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下,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課堂授課效果是目前高等教育的痛點?!队嬎銠C網絡》課程是計算機專業的基礎課,傳統授課方式比較單一,教學效果不理想。本分通過分析《計算機網絡》課程的現狀、教學內容以及傳統授課方式的特點,并結合民辦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一種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以期通過混合教學模式的具體構建與研究,提升該課程教學水平和效果。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學習主動性
基金項目:吉林建筑科技學院2022年校級教研項目(JY2022C022)
劉佳琳(1995.08-),女,吉林長春,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網絡信息安全、計算機教育。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改善教學效果,許多學校將線上網絡平臺運用于教學,并與傳統的線下課堂教學相結合,形成了混合式教學形式[1]。線上開放課程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它拓寬了教學空間,使學習者能夠根據自己的安排靈活學習,甚至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因此,混合式教學模式逐漸增加了其在教育領域中的地位,并得到了廣泛應用。
為了擴展學生的學習時間和學習空間,許多大學都致力于構建線上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并改進教學方法和模式。但目前大多數高校仍采用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即應用型本科高校。這種模式通常以知識單元和知識點為基礎,組成整個學科的知識體系。盡管教師可以根據由淺入深的方式授課,但學生并不能按照同樣的方式理解知識。特別是對于理論較重的課程如《計算機網絡》,理解理論知識難以擺脫實踐操作的支持。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各層次既獨立又相互關聯,涉及的理論知識更加抽象[3]。然而,在“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下,難以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同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集中在知識講授上,無法實時了解學生的課堂掌握情況,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故此,引入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一、《計算機網絡》課程現狀
從課程的教學內容出發,《計算機網絡》課程的講授以理論教學為主。大多數本科院校以國際標準TCP/IP四層體系結構與具有理論研究價值的OSI參考模型為起點,探討網絡層和運輸層的內容,涵蓋IP協議、TCP協議和UDP協議[4]。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已經與人類社會緊密相連。作為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學科,《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與科技發展同步更新。如圖1所示,《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具體還存在如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有待調整
理論知識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視。針對《計算機網絡》課程的特點,課程內容的及時更新顯得尤為重要。例如,無線網絡技術與移動網絡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實際生活,但學生對這些新興技術的知識了解有限。因此,教學內容需要及時跟進和更新。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很多教師僅按照教材內容進行授課,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擴展,導致學生的學習范圍被局限在教材之內,缺乏對新知識的渴望,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二)實踐教學缺乏合理性
實踐教學環節對于計算機專業的基礎課程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系起來的過程。然而,在一些民辦應用型高校中,實踐教學環節的學時相對較少,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這導致學生無法熟悉基本的網絡設備,無法接觸到網絡的配置與管理、網絡的搭建與設計網絡拓撲結構等內容。這可能導致學生在課程結束后很快忘記所學的理論知識。另外,由于教師自身專業技能的原因,有些教師可能對實踐教學環節不夠重視,導致實踐教學流于表面,無法真正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
(三)課程評價體系過于單一
在目前的本科高校中,不僅僅是《計算機網絡》課程,其他大多數理論課程都存在課程評價體系過于單一的問題。課程驗收的方式主要采用終結性評價,期末考試就是典型代表,終結性評價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試為代表,雖然考試可以簡潔明了地評估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期末考試使學生過度關注最終的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可能只是為了應對考試而死記硬背,而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其次,一張考卷的知識覆蓋面有限,無法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理論課程的知識體系通常較為龐大,而期末考試所涵蓋的題目數量和類型有限,可能無法充分反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的知識和技能[5]。
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構建過程
混合式教學的構建思路:立足于民辦應用型高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實際教學情況,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論,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進行線上教學,然后再結合傳統線下課堂的講授教學,并利用中國大學生慕課網上的免費資源作為知識延伸平臺,按照圖2的思路對課程進行構建,構建過程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圍繞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教師在整個課程的構建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同步考核評價,并結合期末考試成績進行整個課程的驗收。
