券、中國服飾等,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上利用這些材料來深入了解歷史,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歷史,牢記歷史。歷史人物作為歷史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當通過深入探究他們的思想、行動,以此激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更好地理解當今社會的發展。教師可以將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與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危機感,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擔當。
(五)開展實踐活動,厚植家國情懷
培養高中學生的家國情懷,離不開情感體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特有的城市記憶和這個城市的英雄,教師可以帶上學生去參觀這些歷史人物的史料館或歷史博物館,組織學生現場考察,設身處地地體會不朽的愛國精神。比如,筆者所在學校每學年都會組織學生參觀谷文昌紀念館,體會中國共產黨員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求真務實的擔當精神、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這有利于培養青年學生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人文追求。在教學“抗日戰爭”相關內容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觀當地抗戰烈士陵園,組織學生去祭奠英烈,為他們掃墓。讓學生了解當地抗戰史,使學生在實物感知中升華自身的鄉情、國情。還可利用當地豐富的人文史料,組織歷史社團,讓學生自己找找當地的歷史英雄人物或事跡,開展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此外,利用《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的“家國情懷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演進”和“放眼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專題,開展相關活動,以加深對家國情懷的認識和感悟。
(六)結合國際形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家國情懷是對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持久的理想追求,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社會前途和命運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4]。中國古代就已經協和萬邦,形成萬國來朝的盛世局面,這對于當代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啟發。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融入與其相關的國際性問題,引導學生對此進行分析、討論,關注歷史、學習歷史,最終形成強烈的家國情懷。在講授《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的《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一課時,教師向學生展示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分析,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積極參與聯合國事務,如參與國際維和、反恐維穩、人道主義救援等發揮積極作用。說明中國推動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這體現了中國的大國責任和擔當,也反映了中國國際地位及影響力的提高,增強民族自豪感。又如《中外歷史綱要(下)》中的《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一課,在“在合作共贏中促進全球共同發展”部分,教師可播放新聞,讓學生關心、了解國際時事,與教材相關內容聯系,認識在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中國正在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世界和平與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
結束語
家國情懷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是一種強家報國的志向,也是一種責任和擔當。歷史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家國情懷教育的必要性,深入挖掘歷史教材,尋找教材和家國情懷的契合點,激發學生為國為民做貢獻的精神動力,更好地培育高中生的家國情懷,逐步提升高中生的民族自豪感。
參考文獻
[1]楊獻為.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剖析[J].學周刊,2020(5):101.
[1]徐藍.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結構與內容設:2017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J].人民教育,2018(8):9.
[3]楊慧.家國情懷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入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25):81.
[4]徐藍、朱漢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