(一)資料共享,課前預習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教學質量,課前預習是非常必要的。在課前,教師在超星學習通平臺建立課程與班級頁面,并發布電子教材與課件作為課前預習材料,適當布置思考題,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提前了解新課內容,帶著問題去聽課,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和理解課堂內容。另外,教師也可以利用學生的預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講解答疑,加深理解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核心環節,為了使學生對課程重視,教師需做好以下幾點:①應及時掌握學生的出勤情況,了解學生是否按時到課。如果有學生未按時出勤,教師需要主動與他們溝通,了解原因,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②應與學生進行課后溝通,討論課堂內容,了解學生的理解和疑惑。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并及時糾正誤解。③在新課開始之前,教師應總結學生的預習情況。通過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并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調整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師生互動,通過隨機提問等方式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使用實際案例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情境結合起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⑤可以利用中國大學生慕課網等免費資源,將課程內容與當下前沿技術相結合,為學生提供課程的擴展。通過引入前沿資訊和案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對課程的興趣。
(三)布置作業,自主學習
大多數人的記憶特點符合艾賓浩斯記憶曲線,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會逐漸淡忘。由于學習新知識是一個記憶的過程,因此課后的鞏固環節顯得尤為重要。為了鞏固理論知識,可以主要以章節的課后習題為主進行復習,同時結合課堂內容,布置適量的習題作業,也可以整理課堂筆記,以便鞏固記憶。
除了復習習題和整理筆記,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后時間主動完成相關的模擬實驗,并熟悉基本的網絡設備。這不僅是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過程,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信心。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并能夠在輕松和融洽的學習氛圍中進行學習。
完整的課程講授與學習確實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堅持和努力,并不能在一夜之間完成。除了課后作業、課堂筆記和模擬實驗等方式外,教師還應及時答疑解惑,定期梳理章節知識,逐步建立學生對整門課程知識的框架。此外,教師還應督促學生完成擴展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學科知識的深層邏輯關系,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教師還可以對學生完成的實驗進行歸納總結,以促進學生對實驗結果和相關原理的思考和理解。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同步,通過自身的行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教師的示范和引導對于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效果起到重要的影響。
三、課程成績評價方式
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并減輕期末考試的壓力,課程的考核評價方式可以做出相應調整。可以采用“理論知識考核”“實操考核”和“課后作業”三部分構成的方式,并分別占據50%、30%和20%的比例。具體的課程成績評價方式如圖3所示。
理論知識考核是傳統意義上的期末考試,用于綜合評估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實操考核則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通過課后實驗等方式評價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而課后作業的考核環節則用來檢驗課堂教學的效果,幫助學生鞏固理論知識并加強對課堂內容的理解與應用。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評價方式,不僅不違背現行課程考核的主要方式,而且促使學生更加關注實踐教學環節,并提高其專業技能。這種綜合評價方式可以更好地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學習成果,減輕期末考試對學生的壓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結束語
超星學習通平臺作為信息化課程教學平臺,結合了文本、聲音和視頻等多種形式,能夠滿足多樣化的教學評價需求。同時,中國大學生慕課網提供的免費資源也為學生擴展知識面提供了便利。在《計算機網絡》課程中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擴展了學生的學習時間、空間和方式,從而有效提高了課堂的教學質量。這種混合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并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主動學習的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互動至關重要。教師的語言、思想和行為等方面都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因此,教師應認真進行教學設計,將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緊密結合,使教學能夠同時兼顧教書和育人,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展現教學的魅力。同時,教師還需要一直堅持總結反思,并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以完善混合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
作者單位:劉佳琳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
參? 考? 文? 獻
[1]劉耀,周紅靜.《計算機網絡》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影響因素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2,18(15):162-163+170.
[2]李俊玲,李俊芳.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教學理念[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22,44(05):1-3+7.
[3]唐欣,陳燦婷,王喜來,等.新時代《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研究與改革[J].大眾科技,2022,24(09):163-165.
[4]史紅霞.《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改革與研究[J].中國新通信,2019,21(16):197.
[5]尹玉雪.“新工科”背景下高水平大學工科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20